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37期 教會流行趨勢
字級調整:

讀者來函
激情過後──也談「網路發燒」
關鍵字:
作者/蔡森昌 (現任職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資料中心。)
  新使者在八月號「網路發燒」一文中,提到網際網路在短短的數年中急遽的發展。筆者在這兩年亦使用e-mail、WWW、ftp等網路功能,並從網路上獲得許多資訊;在剛開始使用時,幾乎每天都上網路東逛逛西看看,連續兩個月的電話費從將近千元內暴增到數千元,爾後才滑落回到一千元左右。在近兩年的使用經驗中感受到網際網路的方便,及它對人的影響(包括行為及思考方式),同時也反省到網際網路的發展對人類可能有的負面影響。

  1993年3月美國副總統高爾提出了「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這一概念,在這一概念下高爾指出:「在某一意義下,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II)所指的是民主自身……我看見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II)將創造一個公開討論的廣場,一個新的雅典式的民主將形成於其中。」依據高爾的說法,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將會「把全球用資訊高速公路環繞起來,或者更切實的說,知識通過網路的分送將使我們可以分享資訊、相連結、溝通如同一個地球村(global community)。」

  美國柯林頓政府在同一年的9月公布了一份三十頁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藍皮書」(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genda for Action),接續的全球掀起了一片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熱潮。台灣亦不落人後,經一年餘的籌畫,去年(1995)7月在行政院長連戰的主持啟用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正式跨入整體實驗及應用的新階段,整個台灣無法避免地捲入這一世界性的浪潮裡。但是,網際網路是否真如許多官員、專家所預期的為人們帶來一「美麗新世界」?以下是筆者就個人的使用經驗及觀察後的反省。

■掌握資訊的生產即是掌握力量
  培根曾說過:「知識即是力量」。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往往變成了「掌握知識即是掌握力量」,再加上當今媒體(media)尤其是大眾媒體(mass media)的發展,更演變為「掌握資訊的生產即是掌握力量」。

  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更是一項新興媒體,我們可從「中國時報全球資訊網」發展的迅速中看到這項新興媒體的影響,任何一種立場的言論只要出現在網路上,便可能被全球懂華文的人看到(若有英文版,則影響的層面將會更大);不僅影響的面擴大,即時新聞的產生使得時效上更是快速,難怪各國政府、媒體莫不趕搭這列快車。如今只要你有部電腦,也有個網際網路帳號,你便可以端坐家中大聲的說:「本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並且是即時知道。但是,筆者要問的是,資訊的品質是否與資訊散布的速度成正比?若官方或媒體有意(或者無意)提供不確實的資訊時,這樣的訊息若快速且普遍的散佈是否真能為社會帶來益處?若資訊的生產者(或提供者)意圖圖利自己或某方時,網際網路便是一項影響大眾的利器;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政府、社會將怎樣對應?處在今日資訊爆炸時代裡,這些問題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是否真能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資訊的分享?
  正當美、英、法、加等國家正在為網際網路上的「言論自由基本權」與「不當資訊污染」爭論不休時,在今年9月分,中國政府已正式命令其兩家網路供應商禁止連接某些特定的站台(大約一百個),查禁內容包括台灣及香港方面的「不恰當」言論及觀點;查禁的站台包括美國各主要傳播媒體(如CNN及華盛頓郵報);中國的禁止命令我們是可預見的,但不只中國如此做,亞洲的東協各會員國(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高棉、越南)的通訊部長在9月初於新加坡集會,各國同意必須開始對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採取過濾措施。其中新加坡是對網際網路最積極的國家,新加坡官方透過對「路由器」(Router)及「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雙管齊下的管制,已形成世界各國當中最為嚴密的監視網,甚至塑造出一種白色恐怖的氣氛。在10月分的《電腦家庭》(PC Home)雜誌中〈彩色Internet有白色的恐怖?〉一文中寫道:「……最恐怖的,就是路由器只有單純的過濾功能,但代理伺服器更加上了記錄的能力。換句話說,如果某個新加坡的傢伙想連上已被列為黑名單的Playboy網站,搭不上線事小,重要的是政府當局已經知道有個小子在不安分了」,試想剛走出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若再陷進另一種白色恐怖中會是什麼樣的狀況?而這樣的情形又哪有可能談到資訊的分享。

■富足與貧窮差距的擴大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似乎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若細究,則我們可以看到網際網路的發展正慢慢擴大全球南北的差距。絕大多數的網路伺服器(Internet Server)是分布在北半球工商業發達國家(註一),而貧窮國家原本已存在著經濟上的弱勢,網際網路的發展是否真能為他們帶來經濟上的發展嗎?筆者認為這必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電腦在台灣已是相當的普及,平均下來可能已接近一戶一部電腦,依據台灣的經濟水準,大約一、兩個月的收入便可購買一部電腦;但在許多國家,他們的國民買一部電腦恐怕得花上數年的收入,在這樣的狀況下要他們充分的利用網際來的便利及資訊的獲得,想必是難上加難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中將會有兩大類人,一種是懂得善用網際網路來搜集、分析資訊的資訊富者;一種是害怕電腦、迷失於資訊大海的資訊窮人。再者,網際網路現今的蓬勃發展,一個重大的因素是商界的普遍加入此一潮流;商業團體的普遍加入我們可從網路購物站台的設立看出,如今在所謂的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上,幾乎布滿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大型商業看板。原本的經濟強勢者因這個趨勢更有可能成為資訊的強勢者,而這些強勢者在未來的社會中很可能成為掌握權力的強者,但強勢者未必能和弱勢者分享此一網際網路發展所帶來的好處;若無適當規範,原本的經濟弱勢者在未來的社會中亦可能是資訊弱勢者,那麼這些弱勢者非常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更悲慘的地步。

