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6期 過熱的伊甸園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關鍵字:
作者/劉家錡 ()
「好久沒到A教會做禮拜了!」今天是星期日,在禮拜開始時,找個好位子,準備好好在會堂敬拜上帝。禮拜雖然是以台語為主,但對我來說,青少年的詩歌敬拜,對於習慣聽中文的我,是一大享受。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哪個語言,只是聽到自己習慣的語言,總是容易激發共鳴。然而,牧師卻說:「青少契只會唱中文詩歌,都不會唱台語詩歌!」這個建議好像有點強烈,坐在台下的我,不由得心頭一震:是怎麼了!這個強烈的建議對青少年有幫助嗎?

  接著,牧師講到赤崁樓,這時又回頭看看青少契詩班,意有所指地要他們瞭解真正的台灣文化,也要為身為台灣人而驕傲。只是在被強烈建議後的青少契,是否會因為身為A教會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可能是個疑問。禮拜結束後,正想著要怎麼回應此事。「牧師怎麼可以強迫青少契唱台語詩歌?」一位長輩對於青少契在教會服事,鼓勵聲音不多,反而還招致強烈建議,感到不能諒解。

  「瞭解台灣文化」對教會來說,是很重要功課。過去許多宣教士要來台灣前,必先瞭解當地文化,學習本地語言,才能得到居民的認同,福音也因此才能拓展。同樣地,青少年也有他們的「文化」,對他們來說,「中文」是最習慣使用的語言,如果不說「中文」,幾乎無法溝通,也別想在青少年文化中存活。
  教會領導者若能把耳朵貼近「文化的表層」,如參與青少契,聽聽青少年的心聲,必能在決策時得到助益。文化有文化的差異,但相同的語言是溝通的基本工具,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教會有更多人來認識上帝,我們勢必不能忽略另一種文化的語言:「中文」。我們不斷強調台語的好,這是對我們文化的認同,只是忽略了「中文」的需求,我們也別想得到這群人的認同,更不用說讓他們進入教會,認識耶穌。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如果重視這個台語崇拜中的「中文獻詩」的話,教會牧師、長執們會開始把耳朵貼近這個族群的「文化」,瞭解他們的需求,在訂定計畫時,開設他們聽得懂的福音信息。相信當他們被看重時,會有出乎意料的表現。

  當教會迎接機會,而非視之為「問題」時,我們將看見盼望。這些時時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機會,有可能是教會認為「不合體制」的事工。只是當這些廿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體制」成為阻礙教會前進的大石頭時,是否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青少年是一個沒有沈重包袱的「活力團體」,是一個創意的點子團隊,相信他們、瞭解他們,等於為教會開了一扇窗。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希望教會能以「機會」代替「問題」的眼光,開啟新的道路,迎向更豐盛的佳美之地。

同作者相關文章: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第 106 期)
從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思考團契價值 (第 101 期)
我有一個夢 (第 95 期)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第 90 期)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第 86 期)
分享是最大的神蹟 (第 8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6 期 過熱的伊甸園 (79-7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6期  2008年  6月 過熱的伊甸園 106
本期主題:過熱的伊甸園
發行日期:2008/6/10
哈姆雷特的抉擇
目錄s/
明天過後該如何?—— 全球暖化的衝擊與因應
後京都時代: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與挑戰
教會熱起來!
世界歸正會聯盟阿克拉信仰告白──經濟與生態公益協約
台灣基督徒看經濟公義──由M型社會談起
食衣住行抗暖化
幫地球降溫,教會可以怎麼做?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從曲盤中的柯明珠談起—記台灣第一位赴日學習聲樂者
有限的藝術‧無限的上帝—訪牧師藝術家馮君藍
迎接樂活新時代
解構「減炭」的迷失
嘉義南門教會街頭巷尾大小事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當環境危機時代來臨—我看「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
我能接納我自己
莫忘今生
戀愛談什麼?
歷經破碎‧體驗上帝的恩典
兒童課輔與我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認識主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