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3期 走過九二一的傷痛? |
|
|
本期主題 |
船過水無痕?——九二一重建回顧、省思和展望 |
|
|
關鍵字: |
作者/洪叡郎
(屏東彌迦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前「九二一關懷站」兼任關懷牧師)
|
|
|
|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夜深人靜,人們熟睡當中,台灣中部突然天搖地動,建築物搖擺震盪再加上下扭動,大地宛如被撕裂一般天崩地裂;睡夢中的人,本能地往屋外逃竄。這麼悍烈的強震,災情一定十分嚴重,許多公家機構、單位的建築物、房子,率先倒塌、破裂和傾斜。
電力、通訊中斷,只有從無線收音機聽取災情訊息,獲知震災訊息的人們,開始由四面八方湧入震央災區,展開救援、賑災的行動,由於是百年強震,引起全台甚至國際的重視,不到幾天,各地關心的人力、物資不斷大量湧入災區,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的同工們立刻聚集於南投教會,商討救援對策,稍後,總會有鑑於這次地震災情之嚴重,立即將「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納入成立「總會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為直接指揮的賑災專責單位,展開九二一救援之工作。
賑災救援策略 長老教會的賑災策略,初期是以遍布全台教會之優勢為據點,雖然一時交通斷絕,又沒有直昇機可用,但是聯絡教會、差派救援人員,以接駁方式將物資源源送到災民之手,此舉可謂大大彌補政府公部門指揮系統之不足。
長老教會更設置募款專戶,訂定災區重建計畫,秉持落實本土的信仰告白:「釘根本土,通過愛與受苦……」,訂定為期四年的九二一社區重建計畫,成立「九二一重建辦公室」,並聘用社工員,設置「關懷站」,以便協助教會對九二一社區災民提供服務,前後共設有十九個關懷站,大多數設立在教會裡,用意是期盼服務的成果能夠直接落實於在地教會。
第一階段:賑災及救援 初期以南投教會作為我們長老教會的賑災基地,匯集全教會的救援物資,然後尋求志工人力運送到災區教會。最初選擇南投教會,是考量到政府救災指揮中心設置於南投體育場,就在南投教會鄰近,可以搭配實施有效的配送到災區,想不到政府的救災系統竟亂成一團,負責指揮的要角——南投社會局,還告訴我們:以長老教會的嚴密組織應能另成救援系統以協助整個救災工程,後來覺得南投教會本身受創嚴重,教會鄰近街道較為狹窄,交通出入困難,終於在九二一第二週起改在道路較為寬廣、出入較為方便的草屯教會,而彰化基督教醫院也適時派發當時尚未赴任的謝慶祥牧師,提前駐近草屯教會,以協助賑災事工。
當時擬定的策略仍是以總會的人力及設備作為聯絡和指揮中心,隨時以快報和全台教會聯繫,整合物資及人力;草屯教會為南投地區、東勢教會為台中縣區的前進指揮所。
由於長老教會的優勢是遍布全台各地,可以作為所在地的「救援中心」。雖然震後災區道路柔腸寸斷,可說寸步難行,但是我們教會設法克服困難,利用接駁方式將物資不斷地運入災區,不但幫助會友,也讓教會藉此機會幫助、關懷社區受災的人民。
第二階段:慰問、安置、心靈重建 總會接到各方踴躍的捐款遠超預期之數字,委員會議決不分教會內外,對九二一罹難者的家屬一律發放慰問金,藉以表示教會對罹難家屬的關懷。當時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有二千三百多人罹難,為著讓地方教會有機會向遭遇到苦難的人們表示關懷,將每人一萬元台幣的慰問金,委由地方教會牧長去發送「慰問金」,連同物資也一同贈送災區的獨居老人。
安置方面:建造組合屋。鑑於經費有限,只規畫為災區全倒戶之信徒,以及倒塌的教堂建造組合屋,組合屋以每戶二十萬元造價,為包商建造,總共完成了一二八戶。這些組合屋由於均為「自用地」之建物,總會建造後就無償贈予災戶,所以並沒有像公部門或其他單位機構事後衍生諸如「租約到期」、「定期拆除」等等的糾紛。
對於災民的創傷,我們除了舉辦「追思禮拜」以外,藉由國內外許多專家的協助,舉辦了許多場研討會、講習會、音樂會,以及舞蹈、律動、運動等各種療育的活動,期盼帶給「震驚」的災民獲得心靈重建,早日恢復日常生活。
第三階段:長期的重建計畫 九二一大地震的賑災以及社區重建是畫時代的經驗,讓我們體驗到「苦難」經常伴隨著人的生活,沒有人在苦難中不需要他人的關懷,九二一社區關懷重建正是我們見證,和實踐我們信仰理念的機會,把握住這種難得的經驗,正好可以成為教會二十一世紀宣教運動社區宣教的基礎和借鏡,也或許能夠成為一種模式或典範。因此,在重建「禮拜堂」硬體方面,總會盡量配合災區教會聚會空間的需要,組合屋可以使用十年以上,讓教會不必急於一時之建堂,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思考社區宣教的課題,再從長計議「建堂」的硬體建築,可惜的是,有部分災區教會怕關懷的熱度一旦退燒之後,就募集不到足夠經費來蓋教堂,所以就將教堂硬體的重建列為第一優先,擱置「社區宣教」於一旁。