■現實社會中的負面現象,亦同樣在網路中發生
  網際網路的產生原本是為了資源與資訊的分享,在商業界加入後而蓬勃發展,接續的便是許多其他勢力意圖分一杯羹。色情相關行業的進入已不是新聞,近日的新聞報導中更出現了「網路賭場」(Internet Casino)。在網路上架設賭場,的確是相當有創意;因為賭客們可以不必再大老遠的跑到拉斯維加斯、雷諾、亞特蘭大等賭城,只需記得信用卡號碼,他們便可坐在家中的電腦前,動動滑鼠、敲敲鍵盤大賭一場。根據美國國會的報告,拉斯維加斯、雷諾、亞特蘭大等賭城開設一家賭場需耗資百萬美元以上,需聘僱數百至千的員工;而一個網路賭場只需數十萬,聘用十餘人便建立,但是它的賭客不再局限於賭場現場,而是擴大到全世界各地數千萬的網路使用者(註二),並且不受到官方現行法令的限制,真是一本萬萬利,難怪美國國會必須為了網路賭場的產生召開特別的調查會議。

■網際網路中的交通(communication)並不能取代實際的人際關係
  許多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也從網路上獲得許多。但是,今年8月有份醫學期刊上的報告指出,在長期沉迷網路成癮的人當中,已出現了所謂的「沉迷網路不適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員Kimerly Young發現沉迷網路不適症和許多上癮的病症一樣,有許多類似的症狀,其中包括失控、渴望卻又退縮、人際關係的孤立、課業及婚姻的失敗等等,到頭來「全球資訊網」反成了「全球資訊惘」。

  這種現象的產生,顯示在網際網路上,不論是使用電子郵件(e-mail)與人通信,或是BBS站中討論群的互動,皆無法替代實際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畢竟,面對面的交往和通過電子郵件的交談是有著不同的感受的,實質上相握的兩雙手可以互相感受到對方血液的溫度,電子郵件是無法辦到這一點的。

■網際網路對人的行為、思考方式的影響
  網際網路的產生,使得生活在高度資訊化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可以藉由資訊高速公路的輔助,可以在任何時間存取他或她所想要存取的任何資訊。這樣的改變,使得傳統的社會現象及制度面臨著極大的衝擊。意見的表達不再受到傳統層層轉達的限制,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較早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收到來自台灣的威脅電子郵件看到;而且,因為網際網路提供雙向溝通的能力,意見的表達不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甚至可能是多向的。對於政府的施政,過去必須藉由間接民主所產生的民意代表來代為監督或推動,現在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透過網路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改變將會使人們參與經濟、社會、政治制度的制定與共同參與經營的需求更為強烈。

  網際網路的貢獻之一,便是打破了資訊交流的時間、空間的限制,全球各地目標相同的個人或團體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互相連結、進行串連;而串連的成員亦可隨時加入或退出,在網際網路上逐漸形成一種所謂的虛擬團體,「網路團契」的產生便是實例。相同的,網際網路亦可以形成許多虛擬機構,現今圖書館的數位化,使得生活在台灣南端高雄的民眾,可以輕鬆地查詢位於台北的國家圖書館的書籍、文章,並且毋須擔心圖書館關門的時間。如此的改變,使得傳統的東西南北忽然變得模糊,以往的天涯海角變得垂手可及,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界限被貫穿了、不見了;剩下的是~pctres@tpts1.seed.net.tw的e-mail帳號或http://www.corsica.com.tw/~pctres網路住址的不同。

■結語
  誠如盧功勳弟兄在「網路發燒」一文中所指出的,網際網路可以是「耶和華的量帶」,也可以是「利潤輸送帶」,也可能是「捆綁人的皮帶」。面對著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所可能帶來的影響,網際網路成立之初分享資訊、資源的原意甚佳;但是,網際網路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則需有適當規範。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已是事實,網際網路對人類的衝擊也是全面性的;教會如何應用以傳揚上帝的福音,並且牢記耶穌基督所教誨的「與受苦的人同受苦」以避免強凌弱的發生,是我們所須思考的。


一、依據筆者手頭上的一份1994年8月4日Internet學會發佈的數據顯示:在1994年上半年,全球的網際網<
同作者相關文章:
香港去來 (第 42 期)
激情過後──也談「網路發燒」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7 期 教會流行趨勢 (67-7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7期  1996年  12月 教會流行趨勢 37
本期主題:教會流行趨勢
發行日期:1996/12/10
目錄s/
編者的話
教會的流行名詞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教會流行現象的背後
小組教會簡介
小組教會
進入末後世代
靈恩運動的提醒
教會增長的異象──以「磐頂教會」為例
教會真實的裝飾
以生命服事台灣──唐納生
談B. B. Call的流行
概念看得見,封面更體面
何謂「異端」
愛梅的願望
"愛情"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敏姑的玉蘭花
從于楓談起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與講道
永續不斷的啟示──記使用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感想
「現代中文譯本」與「和合本」之比較:以撒母耳記為例
「多元」的鬼怪觀 VS.「一元」的驅魔術
激情過後──也談「網路發燒」
廣播事工之我見
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WSCF)亞太區S.E.T.研討會--人權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