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6期 過熱的伊甸園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當環境危機時代來臨—我看「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
關鍵字:
作者/楊佳惠 ()
當油價飆破歷史高點,屢創新高;當尊崇奢華過度消費,謂為時尚;當政商名流大啖昂貴稀有頂級食材的報導,時有所聞;對照全球性嚴重糧荒、能源危機,與許多地區住民困苦貧窮瀕臨死亡的境況;在台灣的你我腦海中浮現了甚麼?是憂慮大自然能/資源取得日益不易,要用更多金錢去搶購?還是開始轉用簡約樸實的另類思考而力行環保?是只要自身得以保全,續用慣常習性過活,就能無視於他人苦痛危難?還是有感於人類族群一體的共同命運,而試圖同情並瞭解,甚至用具體行動去回應,力求改變?若是後者,那究竟要從何理解?如何進行呢?我想,這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的疑問。

※ 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的願景
身為第一代基督徒、台灣國家公民與世界地球村住民,筆者向來關注地球環境議題;但常深感若僅由個人於生活中實踐最基本的節能簡約等行動,只是杯水車薪,常淪為支微末節,完全無法撼動甚至改變地球整體結構性的環境問題;又苦於難以自坊間揀擇相關領域書籍以資閱讀;值此時,「生態關懷者協會」為迎接成立十週年紀念,而於2007年底出版「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系列,四輯書60萬字,記錄協會及其前身「生態神學中心」16年來走過的點滴,恰巧適時彌補筆者之缺憾,如同及時雨,有理論依據,有實務經驗,是少見有系統引介環境生態倫理的入門書,也激發了我深入閱讀此領域重量級專書的興趣。

系列叢書內容有系統地羅列協會幾次舉辦環境倫理國際研討會相關講題的譯介,自「土地倫理註釋與捍衛者」柯倍德(J. Baird Callicott)與「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以降,近代相關領域各家各派的學說概述;又有科學(古典/現代物理學等)、經濟學、心理學、哲學、神學(含生態神學)等的探討與省思;更有協會成員「在生活中學習、因參與而成長;在行動中實踐、因分享而豐富;在活動中論述、因合作而圓滿」的各項記錄。字裡行間,充份流露出期待能帶動台灣國家正視環境倫理,進而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的願景。

※ 科際間的整合
系列的出版,受到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教授的肯定,並撰寫總序「海島永續發展需要環境倫理」,各輯的導讀序,也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

第一輯《環境倫理學入門》由林業試驗所金恆鑣所長寫〈環境倫理的實踐〉、師大環境教育所張子超教授寫〈一個環境典範急速轉移的時代〉;第二輯《從土地倫理到地球憲章》由成大中文系林朝成教授寫〈經典詮釋與土地倫理的呼喚〉、師大環境教育所王順美教授寫〈環境教育工作者看《從土地倫理到地球憲章》〉; 第三輯《台灣環境倫理與生態靈修的實踐》由台南神學院王貞文老師寫〈活出讓台灣的生命力可以綿延的環境倫理〉、台灣神學院神學系主任陳尚仁教授寫〈上主確實在這地方,我竟不曉得!〉;第四輯《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的願景》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汪中和教授寫〈面對生態環境快速變化的新思維〉、「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陳健一祕書長寫〈有深層意義支撐的環境關懷與實踐〉。

正如當代著名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在《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書中所指:「所有個人的小善,終會被錯誤政策的不道德所淹沒,因此,每個人都接受信仰行善事,並不保證就是一個道德的社會。」想來在環境問題上也是適用的,環境的問題若僅限縮停留於個人層次的道德倫理規範是不夠且非常不智的。企業經營的倫理規範,與國家公器制定環境政策需考量的公共倫理,是鼎立的三足,缺一不可。但這並不是表示個人自發性行動是毫無意義或全無影響力的,只是不能只停滯或滿足於個人的零星舉措,科際間的整合是必要的,需探究土地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要破除科學、經濟的神話與迷思,要建立深層哲學與神學思考論述,要導正崇尚奢靡浮誇、過度消費的普遍價值取向,改以簡樸生活以遵行聖經中上帝所喜悅的教導,重新建構人與人、與他人、與自然(I-It → I-Thou)、與上帝皆和好的四正關係,才有可能找出對現今困境的解決之道。

