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性」的禮拜——抓住人心的「快閃行動」
火車站裡,有人腳步急促,要去趕班車,有人在自動售票機前猶豫不決。有人冷靜地看書,講著手機,等待著。有人瀏覽著櫥窗,思索著要為家人帶一點禮物。穿著制服的站務人員協助著人群,清潔婦拖著地板。忽然之間樂聲響起,一位女性旅客開始唱起「布蘭詩歌」裡的一段。一個又一個人聲加入,吹著笛、拉著琴的人由各個角落走進來,最後大大的定音鼓也被推了進來,許多人唱起那著名的「阿!幸運!」(O, furtuna!) 的大合唱。看哪!穿著制服的站務人員轉身成了舞著,拿拖把的清潔婦跳起精采的芭蕾舞。錯愕的旁觀者的面容轉成驚喜。
於是我們知道,這不再是日常生活平凡的一景,而是專業人員精心排練的「快閃」(
flash mob)宣傳行動,把表演廳裡的音樂與戲劇的一小段,帶進日常生活裡面,在短短的幾分鐘裡,帶來驚喜,抓住人心,讓人在灰暗平凡的日子裡,有一個閃爍的亮點。
為了那幾分鐘的精彩演出,為了把原來毫不在意地的路人吸引過來,要用多少心血去籌劃,去準備,才能夠不見斧鑿痕跡地把人「捲入」一個情境,不再分別觀看者與被觀看者,而是所有的人都是觀看者,也同時是表演者啊?
我們常希望一場把非基督徒帶入基督的國度的「福音性」禮拜,也能有這樣的果效。一場備充分的「福音性」的禮拜,走出教堂,在街頭、廣場、公園、車站,藉著簡短的而精美的「演出」,點燃聖靈放在每一個人心裡的一點點亮光,讓聖靈的氣息吹拂在平凡的日常空間,將把原本漠不關心,不抱任何期待的人,拉進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的奇妙奧跡,共享生命轉變的掙扎與喜悅。
在台灣,這種街頭行動劇的開山祖師,可說是梅監務牧師與林學恭牧師這一對佈道者。在廟口人群齊聚的地方,來自蘇格蘭的梅牧師吹起號角,敲著鑼,大聲喊叫:「上帝的孩子走丟了(Siōng-Tè phàng-kìⁿkiáⁿ)!」聚賭的、閒聊的、議論的、乘涼的人,都被這個尋找丟失的孩子的呼聲吸引過來,孩子走丟或喪生的人倫悲劇,原本就是街頭巷議的談話資料,一個洋人宣稱著上帝在尋找祂的孩子,自然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當人們聚集過來探究竟,林學恭牧師就拿出一把小錢撒在地上,搬張板凳,上面擺著聖詩,開始生動地講述上帝如何差遣耶穌下到人間來拯救世間人。板凳上的聖詩象徵基督,林牧師把聖詩放到地上,把散落的小錢一個個地放到聖詩上,講述他們在世間所曾經歷之苦,以及被基督拯救的喜悅,然後,這些小錢,被象徵基督的聖詩承載著,上昇到板凳上面所代表的「天堂」。以這樣生動的比喻,由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別離與失落的「悲劇」來開始,生動簡潔地「演出」,在喧囂的廟埕前面,為人開啓了一扇窺見上帝的愛的窗。
只用幾項簡單的道具,沒有任何精美的佈景,梅監務牧師與林學恭牧師以「街頭行動劇」來成為福音的傳播工具,在台灣中部開拓了許多教會。街頭福音性的禮拜,在這個「快閃行動」流行的年代,值得我們再次思考與開發。
