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2期 國際移工在台灣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作者們曾在自己的處境中,認真思考作為一個基督徒究竟有何意義,並以行動將信仰實踐出來。
關鍵字:
作者/鄭君平 (長老教會牧師,前總會青年幹事)
 
為什麼你認為自己是基督徒?
 
前陣子受邀在一個青少年聯合聚會中分享。會中,我對在場的青少年做了一些調查。首先,我問在場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的舉手,有超過四分之三的人舉手;接著我又問,曾經受過堅信禮或成人洗禮的呢?約有三分之一;再問,那麼曾經受過小兒洗禮的?大概過半數。
 
最後,我問在場的青少年:「為什麼你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基督徒呢?」有人說:「因為我的爸爸是牧師。」也有人說:「因為我愛耶穌。」或「我覺得耶穌像我的朋友。」還有人引聖經的句子:「因為我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而更多的,是這樣回答:「因為我都會去教會做禮拜,還有服事。」
 
有趣的是,明明我在前面已經調查過大家是否受洗,卻沒有一個青少年拿這個來當作「基督徒」的標準。但對許多大人或以教會體制來說,「受洗」與否,卻又常是「基督徒」或「教會正式會員」,甚至「得救」的確據。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基督徒呢?
 
得救的條件
 
馬太福音25章記載了耶穌說的三個關於「末日」的比喻。第一個比喻要信徒儆醒等候主的再臨;第二個比喻要信徒忠心盡責,不負所託;而第三個比喻則是耶穌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直接以「末日審判」的圖像,進一步闡明主所託付的職責──即得救的條件為何。
 
到那日,人子做王再臨之時,會將地上萬民如牧人把山羊從綿羊中分別出來一樣,分成兩群。唯有「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太25:35-36, 40)的一群,才能被主稱為義人,並得著永生,而另外一群,就只能在「永不熄滅的火中,受永遠的刑罰」。
 
在猶太律法中,其實綿羊和山羊都是潔淨的動物。然而耶穌卻以此為比喻,正正要提醒,別被虔敬的外表或禮儀的合節給矇騙了,因為,「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太7:21)
 
社會行動中反省信仰
 
當吳靜如隨著她所協助的移工們的腳步,踏入已許久未進的教堂時,她說:「我也更看清有太多移工躲在儀式的後面,以為上了教堂就能得到天主的庇佑,眼睛不學著張開,腦子不學著打開,什麼都不做;也看見有很多神職人員,可以在祭壇上向教徒講道宣教,但是下了祭壇,除了身上還穿著神父修女服外,其實連教徒都談不上。」這是何等嚴厲的指控!
 
然而最終,她體認到:「我還是不常上教堂、甚至沒讀經。但是,我可以確信我是天主教徒。因為我在階級運動的路上,看見祂最小的兄弟;也同樣在這條路上,看到自己的懦弱、無能和對聖母瑪利亞的依賴。我知道不見得要用嘴讚美主、不一定要透過禮拜儀式,甚至其實也不一定要讓人知道我是天主教徒。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目前的實踐著實得依賴我的禱告才能繼續往前。走出教堂之後,才會走向一個更靠近天主的地方。」(p. 99)在耶穌的比喻中,人子親自化身為那「最微小的」,而她/他們正是移工、是街友、是窮人、是冤獄中的死刑犯、是受歧視的同性戀者、是土地被強佔的原住民與受欺壓者、是無權利的兒童與青少年,甚至是無聲為自己抗辯的大自然……
 
和吳靜如一樣,書中九位作者雖來自不同教派,也關注著不同領域的議題,但她/他們當中卻有一個共同點──並不是「天生反骨」──而是她/他們都曾在自己的處境中,認真思考作為一個基督徒,這樣的身份究竟有何意義,並以行動將信仰實踐出來。
 
這是九個基督徒的「見證」,但卻跟我們平常在教會常聽到的那些很不一樣。回到我所服事的青/少年事工,我深知「典範」在青/少年生命成長與信仰歷程中的重要。而這本書也不只是九位基督徒的見證,更有交織在這些故事中,作者們對其所關注之議題,精闢深入的觀察與分析,這正是當代台灣青/少年所需要的典範。
 
順服上帝的公義
 
要青/少年學習「不服從」?「順服」豈不是基督徒的美德?然而,這看似逆道的書名背後,誠如長期致力原住民運動的伍杜‧米將所言:「或許安定是我們追求的生活樣態,然而不公義而來的安定,卻隱含著更多的侵害、壓迫,甚至殺戮,和諧的假像並不能合乎上帝的旨意,他將世界交托給人來管理,公義便是管理這俗事的原則,向上帝祈求智慧,珍重普世人權,對於不公義的不合作不服從,便是對上帝公義的順服了!」(p. 178)
 
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基督徒」呢?答案就留待你我思量吧。
同作者相關文章: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2 期 國際移工在台灣 (53-5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2期  2017年  10月 國際移工在台灣 162
本期主題:國際移工在台灣
發行日期:2017/10/10
善待出外人
異鄉異客:從基督信仰看移工處境與雇主倫理
為「我們」說,對「我們」說──一個屬於「我們」的故事
抓外勞的警察們
我們身邊的穆斯林
性別、族群的宰制與自覺:路得記與以斯帖記
當教會成為霸權
公共場域中帶來解放的相遇
曇花一現的繁華之城—玻利維亞波托西
美好時光
布農族 Biaz Taki-hunang牧師對砂拉越伊班族宣教的堅持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基督教是政治的——《起初,是黑夜》書評
《沉默》觀後——遇見「宣教汙點」
第一本台灣聯合版聖詩發現記
《新使者》ê新使命
基督徒學生運動不孤單
行動靈修營——新營會的想像
心的寄託——我在花蓮福音隊的回憶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