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2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
關鍵字:
作者/江玉玲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詩歌是人向上帝獻上的讚美,不應嚴格限於聖經的文句,應予以時代的新意義,表達演唱者的現代思緒。~瓦茲(Isaac Watts, 1674~1748)

  某次在雙連教會的演講中,談到禮拜音樂的問題。會後的問答時間,有位年長的長老提出,如何可以使青少年「回到」傳統禮拜?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在維也納時,同宿舍住了一個剛進醫學系的印尼女孩。她說她爸爸在印尼當醫生,是20年前從中國南部移民到印尼的,媽媽是韓國人。我問她,她到底是哪裡人?她不耐煩地叫我別問了,她覺得她是印尼人。不久,她因為家裡有事回去印尼。後來輾轉從朋友處得知,她嫁給一個日本人,移居到澳洲去了。我想,她的小孩會這麼說:外祖父是中國人、外祖母是韓國人、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印尼人,自己是澳大利亞人!

  回到問題:到底能不能使青少年「回到」傳統禮拜?

1.從韻文詩篇到福音詩歌
  目前一般長老會使用的1964版《聖詩》,富涵十九世紀末流行的福音詩歌(Gospel Song)。十九世紀中葉,整個英美教會聖詩,尚未完全從傳統的詩篇吟唱(Psalter Chants)掙脫出來。1861年,第一版Hymns Ancient and Modern開啟了教會公用聖詩編輯的一條新路。著名的福音詩歌演唱家桑奇(Ira Sankey),在自傳中曾提到,1884年蘇格蘭教會禮拜時仍以「韻文詩篇」為教會聖詩的主要內容。1878年蘇格蘭長老會(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編輯的公用聖詩The Presbyterian Psalter and Hymnal,前半是詩篇吟唱(The Presbyterian Psalter),由150篇詩篇,搭配235首曲調來唱。後半才是366首讚美歌(The Presbyterian Hymnal),外加兩首頌榮詩(Doxology)。在台灣,現在使用的1964版523首《聖詩》,前50首是詩篇,第51首開始依照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教會等,系統式的編輯方式,多少也受到當時這些聖詩編輯傳統的影響。

  1870年代,美國佈道家穆迪牧師(Dwight Moody)與桑奇開始在佈道會中合作:由穆迪講道,配合桑奇的獻詩。這樣的「Sankey and Moody」組合,掀起一陣白人福音詩歌狂熱(White Gospel),從北美紅到英國。桑奇後來陸續將演唱的詩歌結集出版,自1874年的五首開始,到1900年的1200首完整版Sacred Songs and Solos,紀錄了十九世紀末英美「新的」聖詩流行風潮。桑奇帶來的風潮,影響英國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的公用聖詩編輯,1907年完成的784首版Church Praise就是明顯的實例,Church Praise甩開了「只吟唱詩篇」的包袱,詩歌廣泛的包含當時使用的聖詩、韻文詩篇、聖歌詠、聖哉經、讚美歌等。十九世紀的這股風潮,隨著傳教士來到台灣。1905~1911年擔任台南太平境教會司琴的林錦生,就使用過桑奇的Sacred Songs and Solos及英國長老會的Church Praise。

2.從福音詩歌到敬拜讚美
  1968年底,英國殖民下的紐西蘭David & Dale Garratt夫婦製作了一張名為Scripture in Song的45轉唱片。歌詞內容多為詩篇的詞句寫成的短歌,這些短歌於1971年出版。後續的短歌集還有Songs of Praise(1971)、Songs of the Kingdom(1981及1985兩版)。同一時間,1968年加州的爵士音樂家Jimmy Owens也出了一張唱片Turn On the World of Youth。這可說是福音詩歌流行化、甚至商業化的肇端。

  1999年到芝加哥,友人特別帶我去參加了一場柳樹溪社區教會(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的禮拜。這是美國著名的巨型教會(Megachurch),獲選為2006年全美最具影響力教會,從1975年的125名會友,到現在每週聚會近兩萬人。禮拜中可看到許多年長的會友,跟著敬拜團又唱又跳。它的敬拜音樂與禮拜儀式,對於當時來自台灣只見過敬拜讚美膚淺「外表長相」的我而言,是一大刺激。這種敬拜團的公司化、專業服事團隊的訓練,以及徹底與禮拜儀式結合的熟練程度,讓人想到的是,「敬拜讚美」不是青少年專屬的,而且也不是只有青少年才會參加「敬拜讚美」禮拜。

  試想,1968年跟著David & Dale Garratt或Jimmy Owens唱短歌、當年那些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與1999年在柳樹溪社區教會又唱又跳的先生太太們,很可能是同一批人。

3.從「天韻詩班」到「讚美之泉」
  「天韻詩班」早在1963就創團了。綜觀七○、八○年代,在台灣的教會禮拜儀式中,使用的音樂素材,除了會眾吟唱的公用《聖詩》外,聖歌隊大多選唱《聖詩》以外的曲目,傳統單純的聖詠(Choral)已然不能滿足這些「精選」的聖歌隊員。當時我們這些四、五年級出生的青少年團契所唱曲目,搭著「校園民歌」的風潮,就是愛唱《基督是主》(1967年第一輯初版)。捧著吉他、看著被音樂系科班出身的少契輔導「嫌棄」到不行的簡譜,參加營會、甚至每個月「大人禮拜」中,排到青少年團契獻詩時,唱的也是《基督是主》或者1980年開始出版的「天韻詩歌」那本最有名的第一輯《野地的花》。1993年崛起於美國加州洪啟元、游智婷一系列的「讚美之泉」,1996年這個團體在北美及台灣兩地發行錄音專輯,1997年陸續出版曲譜,加速帶動了已箭在弦上的「敬拜讚美」禮拜音樂之風。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當聽天使在吟講〉到〈平安夜〉故事的流傳 (第 103 期)
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 (第 102 期)
「當噴禧年號筒」 (第 58 期)
一首囝仔的詩——「咱當就近主」 (第 5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2 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30-3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2期  2007年  10月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102
本期主題: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發行日期:2007/10/10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目錄s/
英加長老教會聖詩在台發展──兼論教會聖詩之本土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大家都愛敬拜讚美?!
流行音樂可以有福音嗎?—訪黃國倫
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
原住民教會音樂創作之現況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祝福,從苦難開始──寶島歌王洪一峰全家的信仰告白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傳統聖樂如何與「敬拜讚美」和好?
重拾「團契」的真諦——從細胞小組教會的發展談起
藝術與品格雙修——嘉西藝術週末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小朋友的好朋友
蕭泰然教授ê台灣心kap台灣情
五月出荔枝
與主相約???三週行
來自武界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