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7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加入戲劇 讓聚會變有趣
可能要先打破一些舊籓籬,允許「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兩樣頑皮的怪東西來搗蛋。
關鍵字:
作者/黃秋芳 (新和教會牧師娘)

「演戲」對教會而言並不陌生,最常見於聖誕節的晚會,或營會結束前的成果展。演戲總能吸引群眾的目光,也是讓參與的演員最樂意付出時間來一次次排練的活動。可見戲劇的魅力不容小覷。

會友可能已忘記牧師上週的講道內容,但對於去年聖誕晚會的戲劇卻能如數家珍般的快樂述說。如果是演員,更會口沫橫飛的告訴你排練時有多少好笑的花絮。若有一個活動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可以消弭彼此的成見,願意攜手合作,進而因了解而彼此關心,那麼,這個活動就是好活動,教會就是應該多辦一些好活動。

※戲劇可加強教會凝聚力

有專人引導的戲劇活動,可以快速加強教會或團契的凝聚力。有許多教會有優秀的戲劇人才,若能借助他們的專長,給予服事的舞台,相信聚會活潑化之後,人數的增長是必然的事。中會或區會亦能整合各教會的專業人才,提供資源,不分你我,聯手培訓未來的基督精兵。

教會的戲劇課程可以先由主日學及青少契開始,再來帶動婦女、松年及其他團契,有些教會已有小組的編組,就更適合導入戲劇的課程了。戲劇可由互動遊戲開始,再漸漸的加入角色中的聲音變化和肢體的開展。也可以直接找一個聖經故事為腳本,把其中的人物逐一抽離進行討論及實境模擬,最後記得分享意見,讓戲劇帶出更生動的訊息。

戲劇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透過角色扮演,讓參與演戲的人對週遭的人、事、物或聖經故事能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知,而非以演出為目的。英國戲劇教育學家彼得‧史萊德認為:「以演出為主的戲劇,會使兒童在學習認識自己方面漠不關心,反而只想到如何去取悅觀眾。」這會失去戲劇教學的實質意義。

羅丹:「藝術感人之深淺,在於創造藝術的人對藝術癡迷的程度。」在教會,若只是要演一齣大家同樂的戲,容易。但若要有層次的引導戲劇教學,就要有專人肯花心思做規劃。Drama字源為to do,若說「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林前四:9),那就是盡心愛神,盡力愛人,用上帝所賜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台藝大戲劇系教授張曉華說:「創作性戲劇是透過創造性戲劇教學法,使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學習,並促進兒童人格之成長,能夠發揮自我之潛能,提供制約與合作的自由空間,藉以發揮創造力並使參與者在身體、心理與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自發性的學習,以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奠定基礎。」教會若要加入創造性的教學,可能要先打破一些舊籓籬,允許「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兩樣頑皮的怪東西來搗蛋。

※兒童戲劇營的經驗

今年二月,我辦了一個為期十天的兒童戲劇營,把以人為本的精神及戲劇教學的意義放入課程當中,讓孩子當舞台的主人,果然營會整天充滿歡笑聲。一日一劇,上午玩互動遊戲及朗讀故事,下午編寫劇本、認領角色、孩子自己設計服裝道具後就上台演出。營會結束前,有孩子分享心得時說:「這是我們參加過最快樂的營會,一天8小時裡,有7個小時都在笑。」

在戲劇營裡,孩子不是坐著聽冗長的故事和訓話,而是他們要上台講故事,其他孩子也沒閒著,他們要當評分員,所給的分數決定老師要給講故事的學生多少獎勵的點數。因此,沒有人會抗拒上台。演戲前的角色分配,老師不提主角配角這些有階級性的字眼,孩子就不會爭角色。不特別讚美誰演得好,大大的掌聲是送給全體演員的最佳獎勵,肯定他們演了一齣好戲。

※以戲劇來傳達聖經信息

還記得我們在牧會的第一間教會,一個聖誕節的讚美禮拜中,我們大膽的嚐試以戲劇來傳達當天的訊息,而且演的是默劇。兩個小丑三顆大球,約莫30分鐘,從創世紀演到啟示錄,第一顆大氣球上寫著「上帝」二字,由台上傳給會眾,球在會眾的手上推擠前進,繞行一周後傳回台上。兩位小丑以肢體語言傳達人類的叛逆後,推出寫著「耶穌」兩個大字的第二顆氣球,再次在會眾席上推托傳遞,此時已能感覺音樂聲中的每一雙推手都略為沉重。接著小丑表演耶穌復活升天時,會眾的情緒也轉為喜樂盼望,在推第三顆「聖靈」之球時,隨著輕鬆的音樂,有人跳起來推球,有人跟著台上小丑的輕快擺動而大聲歡呼呢!