※「造就性」的禮拜——觀眾參與的劇場
當一齣戲劇到達高潮,所有的人屏氣凝神,幾乎不敢呼吸地全神貫注在關心下一步的進展。若是懸疑,大家期待答案出現的時刻,若是苦難,大家期待轉機的出現。渡過充滿張力的時刻,人心得到震撼、洗滌,變得較敏感而有活力。
上帝的兒子捨棄屬天的榮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以一個加利利來的木匠的身份,與一個龐大的帝國和一個看似不可動搖的宗教體系對抗,祂會得到勝利嗎?這是天與地與人類共同屏氣凝神觀看的戲劇。有著懸疑、掙扎、誤解、愛與死亡、奇妙的轉機、令人贊歎的奧祕等元素。而我們在每個主日的禮拜,都在重演這場可以名為「救贖」的戲劇。
每個禮拜日的「主日禮拜」,是基督徒最重要的聚集時間,是上帝與人相遇,也是人與人相遇的時間。在教堂裡,人與人相遇,不是為了社交,不是為了建立人脈,而是一起驚驗、分享上帝在每個人身上正在進行的愛與恩典工作:救拔、饒恕、接納、更新、改變。每個人身上所發聲的事都是獨特而富戲劇性的,每個人與基督同行的故事,都有著令人驚歎的時刻。藉著一場人人投入的禮拜,這些故事與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贖故事彼此交織起來,拉出張力,讓疲憊無感的心,重新以新鮮的活力開始躍動。
也許很多人對每週重覆進行的主日禮拜感到疲憊,而不抱任何期待。不少參與者與服事者往往覺得主日禮拜好像是例行公事,雖然他們盡力作好了份內的工作,卻已經很少經驗到那令人屏氣凝神的張力,也不再有心靈被觸摸的感受。於是大家照本宣科,但求無過地把禮拜完成,卻沒有「重演」任何掙扎的困境、得救的喜悅、或是得到上帝呼召的心靈悸動。
其實,在一場傳統的長老教會禮拜裡,精彩而動人的「劇本」都已經在那裡:寫得真摯動人的聖詩,信仰告白,以「啟應」的方式交互朗讀的詩篇,聖經的經文,回應的詩歌,彼此問候的行動,祝福的時刻。這個劇本在那裡,邀請著你我一起來參與演出,一起來進入一個全神貫注、暫時忘記其他的困擾與紛爭的的戲劇性時刻。
但是太多時候,大家在主日禮拜裡,就是坐在那裡,聽著司琴奏出序樂,等著牧師與各種服事者走到台上,「演出」基督的愛給大家看。隨著電視佈道的流行,講究聲光效果與感性歌舞演出的禮拜形式的普遍化,更加強了「去禮拜是看一場秀」的期待。
其實,具有改革宗精神的主日禮拜絕不是一場牧師、敬拜樂團、聖歌隊、司會與司琴、音控與佈景團隊等等服事者的「演出」,而是一個人人都要以口、以心、以行動參與的「恩典與拯救」的大戲。
序樂拉開這場大戲的序幕,「宣召」就像鑼聲響起,所有的人都要準備上場,或成為歌唱的撒拉弗,或扮演在曠野中流浪的百姓。藉著開口吟唱聖詩,「會眾」或成為被擄後得以歸回故鄉的人民,或隨著雅各在伯特利的暗夜中看見天梯,或進入懺悔的罪人的角色,或穿戴上救恩的頭盔,領受聖靈所賜火焰般的熱情。「信仰告白」凝聚所有的會眾,再次確立自己在上帝拯救的計畫當中的角色。
有什麼比禮拜當中,誠心實意的懺悔祈禱更有戲劇張力的呢?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實在的掙扎,那是一個團體共同面對的綑綁。掙脫綑綁與得赦免,正是「救贖」這齣戲劇的核心呢!
