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6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字級調整:

特稿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關鍵字:
討論/陳良智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生,台師長青)
討論/黃以勒 (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生,士林長青)
撰稿/陳良智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生,台師長青)
  本文為去年(2004)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五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中,針對研討會所提出的書面報告,鑑於紀念特刊中沒有將研討會內容納入,覺得十分可惜。在此藉《新使者》刊出,期望喚起大家對大專工作的重視,並重新省思教會青年信仰培育的工作。

異象
  就大多數的長老教會大專新生來說,長青團契是很奇怪的組織,畢竟以往只聽過教會的青年團契,哪裡會想到還有一個大專青年團契?同時,又有一大堆其他宗派的大專團契打電話來招生。在這麼多資訊轟炸之下,長青團契的特色是什麼?大專工作者對長青團契的期待又是什麼?

  很多大專工作者總會提起當年的長青團契學生多有自主性,多麼參與社會運動云云,卻常常忽略了過去的長青團契,或許是因為特殊的社會背景,契友之間容易產生休戚與共的情誼,但現在的長青團契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今,大多數契友在中學時都忙於課業,沒有參與教會的青年團契,連帶也影響他們目前要共同營造團契生活的可能性。而大專工作者在這個時空的限制下,對於自己角色扮演的認知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極端,一是讓學生放牛吃草,工作者參與團契就如同上下班打卡一樣,只有在聚會時才看得到人,平常也沒有什麼交集;另一極端則是常常強勢主導團契的運作,扼殺契友經營團契的可能。這兩種極端其實出自同一個問題:工作者自己對大專工作的異象究竟是什麼?

  一般而言,一個長青團契的契友,扣掉大一的懵懂,大三開始要準備研究所考試,他待在長青團契也不過幾年,當中,為了裝備學生成為明日教會的器皿,長老教會的大專工作者究竟希望撒出什麼樣的福音種子在這些學子的心田?這是本文極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空間
1.區域大專工作: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目前只有四個工作者,關心散布在包括基隆、台北縣市各地的十五個團契,因此,常見輔導到處奔波,這不僅耗弱工作者的精力,連帶也影響大專工作的品質。區域大專工作需要有更多的討論,例如在同屬某工作者輔導區域內的各團契,對彼此的互動有什麼期待?該區域內的各團契與教會,未來有什麼活動的規畫?甚至該區的各團契是不是能有一個互相聯絡的空間據點,即分區大專中心。

2.大專中心:現階段,我們已經有一個大專中心。但是大專中心辦公室內的工作者對於經營辦公室以外的空間,到底有什麼願景?四、五年前,我們還可以在中午或放學後看到附近團契的契友們,相約來大專中心聊事情、分享信仰,甚至遠在士林以北的團契,還不時會到大專中心來與其他團契的契友討論聯合團契的活動事宜,有時甚至就在大專中心過夜,徹夜趕工手冊、文案。現在這些回憶對北區聯合團契的契友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幻夢,原因無他,因為現在大專中心並沒有什麼可用的資源。

3.電腦室與視聽室:三、四年前大專中心的電腦壞了,當時由台師團契的契友捐出一台電腦來用,不過沒多久又壞了,然後就一直壞到現在。問題變成是,電腦室的資源是台師團契理當提供的?台師團契如果心有餘力,當然責無旁貸,偏偏契友整學期的奉獻一、二萬元,勉強只能維持團契的運作罷。至於電腦室旁的視聽室,雖留存一些錄影帶,但目前連VCD都要退場,改換DVD,大專中心是不是可以補台DVD機呢?我們衷心希望大專中心能成為可以聚集學生的社團辦公室。

4.使用時間:學生在非上班時間進到大專中心,往往得從後門的車庫進來,且須經過三道鐵門,當然沒有鑰匙的人就無法進出。這一年來雖然試著要增加持有鑰匙的人,但還是有要來參加團契聚會的人被困在外面。這對於社團辦公室的藍圖來說,是很大的敗筆。以往,大專中心開放讓一位學生常住,所以每個學生下課後,如果想要來大專中心,只要打個電話,自然有人會來開門,現在取消這個「門房」制度之後,就得靠幾個有鑰匙的人才能開門。此外,過去「門房」會幫忙清理垃圾,而現在大專中心助理上班的時間,沒有垃圾車,所以垃圾往往得累積到看不下去的程度才會有人去倒。有人說在這裡聚會的台師團契應該要負責,但是很不好意思,七點半垃圾車來時,團契已經開始聚會。更慘的是,禮拜六若有研討會等借場地,大家所留下的廚餘、餐盒,如果沒有立即拿去定點回收站,那就得留在大專中心度週末長蟲子了。
  
5.大門:由於學生在下班時間聚會,進出得走後門,但其實有幾場特別是邀請慕道友的聚會,還是可以跟大樓商量開放大門。所以問題就變成為什麼平常聚會時間不能開放大門?另外剛剛提到大專中心助理的上班時間,為什麼不能往後調整?再一次回到大專中心對大專工作的定位是什麼?是上下班按時打卡的公務單位,還是為了業績拼死拼活的服務業?傳揚福音的工作難道不比拼業績的工作更需要投注心力嗎?

工作者
  現在大專中心想聘請更多的工作者,學生當然樂觀其成,但是仍有幾項疑義需要釐清,其中問題的核心是,大專中心想邀請怎樣的工作者來參與大專工作?

1.適性測驗:對於有心參與大專工作的畢契、未來所謂的畢契輔導,大專中心有怎樣的篩選或考核制度,還是採以往的登記制,只要有心來參與就可以?過去推行的義工輔導,也都是由畢契來擔任,整體計畫的成效如何?檢討又是如何?這次的畢契輔導跟過去的義工輔導又有何不同,有什麼改進的部分?
  
