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8期 原住民‧巴萊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張七郎與詹金枝
一個在外人面前堅強、只有在禱告時能夠宣洩心中痛苦的女性, 她的人生,就是二二八傷痕的化身。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鳳林名醫張七郎及其子張宗仁、張果仁,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國民黨軍警逮捕殺害慘死。張家是地方上最受敬重和羨慕的家庭,一夕之間遭此大難,如舊約聖經的約伯,義人無端受苦,聞者莫不傷悲。張家的悲劇早已廣為人知,但2010年張炎憲、曾秋美主編的口述歷史《花蓮鳳林二二八》出版後,更多令人不勝唏噓的故事被呈現出來。冤死者的冤情令人憤怒,而受此事件影響而改變生命方向的人們,忍苦奮鬥的歷程,更令人感佩。遭禍之後,女家長詹金枝強忍悲痛,帶領孤兒寡婦們依靠基督教信仰奮力堅強挺立,渡過艱難歲月,其生命歷程宛如一首戰歌,既積極又悲壯。

※客家基督徒家族的東遷

張七郎1888年出生於新竹湖口,他的父親張仁壽原本是一位漢醫,因為聽到馬偕傳道理,而接受基督教,並跟隨馬偕學習西醫知識。因為基督教家庭的背景,張七郎公學校畢業後前往廈門就讀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辦的「英華書院」,1910年考上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起在淡水開設「仁壽醫院」。

1913年張七郎和小他四歲的詹金枝結婚。詹金枝也是客家人,自幼和張七郎訂婚,台北第三高女畢業,受過助產士訓練。她的父親被稱為「詹舉人」,是有名望的讀書人。她七歲時由偕叡理牧師幼洗,堅信禮則在吳威廉牧師手中完成。

1921年,張七郎舉家遷往花蓮鳳林。新醫院仍以「仁壽醫院」為名。夫婦倆齊心照顧病患,經常免費診治窮苦者,名聲很快傳開。詹金枝能幹賢慧,很能幫助丈夫開展事業。

張七郎具有開拓者的精神,他不只在當地行醫,也購置土地、邀集客家鄉親到鳳林一帶開定居。數年之後,他已是東台灣頗具影響力的重要人士。他也沒有忘記教會的生活。他大力支持鳳林教會,擔任長老,出力建教堂。孫雅各、駱先春等原住民宣教開拓者,日治時期已經開始試著進行短宣,以鳳林教會為中心,探訪附近的阿美族,這些短宣工作在經濟上和人脈上都得到張七郎夫婦全力的協助。

※鼎盛時期的橫禍

張七郎看重教育,兒女幾乎全部都送到日本求學,大部分的孩子都讀過淡水中學校(今天的淡江高中)。1930年代末到二二八事件前,是張家的鼎盛時期。長子張宗仁日本醫科大學畢業,在東京執醫。次子張依仁前往「滿州國」(現在的中國東北,1932-1945是滿洲國)的滿州醫科大學就讀,後來留在當地服務。1943年張宗仁一家也到滿州,在奉天海城開設「仁壽醫院」。三子張果仁東京齒科大學畢業後,和大哥張宗仁一起到滿州。1946年三兄弟在張七郎的主張下,放棄在滿州建立的事業,回台灣參與戰後的建設。

張七郎在日本投降之後,歡欣迎接中國政府的到來。他和當時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認為在「祖國」統治下,台灣人不再是二等公民,可以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他於是投入選舉,當選花蓮縣參議員、被推為議長,又被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全台灣共17位,由省參議會推選),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

他看重教育,所以戰後立刻申請籌設農業職業學校,後來改為鳳林初級中學,自己擔任校長。投入政治工作之後,他把醫院交給兒子,中學校長的工作也交給宗仁。

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張七郎未列名「花蓮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據家屬說,他臥病在家。中央政府認定二二八是一場叛亂,派兵鎮壓,3月8日抵達基隆,先穩住西部,4月1日才抵花蓮,處理東部情況。1947年4月4日,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和他的三個大兒子:宗仁、依仁、果仁在鳳林的仁壽醫院和家中分別被軍警帶走,當天晚上,除了依仁之外,父子三人被押往鳳林近郊公墓槍殺。依仁則被關押三個月後釋放。

處理二二八事件的軍隊手上有黑名單,很多社會菁英都被抓了就殺,不經審判程序,沒有為自己辯白的機會。張家父子為何有此橫禍?一般認為可能是競選花蓮縣長得政敵密告而上了黑名單,但家屬指出當年逮捕張氏父子的軍人曾說「是南京直接下令」,應該有更高層授意。以恐怖高壓手段對付人民、計畫剷除台灣領導菁英的決策者,應為這場悲劇負責。

