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關鍵字:
作者/曾昌發 (台南神學院新約神學老師)
  今年 (2004)總統大選前,因一片陳總統學客語的電視文宣廣告,而被許多人問起:「教阿扁客語的人是你嗎?」這些人包括在加州灣區(Bay Area)的台僑、從台灣打電話到太平洋神學院宿舍的台灣人(我一年的學假在此進修),以及一些從未謀面的記者。我的制式回應是:熟人直答;生疏的說:「你認為呢?」不然就是笑而不答;由他/她去猜。更有趣的是,偶而會收到朋友的E-Mail,闢頭就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你了!」似乎比我還興奮。其實,我教陳總統客語,從2002年5月就已經開始;而電視的文宣廣告是2003年底我自美返國,於除夕前一天晚上拍好的,過完年我就回校繼續進修。

緣起
  話說2002年4月,李喬先生打電話來談及總統學客語的事,之後照約定去見客委會葉菊蘭主委,資料送去總統府,5月27日就去總統府上課了。在這之前,有位台大的客家籍教授教總統客語,他教的是海陸豐的客語,但台灣的客家人三分之二說四縣的客語,因此需要一位教四縣客語的老師。(註)原先,葉主委有意邀李喬給總統上課,但李喬認為若不請專業的人有系統的教,功效有限,因此才找上我。初次上課,我直截了當的問總統:「要速成的,還是要從基礎學起?」總統也毫不考慮的回答:「要從根本學,直到學通為止。」我知道總統是來真的,這個起頭令我印象深刻。

總統學客語之種種
  第二次以後,因我們兩人的工作和職務,就安排在週六上午或週日下午於官邸上課。除基本的發音有課本外,其餘資料都重新預備,漢羅對照。內容有山歌、會話、古文、演講、詩篇、長老教會的重要宣言、總統的重要演講詞(如:兩國論)等,相當多元。總統學客語的認真、勤奮,令人欽佩,經常上課兩小時都沒有休息,反而經常是我的口先乾、背先酸,而在中間需要喝杯茶,順便休息一下。總統的進步相當快,當年8月就有場演講,結果事後葉主委轉告我說:「總統當晚講的客語字正腔圓,出人意外。」10月,總統在公開場合唱山歌,之後,他訪問苗栗時,就與客家鄉親一起閒話家常並唱山歌。眼看著總統的進步,授課老師當然高興,在背後穿針引線的葉主委自不在話下。到2003年7月1日客家電視頻道開播時,總統就操客語扮演記者發聲,令許多客家鄉親大開眼界。不過,也有人說總統的四縣客語不夠標準,有趣的是,凡他說錯的部分,說海陸豐的鄉親就認為總統在說海陸豐,而覺得很溫馨。當天的節目主持人就戲稱是「阿扁腔」,是四縣、海陸豐互用的腔調。

側面看總統
  在前後一年多的教客語過程中,台灣發生許多事,同時也可以感受總統的心境和壓力。這期間,令我印象深刻者相當多,今只舉數例分享:

  2002年6月9日總統出訪非洲,19日返國,我心想:總統旅途勞頓,返國後也有許多事等著處理,本週大概不用上課了,沒想到總統祕書來電,照常上課。上課時,羅馬拼音不但沒有生疏,反而更熟練,原來總統出訪期間,在飛機上有空檔就聽我錄的發音錄音帶,其用心可見一斑。

  2002年8月3日陳總統在東京舉行的世台會上,以視訊發表「一邊一國」的重要演講,隔週,我就將總統演講稿譯為客語,作為上課材料。當唸到「台灣不是別人的一部分,也不是地方政府,更不是香港澳門,一邊一國必須要分清楚,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自己的路就是『台灣的民主之路』、『台灣的自由之路』、『台灣的人權之路』及『台灣的和平之路』」時,總統口氣特別加重,並重複數次,我當時很強烈的感受到總統的決心,從事後的種種印證,我的感受並沒有錯,這也印證了長老教會所發表〈人權宣言〉的先知性。

  總統的平民作風,凡與陳總統接觸者幾乎都會感受他的平易近人,這毋寧是極自然的事。他來自民間,歷經選舉的成敗,也貼近民心,可說是台灣民主化的縮影。不過,在戒備森嚴的官邸可以是另外一回事,這裡理應較容易感受「權力」和「距離」才是;可是我的近距離經驗卻很自然和輕鬆,從開始到結束,從未感受權力的威嚴為何物。反而是我的要求很嚴,經常要總統當場重複唸某些字詞到完全正確為止,事後會讓我覺得有點過分。而每次上完課,他都親自送到門口,說謝謝道再見,比神學院的學生都還客氣有禮,其平民化作風如此。

母語的重要
  政權輪替給母語教育新的機會,現在已經是政策,我個人和關心母語教育者雖然還不滿意;但只要母語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就有起死回生之可能。假如師院的教師養成過程開母語的相關課程,台灣各母語字、辭典能編成,加上母語教育者的努力,母語的美和活力應有機會再次回復,「以我手書我口的母語白話文學是有可能的」,這是較樂觀的看法。

