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人生階段被稱為「尷尬年齡」,不是孩子了,但也還不是大人。對世界充滿好奇、易受各種新鮮事物的吸引,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速度不一定一致,因此常有許多煩惱不安。這段時間的成長經驗,對往後的人生有著相當重大的影響力。在這個階段,或許大部份人並不會主動追求信仰,但若有機會清楚認識那位宇宙主宰、愛的化身,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就像點亮一座燈塔,照出一條安全的航道。
青少年時期的信仰教育,是最值得投注的事工。教會未來棟樑的培育,不能少掉這個環節。正如徐瑞婷老師在文章中提到:「教會如何看待青少年事工,會影響青少年的屬靈生命,重視青少年事工,將會帶來他們一生的改變,不僅影響教會未來的發展,甚至改變整個歷史。」
在本期的主題文章中,呈現出長老教會從總會到地方教會如何在青少年信仰教育的工作上做努力,也提出一些方向不同的建議。各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應該是「用心陪伴」,不管事工怎樣設計,最主要的關鍵還是有人願意花時間、花精神與青少年做朋友,不斷付出。輔導者也需要強大的支持系統,包括信仰內涵的深化、靈命不斷更新得力,以及在青少年信仰教育上有更多好用的教材。願大家讀了本期的文章後,能夠體會到:青少年事工不是少數輔導的事,而是整體教會、所有信徒的事。
本期的「教會人物檔案」,介紹了黃彰輝牧師的父親黃俟命牧師,他們一家三代都是主僕,上帝卻並未賜予無病無災的平順人生,黃俟命牧師不斷面臨各種風波考驗,曾經有像約伯一樣的心情,但是他「始終以上帝國為念, 不爭名奪利,不以巧計求自己生存,反而更深地順服上帝,以專注於耶穌十架,來面對多變多苦的人生。」
前陣子飲料內驗出不該出現的塑化劑,引起社會恐慌,楊順從牧師的文章探討了過度使用塑膠製品的危機;「成長部落格」張人仰分享自己選擇「簡樸生活」的心路歷程,提醒大家即時把握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本期也刊出五月間新使者主辦「死刑制度中的人」演講會的整理稿,作家張娟芬深入淺出闡明當前司法體系的缺憾、誤判的可能性、如何滿足正義的需求等議題,懇請大眾再思死刑存廢。總統大選的熱度逐漸升高,跳脫藍綠對決的視野,我們邀請到一位前政治工作者來探討「台灣憲政的困境與可能的出路」,因為不管選舉的結果如何,該擔心的是會不會造成政府空轉或是個人獨裁的情況。
楊茂秀教授讀到上期「母語的將來」,頗有所感,給了我們一篇很有?發性的短文:「勇於不學的智者」,請勿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