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7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上帝要你們,my beloved boys.
這裡真的是一個家。上帝透過這個學園傳遞給他們曾經寒冷的心的暖意,想必會持續地在他們的生命中溫熱著吧。
關鍵字:
作者/楊皓如 (台北東門教會會友,前兒福聯盟社工,台大社工系畢)

去年的畢業典禮,那個男孩的感言始終在我心裡迴蕩著。

「要不是進來這裡,」他說。像上了脫口秀節目受訪般。

「我在外面一定被抓去關的。」

全場都笑了。但隨之而來的,是一段不很短暫的沉默。

在那些才藝發表、議員致詞和冠冕堂皇的頒獎活動當中,這兩句短而拙澀的感想,是最令觀禮者們動容的時刻。 

我是個英文老師。而跟多數老師不同的是:我教的對象。

這裡是政府委託路德會斗六靈恩堂辦理的中輟生中途安置輔導學園。雲林縣各國中中輟的男學生,透過學校或者法院(少年事件個案)轉介,被安置(住)在這裡,同時接受生活、課業及職能的輔導。我負責是他們的英文教學。 

聽到「中輟生」三個字,你腦中浮現的或許是幾個染髮、叼煙的少年,靠在機車上,對話盡是不雅用語—這類的圖像。但事實上,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學園,跟住在這裡的學生接觸的經驗,卻大大顛覆我的想像。

「他們是中輟生?!」整潔、質樸、活潑、開朗、禮貌,其中不乏明顯有才華和好學者。「確定不是鄰居的小孩嗎?」我認真地問了擔任他們爵士鼓老師的朋友。她的表情告訴我,我並不是第一個有這樣疑惑的新老師。

每隔一段時間,新學生慢慢加入,我開始有機會見識到一般人印象中的中輟生。是的,被半強制集中到這裡來的「各校菁英」,剛進來這裡時有的叛逆不羈,再親切的問候也換不到他一個正眼對待;有的退縮抗拒,沈默寡言心防高築;有的好勇鬥狠,威脅或挑釁師長樣樣來。每人各有各令人頭痛的「本事」。然而不需用到很久的時間或絕頂的觀察力你就能發現,他們沒有一個例外地,會漸漸脫掉「典型中輟生」的外殼,往「鄰家好孩子」的形象蛻變。你可以在他們眼神減少的敵意中瞥見、在他們話語中日增的溫柔裡聽見,也可以從那杯他們主動為講課的妳倒上的熱茶中察見:這裡有一些什麼,在改變著他們。

※每個中輟孩子的背後,都有個故事 

「老師,如果我畢業以後,我爸還是不要我,妳能不能……」

「中輟」是一個行為,一個狀態。大部分的人著眼在這些少年中輟前為周遭的人帶來的困擾,或中輟後給自己和社會衍生的問題,不多人想到要去了解中輟背後的原因。就連過去從事社工多年的我,也是在這裡任教後才發覺:這些孩子放誕不羈的外表下,藏著一個又一個令人喟嘆鼻酸的家庭困擾,和他們的行為問題錯綜交纏著。無論是極度的貧窮、家長的失功能、遺棄或混亂的交往關係,還是各類型的犯罪、物質(煙酒藥)濫用...等等,每一個孩子的身後,都揹有一個沈重的故事。經常,在一個愉悅的場合,也許是一堂充滿歡笑的英文課中,也許是一個飲足飯飽的晚宴桌上,我的學生以再平常不過的語氣談及自己那不堪的境遇。「老師,可是我們都沒有媽媽啊!」「老師,騙子怎麼說?……喔,My father is a liar.」「因為我爸xxx,所以我就逃家啊,……後來就進監獄啦!」

他們比同齡的孩子多經歷了好多不該經歷的事情:不論是小學二年級就從父親手上接過第一根香煙、或全家人輪流進出監獄。有的必須靠偷竊來維持家中生計,也有的不得不學會如何「安全地在男子監獄中撿肥皂」。這些解釋了他們有人身上遍佈的傷疤、他們犯罪記錄的「戰績」、或那看似不可侵犯的強悍、還有在英文課當中很快學會說 ”Be a man.” 這句話的原因。