交讀著詩篇,由一位或多位讀經者朗讀經文,看似是個平凡無趣的過程,其實當每個人的靈魂醒覺著,全神貫注地參與在這齣戲劇的演出時,每段字句都會與個人的生命發生關連,激盪出張力來。
「聖餐」更是一個戲劇張力十足的時刻,因為在簡短的儀式中,我們「重演」了與耶穌在一起的顫慄時刻。那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是紀念由為奴之地被解救出來,走向自由之路的時刻。追隨基督的人,帶著盼望與喜悅的心與主同慶逾越節,但表面的平靜,卻預示著緊接著耶穌基督被出賣、被暴力所傷、被定罪、被殘忍地殺害的事件。在自由與平安榮美的盼望與現實的暴力死亡之間,有著強大的張力。而在紀念基督的十字架之死的悲痛時,又同時孕藏著復活的盼望與喜悅。這一切都在簡短地讀經,舉起餅來祝謝,擘開,祝福象徵新約的杯,分享餅與杯的的行動中,表達出來。莊重而單純的讀經祈禱,平和安寧的手勢,不是舞台的動作,而是對每個人發出的邀請,邀請大家再一次回憶那救恩的時刻,再一次「活現」那與耶穌同在的最後一次充滿盼望的晚餐。它的戲劇張力不在於聲光的效果,不在高明的演技,而是在於聖靈放在每個人心中的感動。
有一次在受難週的時候,台南神學院的學生們照著福音書的記載守主的晚餐。許多人突然領悟,這餅吃下去之後,耶穌就要走上受難的道路,而在此信誓旦旦地說:「我絕不離開祢!」的門徒,在暴力來臨的時刻,也都將會恐懼地離開耶穌,拒絕承認祂是他們的主。
人的軟弱與失敗,對比著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彰顯的,永遠不變的恩惠慈愛。在那巨大的張力中,拿著餅的手顫抖起來了,眼淚滴下來了,聖靈運行在憂傷顫抖的心靈裡,用復活的盼望安慰扶持。
這就是在我們禮拜生活裡的戲劇化時刻。上帝與人的相遇,是何等有力的戲劇啊!
※「靈修」的禮拜——給世人與天使觀看的人生戲劇
前面我們看到「福音性」的禮拜,有如快閃的街頭行動,「造就性」的主日禮拜是結構謹嚴的戲劇,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種「靈修」的禮拜。
「靈修」的禮拜,是我們個人的祈禱的時刻,是集體的安靜的時光,那是有如雅各在雅博渡口孤單地面對一個強大的暗影的時刻,那是有如以利亞在孤獨的絕望中聽見微小聲音的時刻,那也是有如保羅所說的,是演給世人與天使觀看的人生戲劇。
人生就是一場美妙的聖禮,是上帝所導演的戲劇。而這位導演所指定我們演出的角色,有時令我們瞠目結舌,無法理解。讓我們給自己安靜的時刻,來傾聽導演上帝對我們的指導。讓我們尋找著並回憶上帝尋見我們,涉入我們的生命的那個時刻。
拿保羅當例子,這位出身大數人文薈萃之地的優秀青年,原本的人生,可能就是當個猶太經典的詮釋者,也許他可以成為一位受人敬重的學者,一位猶太傳統的「護教者」。但是在前往大馬士革路上發生的事,徹底改變他的人生。他成為耶穌的福音的使者,飄流四方,生活艱苦,常受迫害。但是他卻從來沒有退縮過。他盡力演出上帝要他演出的角色。
保羅說,上帝把像他這樣的使徒「列在末後」,把他們從榮耀順遂的人生拉下來,使他們變得卑微,為的是讓這些被揀選的人「成為一台戲,演給世人與天使觀看」。
原來,這樣的戲劇雖然令人看得屏氣凝神,但是演出者是毫無光彩與榮耀的。就像先知書裡對於那被揀選來成為拯救者的,乃是被藐視,被輕看的,他無佳形美容,可讓人羨慕。靈修禮拜的戲劇性時刻,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全然缺乏光彩的人,在上帝的計畫裡,卻成了宇宙的中心,成為照在黑暗裡的光。
親愛的朋友們,若你還沒有聽見上帝導演的指示,請在祂為你準備的舞台上安靜下來傾聽吧!當鑼聲響起,布幕拉開,天使與世人都將看見你的人生,怎樣重演那為我們犧牲的基督的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