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3期 耶穌AI你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穿越讀經的三個世界的旅程
我們究竟想從查經中獲得什麼呢?從本書提供的「三個世界」的框架,也許能幫助我們檢視查經過程中常被忽略的面向,並提醒我們研經真正的目的,帶我們回到讀經的初衷。
關鍵字:讀聖經 
作者/鄭君平 (本刊編委)
讀聖經,很難嗎?

詩人有云:「祢的話是導引我的燈,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保羅也曾教導青年提摩太:「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提後三16~17)相信我們都能肯認聖經對基督徒信仰生活的重要性;即便如此,許多基督徒仍視讀經為畏途,似乎明瞭上帝的話語,有難以跨越的門檻。
 
為什麼讀聖經那麼難?也許,數千年時空的間距,讓今日的基督徒不容易了解古以色列人或初代教會信徒為何如此思索和言說,而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的差異,也可能使聖經的記載難以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共鳴;又或是太過看重聖經,認為上帝的道只有受過神學訓練的牧者、教會領袖、神學家等等「專業人士」才有資格解釋;一般信徒若想靠自己讀聖經,難免害怕讀錯,以致誤解真理、損及信仰。結果就是:基督徒明知聖經啟示了上帝的話語,卻遲遲無法進入聖經的世界。
 
歸納式研經法的侷限

身為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副總幹事的盧家輝,早期同樣承繼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的傳統,以廣受世界校園福音團契(IVCF/FES)所採用的「歸納式研經法」(Inductive Bible Study;台灣的校園福音團契亦在此脈絡中,尤其每年寒假舉辦的「大專靈修班」,即是教導此法),帶領學生查考聖經作為培育校園宣教的基礎。「歸納式研經法」開創於十九世紀末,並於二十世紀成為福音派教會的主流研經方法。此法又稱「OIA」,即觀察(Observation)、詮釋(Interpretation)和應用(Application)。簡言之,它將研經過程分為三個步驟:一、觀察經文,尋找出客觀事實;二、以最佳說明解釋觀察所得;三、按以上所得,尋找能應用於生活的普遍原則。(頁4)
 
然而,這個看似「客觀、理性」的研經方法,卻未能跟上西方哲學詮釋學於上個世紀中葉後的進展。因此,在長年使用此法研經之後,盧家輝逐漸反省到幾點缺失:一、過分重視理性分析,缺乏經文與讀者的生命交流;二、應用層面往往流於道德化和原則化;三、強調解釋的客觀性,為求取經文的「原意」,又讓讀經再陷入學者專家的學術遊戲,信徒只能被動等候權威者的教導,而無法親身與聖經互動。(頁6)為此,他期待將當代詮釋學理論的進展,引入聖經詮釋的領域,並嘗試以淺白、簡要的方式,向讀者推介一套可行且易操作的研經方法。
 
穿越聖經的三個世界

通過上個世紀詮釋學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學者們逐漸形成共識,將閱讀過程看作「三個世界」的探索:
 
1. 文本後的世界:不只關注聖經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初代讀者聆聽文本時的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處境,也包括聖經的寫作、編修與傳承過程,而這正是「歷史鑑別法」(historical criticism)的貢獻。
 
2. 文本內的世界:當文學研究進入聖經詮釋,焦點便轉向經文的敘事方式,例如人物角色刻劃、故事時間分析、場景地點設計,以及情節結構安排等諸多特徵,企圖了解作者如何組織事件並撰寫成文,這是「敘事鑑別法」(narrative criticism)帶給我們的新眼光。
 
3. 文本前的世界:對於文本的意義,當代詮釋學向傳統認知提出挑戰,指出無論探尋作者的「原意」,還是從文學方法解析文本的涵義,文本的意義仍必須在於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換句話說,經文的意義只可能出現在讀經者與聖經的互動之中。
 
這三個世界也恰好代表當代詮釋學以作者為中心、以文本為中心和以讀者為中心的三大進路。這三條進路並非(聖經)詮釋學的進展歷程,更不是各自獨立、不相干的方法論;本書作者特別強調,讀者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必須兼顧三個世界不同的關懷。換句話說,在讀聖經的過程裡,這三個世界是同時開展在讀者面前,或如本書書名所提示:「穿越讀經的三個世界的旅程」。
 
本書的另一優點,是作者以路加福音二1~20節記載耶穌降生、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的故事為示範,貫穿這三個世界的方法論,並在書末附錄提供工作紙(學習單),讓讀者可以試著在研經過程中自行操作、練習。此外,在介紹完讀經的三個世界的之後,作者更提供兩篇進深的文章——一是由神學角度思考〈三一神與讀經的三個世界〉的關係;二則特邀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系張名揚教授撰寫〈三個世界與利科的三重模仿〉,以法國哲學家利科(Paul Ricoeur)的學說為本書增添哲學詮釋學的理論基礎。非常值得讀者進深閱讀。
 