他們又比同齡的孩子少經歷了很多該經歷的事情:溫飽、遊戲、過生日、受教育、母親的撫觸、一個正常的童年,或甚至知道自己是有人愛的。這些,則是解釋一群身高超過170、180的大男生,看到動物造型遊戲車或是麥當勞的遊樂場就衝上去玩到瘋、上課也喜歡抱著大布偶抱枕、每餐飯菜都像倒進無底洞般地狂吃、或是央求叫一個年輕女老師「媽媽」、或者已經190公分卻還在吸大拇指的原因。身處的環境迫使他們提早或想快變成男人,但心理發展過程中做為一個孩子的欲求其實根本遠遠未被滿足。

我的學生們幾乎各個都想在人前表現自己堅強的一面,但當一個滿心期待畢業後母親會接自己回家、卻發現自己被送去跟親戚同住的孩子,也會在關起的辦公室門內對著師長崩潰痛哭,不懂為何媽媽不要他。他們都嚮往美好的親密關係,但談到交往對象的時候,又認為好女孩「不會看上我的。我只能跟這樣的女生交往。」在所有人都放棄他們之後,似乎很難不放棄自己。活在世上,我們大部分人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基本信念,這信念幫助我們在事情最糟、整個世界似要崩垮的時刻,還有最後一絲撐住的力量,那就是「我是被愛的。是有人愛著我的」。而這個信念最基本的來源就是父母的愛。多數人最少都有這樣的信心,當對一切都失望時,我們至少還知道有個保證會愛我們、要我們的人。「相信父母是完美、理想的、會照顧和保護自己的」—這是孩童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保護機制,他們才能在不用恐懼自己剛認識的這個世界會瓦解的情況下成長。但當你一出生就被母親遺棄、當你的爸爸總是只在深夜出現留下一個便當就離開,或沒興趣知道你英文表現多好,只關心你為他「掙」了多少;隨著年齡和經驗的累積,那份相信會慢慢地瓦解,直到你發現,在這世界上最應該、也最可能要你、愛你的人,原來並不如你想像的在乎你。每次想到這裡,我的心就是一陣刺痛。

聖經告訴我們純潔無缺點的虔誠,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這讓許多基督徒毫無困難對顯而易見的弱勢伸出友善和愛的援手,卻忽略了那些看來強悍不羈或惹是生非的,也經常是苦難中人,只不過每個人處理痛苦的方式不同罷了。中輟是一個行為、一個狀態,而不是一種身分。只要我們願意去瞭解這些中輟的孩子,就會發現不難去愛他們。畢竟,愛要以瞭解作為基礎。關於愛情我們不都是這樣說的嗎?

※改變來自? 

「老師,為什麼我們做錯事還有糖吃?」

兩個在英文課測驗中作弊被處罰的學生,在稍後仍然被分到老師帶著微笑請大家吃的糖果,不解地這樣問我。一邊為他們的直率感到可愛,我一邊解釋:「給你們處罰是因為作弊是不對的行為,給你們糖果是因為愛你們。」我希望他們了解,老師不愛的是他們的犯錯行為,而不是他們。

我常想,這些孩子在進來學園之前的生命裡,到底聽過幾次出於真心的「愛」字。在這裡,我想他們會發現「愛」就跟他們現在的三餐一樣:”You can always count on it to be there.” 毋須擔心它有天會不在。不只是口頭上,我相信他們有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從生病時每一個身旁的擔憂神情,進步時每一個喘不過氣的擁抱,也從每一個從沒被遺忘的生日。每個禮拜天學生們和靈恩堂的會友一起做禮拜、聽牧師講道;他們雖不是每個都會接受基督信仰,但耶穌的愛卻藉由牧師、師母和這裡的老師們播種在他們年輕卻傷痕累累的心中。這裡的老師很多是基督徒,來自各個不同教派、甚至不同國家,卻都為了同樣一個理由聚集在這裡。

上帝透過朱伯江牧師、陳淑媛師母以及這些老師們的手在這裡做的事,在我看來是一個「重建」的工程。每個學生到這裡來的時候都帶著傷(both身體和心理),因為他們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也都是帶著傷的大人。這個學園所提供的,不只是一個讓中輟生跟一般生或社會隔離(雖然部分送他們來此的校方正有此意)、提供吃住和教育課程的場域。而是為他們打造一個他們的照顧者在能力上或意願上無法給予的「健全」成長和生活環境。足夠且均衡的營養、正常的作息、愛與陪伴、適切的管教與規範、一定程度的文化刺激,經驗、知識與智慧的傳承。我看過剛進來時營養不良、被大家叫「小不點」的男孩,畢業時以最高的姿態走出學園大門;我也看過剛進來時因過去心理壓力導致鬼剃頭、總是戴著帽兜的孩子,在這裡生活不久後就長出茂密的黑髮,我知道那可不是靠愛德蘭絲。

