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0期 健康與信仰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病人、病情、病語——如何做靈性關懷
探視病人,除了注意他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之外,更應著重在病人靈性上的關顧。
關鍵字:
作者/李定印 (馬偕醫院院牧)

幾年前曾帶教會婦女團契去兒癌病房做探訪服事,可是當她們一見到辛苦的癌童,就馬上把之前所受的訓練和提醒忘了一乾二淨,大家與癌童的媽媽哭成一團!另一次不一樣的經驗,是帶布農族的學生去探視住院的同族學生,我也見識到在病患還因結石痛到嘴唇發白,大家仍不忘布農族的一貫幽默,讓病房充滿了笑聲!以上這兩個的例子,不全然不好,但是讓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應有什麼樣的探訪態度和使用怎麼樣的話語,才是真正最適合病人的需要?

筆者建議在探訪病人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是用什麼樣的角色與病人談話?(同事、朋友、家人、會友、牧師、義工……)

2.  我與病人的熟識度是到什麼程度?

3.  我探訪的目的是如何?

當我生病時,若來探視我的人,他不清楚為什麼來看我? 而且探視過程超越了他與我的熟識的程度,這對我而言多了一次尷尬又不舒服的應對,真想在門口掛上一個「你跟我熟嗎?」的牌子。尤其是教會的信徒和牧師住院時,常常碰到不太熟的關心人士來看你,你和家人必須常常「備戰」,接待來訪,說明病情,以至於住院比待在家裡還累!

※迷思一:我應該去看他,因為這是人情世故。

醫院是治療和休養的地方,不是交際和實行禮貌的地方,我在國外的醫院不會看到像台灣醫院的人潮,尤其是探訪的人群出出入入。探病已成台灣人情的重要文化,甚至多少人來看我,也被為視為地位高低的象徵。常見一個人住院,大批的親戚、各式各樣的朋友,再加上教會信徒,住院期間有數十人次的探訪,算是平常。這種迷思造成病人和家屬辛苦,探訪的人也累。

※迷思二: 我應該待久一點,多陪伴他們。

探訪時間的掌握,常常讓許多人困惑,一般認為既然來了,就應該待久一點。其實,探訪的時間以不超過二十分鐘最好,因為一個好的探訪,不是在於時間的長,而是著重談話關心的「質」。可是,當我們看到病人精神還不錯時,就以為可以繼續談下去,而沒有考量到病人一整天下來,還要面對許多醫療上的處置和其他人的訪視;甚至可能,在你的探訪時候,他是忍受疼痛不舒服或有大小便的需要。

※迷思三:了解他的病情是探訪的目的。

去看病人,不是應該去了解他的病情嗎?這是很自然的目的,但這絕不是我們整個探訪的內容。因為每一次的來訪者,若都是來追根究底你為什麼生病,這個病會有什麼影響,整個探訪都圍繞在醫療的過程,使得病人和家屬必須不斷地重複向每一個來訪者解釋病情,甚至大家開始討論醫治的細節和可能性,讓每一次探訪變成醫療猜測推論會議。因此,探訪的真正目的,不外乎是要了解病人的需要,而我們可以為他和他的家庭作什麼?

※探訪者的認知

其實在探訪的前期階段,病人會選擇客氣地的回應,盡量壓抑他生病的真正心情和想法。所以我們不必以為是我們的探訪出了什麼問題,讓病人如此的防衛!其實,病人是需要安全、信任和關懷的氣氛。有這樣的基礎,才能緩緩地跟你談論他真正的感受。因此,我們不必然一定要在第一次的探訪上,就能達到讓病人向你傾訴的階段,第一次探訪只要讓病人和家屬知道我們的關心,若有什麼需要可以告訴我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第二方面,用什麼角色陪伴病人,在關懷強度上是有層次上的差別,當然有「依附關係」的人來探視,對病人會有相當大的安慰功能,例如:父母、配偶、孩子、重要朋友……。筆者也看過病人在一群長期相處的同事來訪時,情緒潰堤,嚎啕大哭!

再過來就是病人的宗教信仰背景,這是另一項重要的支持系統,因為宗教的力量對處在危急的人有依靠和盼望的作用。像我們基督徒在病榻上,常常希望牧者可以來探視,就是期待從牧者的話語得到從上帝而來的安慰,藉著牧者的禱告,祈求上帝醫治看顧他的病情。因此,探訪者若適當的運用聖經在探訪上是相當重要的。

※如何做靈性關懷的探訪

一般我們認為病房只是醫治的地方!但是更深入地去認識,它將有不同的意義,可幫助我們做靈性的關懷。

病房是身心靈休息與醫治的地方!

病房亦是面對自己真實所有的地方!

病房更是讓人朝向上帝的地方!

