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3期 走過九二一的傷痛? |
|
|
本期主題 |
上帝的恩典.人的數算——從九二一社區關懷事工談傳福音的果效 |
|
|
關鍵字: |
作者/璣谷.古尼
(南投瑞竹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娘,前瑞竹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站主任)
|
|
|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九二一地震時,成立「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體系」,自1999年至2002年期間因應各地區災後重建需求,共設立十九個關懷站,並由台中辦公室負責督導管理。其中,瑞竹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站(以下簡稱瑞竹站)於2000年3月成立,2002年7月回歸教會,而筆者及其他關懷站同工於2003年12月31日結束業務。
自瑞竹站設站至筆者離職期間,歷時三年八個月,與關懷站心心相連的瑞竹教會也由2000年9月設立迄今,歷經了三年八個月。對關懷站來說,已經完成九二一社區重建的階段性任務,而由關懷站手中接社區關懷棒子的瑞竹教會卻面臨教勢、人數增長的壓力。三年來,瑞竹教會受洗會友共有七位,這樣的數字彷彿是在告訴人們一個失敗的宣教經驗。然而,不論失敗或成功,筆者就瑞竹站搭配教會宣教過程之評述如下:
關懷站階段性任務與教會開拓目標的搭配及阻礙 瑞竹站設站前,便已先由台中辦公室與南投縣政府簽約(1999年12月起),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承接「南投縣竹山鎮第三社區家庭服務中心」,合作期間共計二年五個月。瑞竹站處於南投縣政府的合作契約與瑞竹教會的社區宣教使命中,常因為政府「政教務須分離」的要求,不能或無法光明正大在關懷社區之時提到教會及信仰的問題,一切由瑞竹站輸出的服務都要貼上南投縣政府的標籤,不能提到長老教會。這是承接政府業務的兩年間,縣府常常耳提面命,也是教會常與關懷站衝突與協調失焦的主因。筆者承認,個人曾因為身為關懷站主任與牧師娘的雙重身分,長期處於二難與雙重業績(縣府服務成果、教會人數增長)的焦慮期,回想起來,真要感謝上帝沒讓我在那一段情緒不穩、幾度瀕臨崩潰的期間,喪失先生及家庭。
回歸瑞竹教會後的關懷站,雖然擺脫政教分離的壓力,卻仍比其他關懷站晚了協助教會推展社區事工的契機,但是上帝仍然給教會參與社區事工之機會——牧師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關懷站協助籌組社區婦女會,並全力支援牧師參與社區發展協會業務。
後期因為教會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獲得社區好評,教會及關懷站卻也用了太多子彈在支援社區公共事務行政及人力等方面,偏離了教會宣教的主軸,這是教會本身應檢討之處。
關懷是為要叫人信耶穌? 筆者偶爾會在開車途中,順路載走在路上的老人回家,在一個艷陽天,從瑞竹開車往竹山的路上,正好遇到走在橋上的老人,也順路載她回家,老人因此受到感動,便來教會聚會,之後受洗成為基督徒。這件事情給筆者一個相當大的省悟:這位老人家從不是筆者服務的案主,卻因筆者順道載她一次就來教會,許多受到關懷站服務頻繁的案主,卻未必能像這一位姊妹一樣決志信主。 我們也常會陷入服務的迷思:服務那麼久,為何社區的人們都不感動?教會關懷社區那麼深入,為何人們卻不因此來信耶穌?難道他們不懂感恩? 人們的感恩為何一定要馬上表現出來?
感恩為何一定要以用「進到教會」的方式來表達?
傳福音若要以交換的方式,那麼有目的的傳福音將受到社區的敵視。其實,瑞竹教會在瑞竹社區兩年多期間(2000年3月至2002年6月),筆者自身所感受到的是社區由敵視、冷陌到接納、參與,並與教會合作,這些雖然看不到實際人數的增長,卻看到人心的轉變,態度的改變。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不也是社區表達感謝的方式之一嗎?要一個人從「敵視」你到「接納」你,進而與你一起「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但是整個社區卻對瑞竹教會如此,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上帝偉大的作為。
開拓教會需要服事團隊 另一個瑞竹教會本身常常檢討的困境,就是缺乏同工的問題。在重建過程中,瑞竹教會本身的工作人員一直保持在四至五人,另外,與南投縣政府合作的前兩年半期間,也透過中部辦公室申請勞委會的就業人力補助五至六人,曾有過將近一年人數最多到十餘人一起上下班的景況。
對關懷站來說,這些是相當寶貴且豐富的人力支援,十餘人也確實在災後重建工作中做了許多社區服務:如災後社區關懷訪視及建檔,發送物資,老人、身心障礙者送餐服務,協助青少年成長團體、兒童夏令營、各項營會及活動等,關懷站每年度的書面報告在團隊服事中呈現豐碩的成果,各個族群的服務琳瑯滿目,工作人員也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與自我實現。
<未完待續.....>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上帝的恩典.人的數算——從九二一社區關懷事工談傳福音的果效 (第 83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