除了提供,還要賦與。責任是他們在這裡學習的重要課題。每個人都要負責維持整個學園的環境整潔;用餐時,有人負責盛飯菜給老師,有人負責洗碗收拾。而為其他人付出,在這裡也是個不成文的rule。當有人手受傷打了石膏,其他師生會幫忙他洗澡清潔,有人腳受了傷,出外時大家會輪流揹他。此外他們還被賦與更多的信心和信任;去年底他們用「英文」演出了耶穌誕生的故事,又在台大醫院尾牙擔任開場的鼓旗隊表演,場場大獲好評!這些都是過去不曾有人期待他們去做、更別說完成的任務。但我看著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歸屬感、體會認真參與事物的快樂、也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且實際的認識。

在社福資源極度貧乏的雲林,要維持這樣一個學園得不斷地面臨經費短缺、設備不足或無法汰換的問題,加上政府主管單位人事更迭不斷,也使學園在經營運作上常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牧師師母非但不時自掏腰包為學生添購必需品,還得經常煩惱政府補助斷炊。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困頓中,給予這些孩子們的愛、健全的環境和正向的體驗從未間斷。 

※不捨和交托

看著去年畢業典禮的照片出了神。

相片中去年的在校生還一臉稚氣,不知不覺地已經變成現在眼前即將畢業的大男孩了。

「老師,我畢業你會不會捨不得我?」「老師,我們畢業的時候妳會哭嗎?」

微笑看著撒起嬌來的他們,我抑制淚水。比淚澎湃的是我心裡那股複雜的情緒。「不捨」並不只是要和相處了一兩年的學生告別的捨不得,更是不捨他們要回到漠不關心的親人身邊、回到只有電腦作伴的家中、回到三餐不繼、或重拾犯罪的生活。最不捨的,是他們現在那一張張純真、體貼、善良的臉蛋,因為我擔心很有可能,我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這些臉孔,即便我還有機會遇見他們。 

「沒有關係,牧師和師母要你。這裡就是你的家。」

擔任學園主任的師母這樣對一個自覺母親不要他的孩子說。

而這裡真的是一個家。許多畢了業的孩子會不時回到學園來,無論是參加週日的禮拜也好,或只是回來看看牧師師母和老師。他們帶回來自豪的新髮型、交往的女友,和找到穩定工作的消息,或像本文開頭去年畢業的那個孩子,不久前才回報了他「還堅持著沒有被抓去關」的近況。上帝透過這個學園傳遞給他們曾經寒冷的心的暖意,想必還持續地在他們的生命中溫熱著吧。而現在即將畢業的這群孩子,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後,儘管很有可能他們的行為會故態復萌,因為在這裡究竟只是短短的一兩年。但我誠心希望有一天,當他們想起曾經在這個地方真心地大笑過,曾經為別人付出、也被同等地愛和回報過,他們會想辦法讓自己能過一個那樣開心、有愛的生活,他們會記得他們可以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一個值得奮鬥去贏得的好人生。

 

 社團法人台灣雲彩全人關懷協會

TEL:05-5335031      FAX:05-5321370

電子信箱:yunlinyouth@gmail.com

網址:http://taiwanglorioushope.blogspot.com/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城頂街98號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雲彩全人關懷協會

郵局劃撥帳號:22728897

銀行匯款帳號:46254-024196-7(中國信託銀行斗六分行)

立案許可證號:內政部台內社字第1000044753號

同作者相關文章:
改變 (第 146 期)
上帝要你們,my beloved boys. (第 1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7 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32-3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7期  2013年  8月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137
本期主題: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發行日期:2013/8/10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升級運動」緣由
加入戲劇 讓聚會變有趣
音樂發聲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上帝要你們,my beloved boys.
泰澤靈修之旅
長,青春期──從大學生活回顧我的信仰
再次遇見神的奇幻旅程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Aysgarth老人背影——紀念安慕理牧師
山下新家?——談災後那瑪夏
與原住民相遇
人人都當流淚如河,晝夜不息——就柴玲為「六四」而「喜悅」談基督徒如何看待邪惡
另眼看罪惡及其回應之道
人人愛讀ê《全民台語聖經》
母語五四三:「聽、講、讀、寫」
教會是婦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