因此,探視病人,除了注意他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之外,更應著重在病人靈性上的關顧。

約翰三書1:2 「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靈性關懷是幫助人去察驗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能覺醒上帝是如何臨在他的生命中。再進一步引導人傾聽上帝的聲音,願意委身回應上帝的旨意,活出成聖的果子,關懷肢體、家庭及社會。

病人有生理上的疼痛,現在醫院會做病人疼痛強度的評估,分為門診病人的疼痛和住院病人的疼痛。我們牧者和基督徒在做靈性關懷的時候,也要作靈性疼痛的評估。若用神學性的說法,靈性之所以疼痛是因靈性缺乏與渴望。所以,當一個人生病住院時,特別會感到靈性層面的許多觸動,因為生病的人有苦悶、焦慮、掙扎、懷疑、絕望與失落……等的靈性困境,因此靈性的導引與供應是教牧人員探視的主要目的。

※靈性的導引

經文——上帝的慈愛:

我們生病時,像許多的人常常問;「為什麼上帝不救我」?「上帝為什麼沉默、祂不在嗎」?「我為什麼還要相信?」 很多人在這時刻,就會質疑、生氣、無言。這時最好能引用《羅馬書》8:38-39 :「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

上帝並不是沒有出手救我,而是通過耶穌基督已先為我受苦,祂深知我的苦,祂所受的鞭傷、釘痕就是記號。雖然我們正在受苦,上帝的愛仍然對我們不離不棄!

※音樂——靈性的安慰:

靈性上的導引和供應,除了聖經的經文是靈性的基本來源,其實用音樂和詩歌也是我們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如同音樂治療帶來安慰、支持和盼望。像筆者最喜歡的詩歌「主如明亮晨星」(周裕豐(1937-1999),這首詩歌像其他的詩歌一樣常能讓人如同歌詞「當我在黑暗痛苦絕望中,有一曙光明照在我心」「主如一顆明亮的晨星,帶給我無限的希望。」病人在孤單、害怕的時候,若有音樂和詩歌陪伴,將是穩定情緒,進入與神相遇的時刻。

※禱告——屬天的盼望:

禱告是與神對話,向神傾訴。禱告讓我們將自己立於神的面前,吐露內心深處的感受,也是整理自己認知的重要階段。在愁苦的時候,禱告能帶來安慰和亮光;在不知所措時,禱告更是讓我們等候上帝的指引。因我們不明白上帝的作為,但也能藉著禱告不斷的向神叩門。我們是上帝的創造,我們擁有祂的形象和美好,我們生病了,就祈求神動手來醫治我們,所以我們豈不是應該慇懃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嗎?

在病房中可以這樣禱告:「愛我們的天父,此時此刻祢深知我的苦痛和孤單,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在這個病房裡,好像已經在人生的盡頭。慈愛的上主啊!請祢與我同在,拭去我的眼淚,讓我可以經歷祢的平安與醫治,使我有力量面對這樣的苦難。最後我將自己和家人全然交託在祢的聖手,願你保守和引領! 如此禱告祈求是奉耶穌基督的名   阿們。」

※結論

一個人生病時,是不能成為孤島,他和他的家屬是需要被探訪與關心。但是因著各種的病症對不同年齡的人有複雜的影響,再加上現代醫療技術日新月新,醫病關係的變化也超乎過去,因此對病人的關心方式都是挑戰我們牧者和會友。筆者仍然要提醒同工們,身處生命暗流的人,無論是誰,靈性的陪伴、傾聽、引導是我們基督徒重要的探訪態度和作法。一旦,我們願意在病房探訪上,更用心去洞察人們在靈性上的渴求,我們就能提供適當的靈性關懷了。

同作者相關文章:
病人、病情、病語——如何做靈性關懷 (第 1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0 期 健康與信仰 (19-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0期  2014年  2月 健康與信仰 140
本期主題:健康與信仰
發行日期:2014/2/10
健康與信仰
醫療宣教之經驗及省思
台灣社會的「健康不平等」,教會可以做什麼努力?
信仰、生態與健康:與A Rocha同工的一日遊
病人、病情、病語——如何做靈性關懷
生病是咒詛嗎?
感謝主讓我得癌
病痛與新生命
餅乾阿姨的第二個家
Blessings Bakery 蒙福的麵包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臺灣女詩人杜潘芳格其人其詩
我們如何看待巫術?
關懷病痛者與悲傷者最美的書 ──推薦古倫神父的兩本實用技巧與實務探討手冊
知道/不知道新加坡?菜鳥社工的異文化體驗
角落微聲——台南恩友中心的故事
踏進恩友中心
傳達鐵窗中的思念
從南鐵東移看SCM
弱勢家庭陪讀
讀經筆記13 Be̍k-ki-sé-tek那有啥物pan-chhù? 
無價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