2.師生比:有個他教派大專中心的輔導說過,他一學期至少會花一小時在一個學生身上。雖然他的工作只有輔導一個團契,不過他的團契學生超過一百多個,比我們的工作者所負擔的學生更多,當然可能這位輔導不用去跟其他教會的牧長打交道,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生就可以。可是,我們的工作者有沒有算過他平均陪伴每個學生幾小時?要增加工作者,是否有個讓工作者自認為可以負擔多少個學生的數據?到底目前不足幾個工作者?未來計畫擴展多少個團契,還需增加多少個工作者?
  
3.培育計畫:說要推展畢契輔導,是否有計畫從現在開始鼓舞學生未來擔任畢契輔導?以及在他們擔任輔導之前,應該受過什麼訓練?另外,畢契輔導的工作時間是幾年?如果時間太長,對於畢契輔導是很大的抉擇;若是太少,團契常常要多費心力經歷與輔導同工的磨合期。
  
4.關懷家庭:一直以來,大專中心的學生都是以北上讀書的學生較多,除了大專工作者的陪伴以外,也許可以評估邀請大專教師或是教會牧長成為旅北學子的關懷家庭,一方面也分擔大專工作者不足的窘境。

學生
1.聯合團契:大專中心所輔導的十幾個團契,絕大多數都有參加「北區大專聯合團契」(PTL),工作者對於聯合團契的展望是什麼?例如有些團契可能欠缺經費,比較沒有能力負擔邀請講師的費用,是否可以透過聯合團契舉辦信仰講座,讓資源共享?又例如有些團契會舉辦巡迴獻詩,工作者會不會鼓勵其他團契的契友一同參與?工作者到底有沒有心在聯合事工,還是覺得把自己的團契顧好就好?若如此,當聯合團契要辦活動時,工作者又為何強勢主導活動的籌畫?又,工作者對於非輔導的團契契友顯得陌生,甚至普遍反應冷淡,即便他是該團契相當活躍的核心同工。這種冷漠感一出,往往別想再讓契友對大專中心產生什麼認同感。
  
2.啟蒙:可能會有人覺得矛盾,學生一方面希望工作者鼓勵學生參與聯合團契,一方面卻又反對工作者介入、主導聯合團契,其實這是一體的兩面。工作者往往在聯合事工中,取捨非常明顯,對於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就強勢主導,對於自己沒興趣的活動,就意興闌珊。這樣的態度當然也影響了學生,學生要不就是對於聯合團契的活動沒興趣,因為輔導頂多只能說有在宣傳聯合團契的活動,而稱不上是鼓勵。好一點的,也不過淪為工作者的廉價勞工。拜託喔,大學生希望得到的造就是怎麼去籌備一個活動,而不是怎麼把工作者交代的瑣碎事情做好。工作者想的,到底是怎麼辦好一個活動,還是怎麼去裝備一個學生?
  
3.現況:在過去這些幾乎都不成問題,因為過去的學生在參與教會生活上沒有問題。但是十幾二十年前所謂的「鑰匙兒童」已經長大,成為當今的長青人,他們在過去的求學過程中,往往以成績、升學為導向,天天窩在補習班,幾乎沒有參與教會生活。很多學生之所以會來到長青團契,多少是因為想彌補一下之前沒有參加團契的缺憾,但是對於如何經營一個像話的團契生活卻是一頭霧水。工作者在這個現況下,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4.校園宣教:上述的危機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個契機,反正長青團契近年來招募到的教會青年根本也沒什麼教會生活的經驗,更不知道怎麼經營團契生活,甚至有些教會青年因為有過不好的教會經驗,所以排斥參加教會生活,更不用提參與長青團契。那麼還不如去招募一些對於基督信仰有興趣,卻沒有參加過教會生活的慕道友。好吧!讓我們大膽往校園宣教。但是現在校園中那麼多基督教機構從事大專工作,縱使學生對基督信仰有興趣,他為什麼要來參加長青團契?學生中心對於長青團契的異象是什麼?這裡指的並不是長青團契要在幾年內增加幾個,而是說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團契的特色、香味應當為何?與其把校園宣教當作重點,不如先好好回過頭來想想這點。至於校園宣教,如果長青團契的契友們真的在團契中有所成長,有所造就,自然很樂意邀請同學、朋友來參加團契,不是嗎?反之,如果認為來到長青團契只是盡一位身為長老教會大專青年的義務,團契再爛也要ㄍㄧㄥ下去,自己就死不夠了,誰還敢拉同學、朋友來陪葬?
同作者相關文章: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第 92 期)
從霧社事件引發信仰反省一、二件 (第 89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說歷史太沈重!? (第 82 期)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第 172 期)
斯普利特遊記 (第 154 期)
青年主動出擊,開拓參與空間 (第 147 期)
成功嶺上讀聖經 (第 108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魔都」上海行 (第 81 期)
學作老二 (第 80 期)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第 53 期)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第 92 期)
從霧社事件引發信仰反省一、二件 (第 89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說歷史太沈重!? (第 8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6 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64-6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6期  2005年  2月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86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發行日期:2005/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灣教會界的7-11?!──淺論PCT的品牌與行銷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營造宣教型的教會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青春自殺「勿/誤」語?
親愛的,別自責
海洋兒女之歌——蘭嶼東清教會的社區宣教
【音樂宣教】乎?
長老教會的神學困境
家,躲風避浪的港灣?
台灣基督徒與兩岸和平
戰爭、軍購與台海安全
當死亡的恐懼籠罩
王惡到王屋
活得更豐富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為自己出征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日光少年營與我
我的黑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