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6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關鍵字:
作者/林永頌 (永信法律事務所律師,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會長)
  今年適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稱長老教會)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紀念,也是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幹事群人事大幅變動的一年,在慶祝、紀念、反省和回顧之餘,我們也期待長老教會能重新出發,繼續發揮改革宗教會的「改革」精神。以下我們將由幾個面向來檢視,到底長老教會要如何再出發?

社會關懷
  談到「社會關懷」,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長老教會過往的社會參與。早期的台灣教會,外籍宣教師為了宣教,來台開荒拓土。當時他們看到台灣社會在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需要,於是著手設立醫療傳道的據點,包括今日的台南新樓醫院、台北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設立的。另外,為了栽培傳道人、提升信徒的素質,教會也在教育上設立了神學院和中學校。宣教師關心他們宣教的對象——台灣人民,進而看到當時台灣社會的需要,也因此,才使福音一步步地傳揚開來。

  經過了一百多年,2005年台灣有一千兩百多間的長老教會,談到教會給外界的印象,還是以社會關懷最為凸顯,因為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宣稱:「釘根佇本地,通過疼與受苦,成作盼望的記號」(台語)。在過去威權政治壓迫的年代,長老教會關心台灣的國家前途,勇於建言,卻招來執政當局的關切與杯葛,甚至在1970年被迫離開普世教協,1973年白話字紅皮聖經遭沒收,政教關係緊繃,因此,長老教會的社會參與,從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轉而介入公共事務的政治參與及社會行動,並成為街頭遊行、抗議的常客。

  2000年起國內政治環境丕變,長期執政的國民黨下台,長老教會過往的政治訴求獲得較大的回應,不須再背負十字架來從事社會參與,基本上事工的進行應該更順手。不過,幾年下來,在社會關懷的議題上,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長老教會的存在,例如在族群融合上,長老教會缺乏進一步對歷史事件(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的釐清與反省,公義得不到伸張,族群間潛藏的緊張性無法消弭。又如關懷外籍勞工和幫傭、愛滋病患、流浪漢、原住民等問題,長老教會投入的比率非常低,幾乎都是蜻蜓點水,甚至缺席。

文化改造
  由於國際政治局勢使然,台灣的主體性非常政治化,政治上一方面期待獨立,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一方面卻又以美國馬首是瞻,畏懼中國的文攻武嚇。加上執政黨(無論是過去的國民黨或現今掌權的民進黨)長期以經濟為掛帥,導向人民重經濟輕文化,重名利輕道德,無法分辨是非與善惡、正義與公平,爭功諉過,吹噓標榜,人與人之間產生諸多的猜忌和摩擦,顛覆了傳統社會講求做人要「誠信」的最基本價值觀。

  「誠信」建立在良知、真誠、慈悲與智慧的基礎上,也是人們靈性塑造與重建的重要工作。或許也因此,今年長老教會總會訂立了「轉化社會.重建心靈」為教會事工發展的總主題,鼓勵地方教會和信徒朝這個方向努力。然而,常有同工批評,總會每年訂的主題不夠具體,無法真正去落實。其實,這也反映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以今年的主題為例,信徒本身的靈性亟待重建,教會的內部文化更是黑白渾沌,是非對錯難解,有時為了表面上的人際和諧,大家還得裝聾作啞。教會雖是信仰團體,但行之於外的卻和社會的敗壞風氣相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往往促使具有強烈道德心、責任感的人遠離是非之地,或寧可默默地觀望。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幾年,長老教會陸續出現了一些工程或人事弊端,嚴重損害教會的整體形象。因此,教會在文化生態上若能立基於「誠信」,有勇氣堅持是非對錯,那麼即便過去發生的糾紛需要被調解或走上法律途徑,但只要秉持正義原則,對事不對人,相信必能受到適當的處置,結果也必具有說服力。而一旦清明文化成為教會的主流時,教會才能秉持真理,為社會中的弱勢者發聲,勇敢主持公義,並進一步改造社會的道德與文化風氣。

宣教異象
  因工作上的需要,筆者接觸了許多民間的公益團體,他們的社會運動精神和執著常常令人深受感動,也激勵人願意委身和投入。相較於長老教會,這樣的民間組織規模都甚小,但是他們的目標明確,工作者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反觀長老教會,到底有什麼領導者或事工能帶出整體的感動,又如何使人願意委身?有人批評慈濟功德會在許多救災上做樣子、搶鏡頭,不過,他們的領導者證嚴法師穿著樸素,住小精舍,但蓋大醫院服務病患。她以身作則,因此她能號召眾多信眾跟隨她,上山下海,實踐普渡眾生的信念。長老教會是否也能有這樣令人感動的領導者,使人願意追隨他/她的異象或信念?

  長老教會沒有信徒運動,因為一般的信徒對整體長老教會的運作瞭解有限,無法在各地方教會串連,形成更具體的改革力量。而《台灣教會公報》屬於體制內,規模又太小,難以產生輿論的壓力。所以一切事工的進行還是得仰賴舵手的操盤。教會內有權力的團體,例如中、總會議長、總幹事、幹事等,必須很有心、有目標於教會的改造,並擁有一群具有規畫能力的幕僚,能時常一起討論、互相激盪。假若這樣的行政團隊積極開放、親和力強,在事工上就能帶出感動,讓人願意跟進。

  現今的世代,災難和問題層出不窮,無論國內外,都需要有心人士更多的投入和協助,而教會秉持基督信仰,若無法替弱勢者申冤,信徒又如何能委身,向上帝的國度邁進?因此,教會的領導階層只要能先找出一、二項對社會、對教會都有正面提升的事工,努力去創新和投入,那麼必能突破既有的窠臼,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有如飛輪,只要方向正確,它就會照著自己的節奏持續地轉動,最後抵達終點。有能力、令人感動的教會領導者就是這樣,起步時一定要抓對方向,也許剛開始只能緩慢進行,但等到一切都上了軌道,漸漸地,輪軸會越動越快,而達到自行運轉和發揮。

結語
  曾聽聞其他宗教的信徒見證說,他們因為參與那個宗教團體,生命完全得到改變,常常保有喜樂,更懂得愛人、惜物、關心弱小族群。以基督信仰來看,他們敬拜的是「偶像」、「假神」,但是卻幾乎弄假成真,變成能改變人生命的真神。至於我們基督徒呢?原本敬拜的是「獨一真神」、「活活的上帝」,卻在積弊成疾的教會文化中,有人冷心、退卻,轉移陣地;有人名利當前,爭權奪利;有人默默追求,被迫自義……。我們把「真神」敬拜成毫無生命力的「假神」,誰之過?

  保羅說:「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腓立比書〉3章13節)期待今年新的領導階層就位後,能將長老教會帶出一個新的氣象。也請記得,在事工上不需要和上一代的主事者相比較,而應該去觀摩國內外有活力的其他教派或團隊。長老教會要有自己用心的事工,並形成特色,這是為上帝的國度打拼,非誇耀自己的能力。我們要讓國內外的教會或教派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直在往前走,有自己的東西可以與人分享。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第 86 期)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6 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10-1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6期  2005年  2月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86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發行日期:2005/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灣教會界的7-11?!──淺論PCT的品牌與行銷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營造宣教型的教會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青春自殺「勿/誤」語?
親愛的,別自責
海洋兒女之歌——蘭嶼東清教會的社區宣教
【音樂宣教】乎?
長老教會的神學困境
家,躲風避浪的港灣?
台灣基督徒與兩岸和平
戰爭、軍購與台海安全
當死亡的恐懼籠罩
王惡到王屋
活得更豐富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為自己出征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日光少年營與我
我的黑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