回到我們的查經班

本書所檢視的「歸納式研經法」,並非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主推的查經方式,但無論長青團契或神研班,似乎也沒有教導一套一致的研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大專工作者、團契輔導「各顯神通」,以自己所喜好、慣用的方式來帶領查經,從單向講述、分享討論,甚至玩遊戲喚起讀經的興趣,或從歷史脈絡、文學敘事,再到天馬行空的發問——或許這正是傳說中「神研班很吃輔導」(不是如字面把輔導吃掉,而是指不同小組輔導的帶領方式,對學員的參與經驗有極大影響)之因。
 
回到問題的核心:我們究竟想從查經中獲得什麼呢?從本書提供的「三個世界」的框架,也許能幫助我們檢視查經過程中常被忽略的面向,並提醒我們研經真正的目的,帶我們回到讀經的初衷。
 
對於文本後的世界,我們可以藉助聖經學者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和歷史資料,試圖描繪經文寫作或正典成形時,作者與初代讀者的歷史與文化脈絡。然而,必須切記的是:即使如此,這仍是學者們想像並盡力重建的「虛構」(fiction)世界,我們不能將其視為百分之百還原的歷史事實;也就是說,我們終究無法真正得知作者寫作時的「原意」(頂多只能盡量趨近),或初代讀者聆聽時的領受(更何況人人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我們要能放下對經文「原意」索求的執念,而這也將帶我們進到文本內的世界。透過文學的眼光來讀聖經,讓我們專注於文本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遣詞用字、句子段落的編排,以及各種文學敘事手法。藉著敘事分析的方法,幫助我們讀出文本自身所要強調的重點,並從中挖掘(可能連作者自己也沒意識到的)經文所要傳達的信息。
 
而文本前的世界,為我們最重要的提醒則是:要讓文本產生意義,一定要有讀者的參與;換言之,讀經者的閱讀與詮釋,是讓聖經經文顯出意義的必要關鍵。讀經者要將自己讀入經文之中,(註)覺察有哪些字句、哪個段落「刺」進心裡,我們可以如馬利亞安靜默想、反覆思考(路一29、二19),或以當下的處境和過往的生命經驗與經文「摔角」,就像毗努伊勒的雅各(創卅二22~32)。正是在如此反思之中,相信我們不僅能聽見上帝透過經文對我們說話;當我們進一步反身思索,或許還能意識到目前的生命狀態。因此,讀聖經不只讓我們更認識上帝,也使我們更加認識自己。
 
最後,這是一本不到150頁的小書(扣除附錄和空白頁,甚至只剩100頁左右),內容卻深入淺出,不僅適合團契讀書會一起閱讀;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利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現在就翻開聖經,展開一場「穿越讀經的三個世界」的冒險之旅吧!
 
附註:

聖經詮釋曾有「讀出」(exegesis)與「讀入」(eisegesis)的爭議。傳統上,認為解釋聖經必須客觀「讀出」經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而不是將讀經者的主觀偏見「讀入」聖經中。但這樣的觀點在當代詮釋學對於「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的認識後,已成為假議題——任何人在閱讀過程中,皆無法避免以自身原有的脈絡(生命經驗與當下處境)作為認知或詮釋的基礎。因此重點在於:讀者必須在閱讀中,能夠有意識且反思到自己是帶著怎樣的前理解去進行詮釋。
同作者相關文章:
穿越讀經的三個世界的旅程 (第 203 期)
主日學,然後呢? (第 200 期)
從加利利走向耶路撒冷 (第 199 期)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第 198 期)
離教(會)者 (第 197 期)
有愛無礙 (第 196 期)
拾起十年 (第 195 期)
單身,什麼問題? (第 194 期)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喜劇笑哏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干? (第 192 期)
看見霸凌 (第 191 期)
現代利未人 (第 190 期)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3 期 耶穌AI你 (69-7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3期  2025年  8月 耶穌AI你 203
本期主題:耶穌AI你
發行日期:2025/8/10
在AI時代,讓耶穌繼續 [AI] 你
從「共識幻覺」到真實共融:給AI世代基督徒的提醒
人類還剩下什麼東西,是AI不能取代的?
牧會新時代:AI如何成為講道的同工?牧者主體性與專業性的再思
回歸真人講道傳統,拒絕人工智慧
從「肝鐵人牧師」成為「鋼鐵人牧師」:用AI穿上「增幅戰衣」
基督精兵的筆墨:高俊明牧師的現代詩創作
聖經中的性/別差異:上帝愛所有人,為何男性卻更為突出?
什麼是當代的拿細耳人?
當我選擇對 AI 傾訴,那還需要朋友嗎?
從政治運動工作者走向牧養心靈之路(下)
從台語的讀音發現神學
穿越讀經的三個世界的旅程
因著信得新生:血漏的男人
光影中遇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