 ※倖存者的艱苦

《花蓮鳳林二二八》收錄張家十多人的口述歷史訪問,以及他們所寫的種種文字資料。書中最難得的資料是收錄了倖存者張依仁的訪談紀錄。他和父親及兄弟同時被捕,可能因為口袋裡有一張中國的軍醫證明,後來被釋放,逃過一死。在訪問中,除了還原二二八歷史現場,他也透露自己長年遭受監控、騷擾,即使遠走國外也還是活在密告、抹黑的陰影中。

張依仁倖存下來,但人生從此不同。他必須負起扶養栽培幼弟、姪兒的責任,又擺脫不了國民黨特務的監控、干擾,大半輩子擔驚受怕。他在1961年遠走南美洲,尋求自由生活的可能,但即使到了巴西,還是受到國民黨的迫害,不得不離家逃亡到亞馬遜雨林深處,失蹤七、八年,後來回聖多斯和妻兒團聚,卻因為沒有執照無法行醫。雖然在兒女奉養下有安適晚年,但大半人生都在「不得已」當中,對國民黨的迫害始終憤怨難平。張依仁於2011年2月24日去世。

※堅強的女家長

在張家父子三人被殺害後,支撐張家的最主要力量,就是詹金枝。從訪談紀錄看來,詹金枝實在是個嚴厲堅強到令人害怕的女人,全家人對她又敬又恨又愛。她用一種極度嚴厲、不斷罵人的方式來對待身邊最親的人,對待養女兼媳婦張玉蟬(張七郎養女,也是張果仁遺孀)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厲害婆婆。或許沒有二二八,她也會是一位很強勢的婆婆,二二八悲劇可能更加強了她武裝自己的傾向。她對外人溫暖仁慈,對自家人卻是嚴厲到不近情理。二二八讓幾位寡婦變成不得不團結且相依,但這種相依實在很苦!不過,張家因為有這位堅強的祖母,和柔韌異常的張玉蟬,作為整個家的中心,維持家族的聲望和社會地位,真的很不容易。

葉蘊玉(張宗仁妻)、許梅(張依仁 妻)兩位女士,也有各自擔當艱苦、堅忍勇敢的故事。這幾位太太,從養尊處優的「醫生娘」到必須工作維生,葉蘊玉當教師,許梅隨夫遠走巴西的歲月,甚至當起街頭小販。她們還要母兼父職,忙裡忙外。在困境中她們撐起了這個家族的希望。這本口述歷史,有許多精采的女性生命史。

張七郎家族是虔誠的長老教會家族,到現在也還有不少成員非常敬虔。信仰帶領他們走過漫長的苦難,他們的信仰在苦難中愈發堅定。詹金枝這位強悍能幹的女性,因為信仰而能夠說出愛與赦免的話。一個在外人面前堅強、只有在禱告時能夠宣洩心中痛苦的女性,她所受的苦,的確非常人之所能擔,她的人生,就是二二八傷痕的化身。張玉蟬和她女兒陳惠操,則以溫柔的心、越來越深刻的信仰,以許多的眼淚澆灌痛苦,走過與這位嚴厲女性相處的日子,將傷痕化為諒解,示範什麼是忍耐、什麼是愛。這是《花蓮鳳林二二八》讀來最令人感動的部分。

【推薦閱讀】 

張炎憲、曾秋美主編,《花蓮鳳林二二八》,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沈紡緞,〈在二二八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新使者雜誌》80期 ,2004年2月。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8 期 原住民‧巴萊 (56-5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8期  2012年  2月 原住民‧巴萊 128
本期主題:原住民‧巴萊
發行日期:2012/2/10
原住民.巴萊
揭開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皺摺
從「賽德克.巴萊」談原住民的命運與使命
「賽德克.巴萊」現象的得與失
遇見它者
土地、原住民、永續
弱勢福利vs.原住權利:必須面對轉型正義的原住民族政策
遺忘.再現.西拉雅
追夢的得勝者魏德聖
聽~女人聲音——少妮瑤在唱歌
走上真實的夢想之路
一起來閱讀《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
台灣教會的寓言故事
張七郎與詹金枝
經文筆扎——永恆的生命
當年,仍然理直氣壯
自己的力量自己吃!——建構屬於我們自己部落的書寫灶腳
重新交託——參加同工訓練營有感
女子監獄探訪心得
我看電影《真善美》
一年接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