  但依照我過去十八、九年來從事母語(客家話)的翻譯、字辭研究、教材編寫和教師培訓的經驗,我發現:「假如沒有對母語的消失和覺醒所產生的危機感和使命感,進而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母語仍然可能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落沒。」因此,今日重提母語的重要,並未過時。

一、溝通的工具:動物皆有傳達訊息的需要和能力,螞蟻以觸鬚傳達,野獸出聲示警,傳達的是簡單求生存的信息。人之異於禽獸者,在於語言的豐富、複雜和多元。人透過語言傳達一套觀念、一組訊息,或一個單一的意念。所以,語言可以像利劍——唇槍舌劍;可以是包藏陰謀的——口蜜腹劍;可以是製造紛爭的——挑撥是非,像李慶安的「舔耳風波」;也可以是「一句話說得恰當,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網裡。」領導者不能隨便說話,語言的善用與誤用的極致就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世界諸宗教中把語言看得最崇高、最有力量的是猶太教,在其《聖經》〈創世記〉中,上帝是用語言創造宇宙的。所以,語言雖是溝通的工具,但能說善言、慰言、解言卻是藝術。

二、感情的媒介:英語對我們而言是溝通工具,若要完整、清楚表達內在的感情就非得母語不可。我有一個活生生的有趣經驗:1988年,有天與加拿大宣教師Paul MacLean 去訪問一燒傷青年的家人。剛好他母親從田裡回來,看到我們兩個從未謀面的大男人,她一臉猶豫和無奈,要接待,不認識;不接待,很失禮。我看見她的困窘後,先是自我介紹,接著說:「這個外國人會唱山歌!」她一臉的不信,結果,Paul馬上開口唱一曲「孟姜女」,還沒唱完,這位阿婆臉上堆滿笑容,與剛才的尷尬,何啻天壤?阿婆的改變猶如冰山立即的融化。她滿臉驚喜,連聲說:「坐!坐!坐!我泡茶。」說母語,特別是說對方的母語,最能拉近人我的距離,產生快速的感情交流。
 
三、思考的模式:語言哲學家Whilhe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用比喻說:字詞是思想的發聲器官,連結字詞的文法是思想的綜合與形成。因此,「字詞連結的辭典也反應著思想的呈現。」「語言是說的文字,文字是寫的語言。」語言與文字是一體的兩面,而語言、文字塑造一個人,同時也在無形中被語言所制約,因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模式,廣義的語言是用聲音、文字或肢體來表達思維活動所產生的概念。
  
四、文化的核心:語言承載一民族的思想、邏輯、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宇宙觀等,特別是俗諺更是民族經驗的累積。「母語失,文化死。」絕非聳人聽聞,過去二百年間,世界上超過三千種語言因種種因素消失,其文化思想也跟著消失。在台灣,最明顯的就是平埔族語言的弱化,而至消失,其文化也失去。台灣任何一種文化的滅亡都是台灣人的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客家諺語所說:「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正是對母語消失的警語。陳寅挌說:「一個字裡就有一本文化史。」語言不但承載文化,也承載族群的歷史和命運。因此,更嚴肅的說法是:「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滅其史先滅其言。」

五、認同的凝聚體:台灣認同的混淆主因是大中國主義的傷害,造成各族群母語皆面臨危機。於今之道,可師法以色列復國後的文化工程。1948年以色列復國後,當時有一百二十多種語言背景者,因民族國家認同而回到以色列,沒有一種語言是共通的 。但藉著Ben Yehuda 一生的努力,使已經死去的語言——希伯來語復活,過程充滿血淚。結果多年後,希伯來語成為共通語,也成為認同的凝聚體。今天,我們要建立多元語言、文化和族群的台灣,讓母語恢復生機,進而彼此尊重、欣賞、學習各族群母語,才能產生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國家認同。因母語失,就會「不知道我是誰?」沒認同,如何凝聚國民的意志力?

結論
  陳總統學客語期間,很喜歡與我分享他訪問客家鄉鎮後的經驗,他相當直接的要求鄉鎮長、學校校長老師,以他學客語的行動來推動母語。之後,他大力支持客家電視頻道的播出,以及客家文化園區的設立。他說到做到,接下來應該是教育部和母語工作者的長期耕耘了。期待台灣各族群母語皆能從新出發,為建構台灣新文化的豐富和多元齊心努力,齊頭並進。
註:台灣的客語有四縣、海陸豐、饒平、紹安、大埔五種。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 (第 145 期)
客語聖經背後的故事 (第 138 期)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 (第 125 期)
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第 84 期)
如何看民間宗教 (第 77 期)
合一之願——談「聯合神學院」 (第 61 期)
談永生s (第 5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4 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17-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4期  2004年  10月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84
本期主題: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發行日期:2004/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信仰與語言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聖詩中的噶哈巫祭歌
淺談「生態神學」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慎終追遠 畏天敬祖:一個含糊的字眼——「祖靈崇拜」
走出陰影
安息日的行程表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每個海洋人的心中都有一艘理想的船——記艋舺教會暑期青年福音隊於西嶼
霧社事件述評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夏令營與我
東海長青在集集
天平上的兩端——執照考試與真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