這個劇,沒有聲音,沒有台詞,相隔了28年,我仍記憶深刻。這不正是現代的劇場藝術嗎? 表演者並不飾演角色,沒有對話,而是在走動與停頓間傳達意念,以眼神透露情感,以肢體表明關係。這種表演藝術絕對可以搬到神聖的教堂來,詮釋聖經故事裡的每一個真理。

※觀眾與角色對話的教習劇場

在教會的戲劇崇拜中,最常出現的表演型態是「話劇」,有角色、有對話、有劇情、有清楚的結局。這一切全照著劇本走,會眾只是安靜的看戲。如果劇情就像現實生活一樣的可討論,可建議,可爭辯,這樣的生活劇場是否更加真實,領受也更深刻。這是「教習劇場」。

以路加福音十五章裡「浪子回頭」這個耳熟能詳的比喻為例,當小兒子對父親提出分家產的要求時,猶豫又難過的父親可以問問會眾的意見;當小兒子窮困潦倒時,該不該回家投靠父親成了他生命的難題,他也可以和觀眾對話,聽聽大家給他的建議或是責備的話。

演員需要完全進到角色裡,觀眾也是跟角色對話。演員一站上台,就得把自己藏在角色之後,台下演自己,台上演別人;台上幾分鐘,是台下幾年功;台上的嘻笑逗唱,看來是輕鬆自在,但正式演出前研究劇本,修正表情,音量,時間等等的計算是嚴謹的。

其他的故事也能以教習劇場的型態呈現,聖經故事、喻道故事、人物見證……都能安排生動的對話。剛開始需要老師當暗樁,幾次之後,孩子會很踴躍,很期待戲劇時間的展演。有了戲劇,老師就不必再跟孩子說:「坐好,安靜聽老師講故事。」試試,把舞台讓給孩子,他們的熱愛絕對會超過你的想像。

我們曾在聖誕節的詩歌讚美晚會裡,加入主日學生串場的短劇,對話簡潔,每一幕只有3至5分鐘,卻能巧妙的把戲劇和詩歌做個漂亮的聯結。我也曾開一個戲劇班,對像是社區的學童,我們借用教堂演了一齣「海龍王的怪病——談環保」,藉機讓家長和觀賞的親人進到教堂來。戲劇可以是教會對外宣教的媒介,孩子和家長都會喜歡。

※聖經是一台戲,上帝是導演

莎士比亞是英國大文豪,也是偉大的劇作家,他覺得:「世界是一個舞台,而世上的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員。」那麼,世界的導演是誰?聖經說:「我們成了一台戲」,那麼我們生命的導演又是誰?如果世界是一個大舞台,那麼,個人的一生,是否是個小舞台?執導的是否是同一位導演?

戲劇常以單純來當起頭,以復合來結尾。聖經的開卷,以生命樹來開啟一幅美麗的伊甸園圖像,亞當和夏娃沒有隔閡,他們和上帝也沒有距離。聖經的末卷,也回扣了開卷時的美境,以生命樹來做結尾(啟示錄廿二:2),中間在記錄人的墮落、悖離、上帝差獨子耶穌的救贖讓人與上帝間的關係復合。原來,聖經也是一台戲,上帝是那位偉大的導演。

人們愛看戲,是因為戲裡有一個角色是他自己,小小舞台上的劇情,是大大人生的縮影。「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No struggle,no drama.)」,這是布倫帝爾詮釋戲劇的名言。戲的好看在衝突,也在轉折,觀眾也期待看到轉折後的優勝劣敗。但是教會的戲劇課程,衝突裡要有包容,轉折處要能看見愛與希望,別忽略了要傳達的真理在該劇裡的比重。

※讓創意走進主日學教學

我們不要與世界相同,我們的演員不說髒話,動作不暴力不猥褻,衣服不暴露,不傳八卦,不扭曲人性,不奉承權貴。主題要溫馨,充滿關愛與憐憫,充滿生命與感動。當知道,我們所要呈現的是訊息而不是一場表演,是敬拜而不是遊戲,這是主日學校長或團契會長該堅持的門檻。

要走出一條新路並不容易,最難的是打掉舊有的牆。新路上沒有前人的足跡,沒有扎實的範本可以參考,而且要有一個肯支持創意教學的主日學校長的首肯,才能讓戲劇教學亮麗的開啟新的扉頁。但我相信「主日學教學藝術化」是指日可待之事,只要有人願意勇敢的踏出來,就會有跟隨者。

人類歷史也成了一台戲,這台戲由上帝執導,還繼續上演著。我們都是劇中的演員,導演以信,以望,以愛為門檻,要求演員要以心靈、誠實和順服的心,真實的活出生命的光彩。祂和其他舞台的導演一樣的對我們說:「你要完全相信我,我就會讓你好看。」是的,人生這齣戲要演得好看,就要讓眼目時常看著導演,專心傾聽祂下達的指令,順服祂並榮耀祂。

同作者相關文章:
加入戲劇 讓聚會變有趣 (第 1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7 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18-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7期  2013年  8月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137
本期主題:我愛表演,誰是主角?
發行日期:2013/8/10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升級運動」緣由
加入戲劇 讓聚會變有趣
音樂發聲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上帝要你們,my beloved boys.
泰澤靈修之旅
長,青春期──從大學生活回顧我的信仰
再次遇見神的奇幻旅程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Aysgarth老人背影——紀念安慕理牧師
山下新家?——談災後那瑪夏
與原住民相遇
人人都當流淚如河,晝夜不息——就柴玲為「六四」而「喜悅」談基督徒如何看待邪惡
另眼看罪惡及其回應之道
人人愛讀ê《全民台語聖經》
母語五四三:「聽、講、讀、寫」
教會是婦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