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
|
|
編者的話 |
編者的話 |
|
|
關鍵字: |
|
|
|
「原住民」,早期在台灣的標籤為「蕃」,包括高山族的「生蕃」和平埔族的「熟蕃」;1930年後被稱為「高砂族」;戰後統稱為「山胞」;到1994年修憲時,正式立名為「原住民」。由稱呼的弔詭來看台灣的原住民,他們的命運多舛,族史動盪難安,當今又受到大環境的衝擊,蠶食鯨吞,由少數變弱勢,在台灣社會的角落裡載浮載沈。然而,他們卻是所有平地族群的「同伴」,社會共同體裡的一個肢體。
本期《新使者》以「原鄉的呼喚」為主題,希望藉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一四○週年的「系列建言」,和教會的弟兄姊妹重新認識原住民在平地社會、在山區部落的難處,也期待「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人性價值能夠在信仰中被彰顯。首篇文稿由伊雅斯.蜀萊萊姊妹寫「白浪和『山地人』真的不一樣」,指出由於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平地人往往用「不一樣」的本位主義看待,使原住民族常常與「弱勢」、「邊緣人」連結在一起。
第二篇文稿由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傳道寫「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他指出,台灣今年的國民平均所得可望接近一萬五千美元,不過這樣的富有社會卻存在著標示「貧窮」、「匱乏」、「落後」的原住民社群,因此,追求社會正義,使全體人民得到合理的經濟分配,應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第三篇請歐蜜.偉浪傳道寫〈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他以自身在部落服事的經驗,期待各原住民教會能發展出複合式部落信仰生活,不分教派和政黨,一起為上帝的公義與和平努力。
第四篇由伊誕.巴瓦瓦隆傳道寫〈把原住民青年找回來!〉。作者身為排灣中會青年事工幹事,時常與青年共事,雖然當今原住民青年流失的情形嚴重,不過他確信「宣教之火在每個不同的年代都『焚而不毀』」。第五篇請即將上任長老教會總會事工幹事的舒度.大達傳教師寫〈台灣原住民教會的展望〉,他以原住民青年、牧者和信徒的委身,以及教會傳統的維護和更新,來反思原住民教會的現況,並希望教會能真正成為整個族群和部落的救贖記號。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本期介紹泰雅爾族福音拓荒人物吼臘.帖木牧師。由於部落族人對福音的渴慕,他曾經一連七天日以繼夜的上山傳講耶穌,甚至不由自主的從晚上八點講道到凌晨兩點,燃旺了當地的福音之火。「潮流.脈動」介紹「達娜伊谷」的復活,不但真正成為錮魚的故鄉,也反哺了整個社區居民。「厝邊頭尾」也是介紹原住民事工。屬於平地教會的彰山教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徒是原住民,教會所設的關懷協會和環保公司,都以關懷、照顧原住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為主。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林瑞隆牧師要為您解答。「台海之戰」一觸即發?陳真先生主張非暴力,不過台灣面對中國強權一再的威脅,人民必須具有智慧,以及勇敢、堅決的策略和準備,才能避免或終止戰爭的發生。本期尚有其他的佳作,不在此一一介紹,僅盼望讀者能慢慢品味,體會我們所有同工的用心,也為您的信仰之旅營造更寬廣的道路。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