社區宣教與永續關懷 重建委員會本於「忠於所託」的精神,將重建經費擬定為四年重建計畫,委請優秀社工教授,也是長老教會出身之黃肇新教師為執行長,以及後來接續執行長重責的詹益宏,另外聘用許多專業社工人員,進駐到十九個散布各災區教會的關懷站,展開為期四年的重建事工。然而,回顧及反思這四年的重建事工,當然遭遇過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九二一關懷站」的同工們,大家齊心盡力,善用捐款人的每一分錢,贏得社會各界,包括政府及民間機構單位的肯定,這些都為我教會建立口碑及累積許多難以估計的無形資源,然而最大的困惑,不是來自外界的批評,而是教會本身;絕大多數教會牧長對於「二十一世紀社區宣教」都很認同,可是對於「九二一關懷站」卻存有相當多的誤解和排斥,成為社區宣教上極大的阻力,仔細分析,不外下列幾點因素:
第一:部分傳道人的心態問題——不願意在社區事工方面由其他專業人員來主導。由於教會和專業社工人員對「社區宣教」的理念不同,有些教會無法認同九二一關懷站執行業務的方式,其實九二一關懷站只是階段性的任務,其實施方案的方式,是為了取得社會資源來協助教會推動社區事工;「九二一關懷站」對於公部門之運作方式有其必須遵循的「遊戲規則」,如「推案方式」、「核銷制度」等等,教會傳道人應當尊重專業,敞開心懷,接納不同意見與運作方式,因為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教會建立口碑,取得資源。教會傳道者應當知道教會是長久的,九二一關懷站的一切成果,不管如何都將成為教會的收成來榮耀上帝。
第二:最令人痛心的是,小部分教會及傳道人無心推動社區事工,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卻又不願明講,讓其他人很難配搭。
第三:來自教會內的阻力,有的傳道人雖有理想和抱負,但是苦於沒有同工,更不幸的是,許多長執們迷失於「數字」的增長,長久以來習慣於關在教會的圍牆內,早已形成自外於社區的另類階層。圍牆外的社區居民無法瞭解圍牆內教會的語言,他們覺得「教會人」是自以為義的另類族群。
同伴教會 在九二一社區重建工作第四年,進入最後階段以前,我們已經在不斷思考:四年重建經費結束之後,重建區的許多未自立教會的未來之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之後,城鄉、貧富差距加大,許多鄉村教會人才流失,年齡層老化,教會沒有足夠經費聘任專職牧者,多年來一直無法突破困境;而都會教會卻是不斷隨人口遷入而增長,造成資源的過度集中,產生「浪費」及「獨霸」,以致引起教會許多的紛爭、失和,我們覺得:既然在鄉野的教會有許多的欠缺,都會富足大教會是否可將部分財力支援鄉野弱小未自立的教會?如此可以使掙扎於困境中的弱小肢體獲得幫助和成長!就像九二一地震後的「明星災區」(因獲得媒體青睬成為資源集中地),獲得某些教會長期的幫助,於是「同伴教會」於焉而生。在要結束四年重建事工之前,經過「九二一關懷站辦公室」同工的努力媒合,已經有好幾間教會結盟為「同伴教會」。
「同伴教會」的名稱,刻意的避免「上下、強弱」之分,因為在基督裡,應該是同一肢體來「同擔共享」,我深深覺得,眾教會可以繼續推動這種關懷「弱肢」,作為長期性宣教事工結盟運動。
船過水無痕? 上帝讓我們從災難中學習到什麼呢?是人的卑微和偉大嗎?比起大自然的力量,我們人實在是軟弱和微小的,這麼卑微的人類竟然能蒙真主的眷顧和憐憫,這就是所謂的「偉大」。
四年多來九二一重建關懷站的事工,不但是我們長老教會一百四十年宣教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教會珍貴的經驗和資產,盼望藉著九二一重建四年完成之際,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及資產,能夠轉移到教會未來社區宣教上。這次的重建事工,不論所獲得的評價如何,一定有許多值得省思與研討之處,長老教會總委會雖未能通過,為這百年大地震重建事工設置「社區宣教推行中心」,但是我們試圖做最後的努力,期待眾教會從「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站」經驗中,獲得某些珍貴的訊息、借鏡與省思。
船過水無痕?我們為九二一付出的,在這個現實、急變、短視、健忘的社會(包含教會),或許很快就會被遺忘殆盡,可是我相信,當我們的教會秉持信仰,用愛心、同理心「和苦難的人民同擔苦難」,「一步一腳印」,深信一定會在我們社會某些人的心海留下痕跡。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船過水無痕?——九二一重建回顧、省思和展望 (第 83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