※ 廿一世紀宣教的契機
今年2008年3月9日,羅馬天主教梵蒂岡教廷於其官方日報《羅馬觀察報》公告「環境污染」為現代七宗罪之一,而其他六罪分別是:有道德爭議的科學實驗、基因工程、濫用藥物、社會的不公與不義、製造貧窮,與財富過度集中(斂財)。對羅馬天主教正視當代人現況,並以行動將之公告,明定為現代罪惡,由固有個人層次提昇為公眾層次,並勇於針砭現狀:壓迫、宰制、剝削弱勢。得見天主教廷此等具體作為,筆者抱持高度的肯定。
相對地,筆者也不禁想問:那基督新教呢?台灣教會界呢?馬丁路德在他所處的時代裡,便已經有這樣的洞見:「如果你多方的傳福音,但絕口不談特別屬於你那個時代的問題,那麼,你便完全沒有傳揚福音。」這句話是何等的沉重!而福音派護教大師薛華(Francis Schaeffer)於1970年出版《污染與人的死亡——基督教的生態觀》時也強調:「當教會錯過搶救地球的機會時,我們同時也錯失向20世紀的人傳福音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教會在我們這世代裡顯得無足輕重、軟弱無能的主要原因。」作為廿一世紀的台灣基督徒,衷心盼望教會界能自發、自省、自覺的參與,相信這也正是今日宣教的契機所在!

※ 佳句選錄
在這四輯中,我深被多處文章中所引用的佳句所感動,摘錄其中部分與讀者分享:

環境倫理觀念的澄清絕對具有長遠意義,它能夠讓環保政策或保育措施,立足於穩固的基礎和正確的理由上,並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把舉証的責任從主張保護環境的一方轉移給要干擾環境的一方。~柯倍德(J. Baird Callicott)

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但全球化卻摧毀這種認同感。環境倫理須要有在地的根系,人類必須學習「重新居住」在自己的鄉土,這是人性化的環境倫理學。~ 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

「土地倫理」對當代思想最大的貢獻,在於它使「生態學」成為重新界定社會文化典範的一門科學,因此,有人稱「生態學」是一門「顛覆性的科學」。~ 史德格奈(Wallace Stegner)

神學不是建構意識形態的遊戲,也不是建構圓教體系的文化工程。神學的視野與動力,乃在人陷溺的痛苦。神學工作者一定要對人的失喪、文化的墮陷、生活的困境,有所感觸,甚至有激情,才能發揮其積極功效。~ 余達心(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為什麼歷史書盡是對政界小人物歌功頌德,對一座歷盡滄桑卻依然挺拔宏偉的森林卻隻字不提? ~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我堅信,原住民可以是台灣歷史、文化、社會重構過程中的良知召喚,是都會扭曲生活裡的人性救贖。原住民的存在,終將成為台灣的良知。~ 孫大川

未來新人類的性格應擺脫「有」/「佔有」(To Have)的生存情態,進入「是」/「所是」(To Be)的生存情態。~ 佛洛姆(Eric Fromm)

持守信仰、不遠異象,時代脈搏、心中震盪,先知先覺、警醒守望,祭壇聖火、永遠挑旺。~ 滕近輝

※ 選擇生命與活路
請讓我們共同支持「生態關懷者協會協會」所推動的「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目標,請由可行的4R理念做起:悔改省悟(Repentance)、心靈復甦(Rebirth)、減低消費(Reducing Consumption)、參與再造(Reconstruction)。因為沒有任何生物可置身事外,正如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視地球為應許之地:「假如有所謂的聖地,或是所謂的應許之地,那必定就是這顆充滿生之希望的地球」,他懇切指出自然與恩典要結合:「在全球相互依存、環境彼此影響的時代,人類的靈性必須要以一種全新的洞見和深度,將自然與恩典結合在一起。」

而今我們正面臨著名生態神學家(John B. Cobb. Jr.)在《為著共同的好處》(For The Common Good)書中發出的嚴肅挑戰:「在我們這個世代之前有兩條路,生命之路和死亡之路。希望人類選擇生命!」想來人類為求生存,別無選擇,只能也必須選擇這活路!
同作者相關文章:
當環境危機時代來臨—我看「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 (第 10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6 期 過熱的伊甸園 (62-6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6期  2008年  6月 過熱的伊甸園 106
本期主題:過熱的伊甸園
發行日期:2008/6/10
哈姆雷特的抉擇
目錄s/
明天過後該如何?—— 全球暖化的衝擊與因應
後京都時代: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與挑戰
教會熱起來!
世界歸正會聯盟阿克拉信仰告白──經濟與生態公益協約
台灣基督徒看經濟公義──由M型社會談起
食衣住行抗暖化
幫地球降溫,教會可以怎麼做?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從曲盤中的柯明珠談起—記台灣第一位赴日學習聲樂者
有限的藝術‧無限的上帝—訪牧師藝術家馮君藍
迎接樂活新時代
解構「減炭」的迷失
嘉義南門教會街頭巷尾大小事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當環境危機時代來臨—我看「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
我能接納我自己
莫忘今生
戀愛談什麼?
歷經破碎‧體驗上帝的恩典
兒童課輔與我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認識主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