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重建.自治.達娜伊谷
關鍵字:
作者/楊智偉(Voyu)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遍體鱗傷的達娜伊谷
  位於阿里山南麓的山美村是一處純粹的鄒族部落,僅一百餘戶,六百多人口,自古以豐富山林與溪谷的資源自給自足。台灣光復後,部落經濟受外界的衝擊而瓦解,山美也因交通不便、農業生產力不足,使得年輕人口外流,生計困頓。

  後來,阿里山公路開挖,高山茶成為公路沿線的新寵,山美人便受雇於平地茶農,揹肥料、採茶、製茶、除草、當雜工,茶園一家家的做,終年奔馳在甫開通的阿里山公路上。然而,開挖公路所亂倒的廢土和濫墾的高山茶園,嚴重影響水土保持;加上開路工人以現成的炸藥,隨興的在魚蝦豐饒的達娜伊谷溪炸魚、毒魚、電魚,不到十年間,曾是鄒族聖地的達娜伊谷溪已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自古達娜伊谷溪即是山美鄒族的傳統漁獵場,由各氏族分段管理,彼此嚴守傳統規範,互不侵犯,使各種生態資源得以維持自然與平衡,永續利用。鄒族學者浦忠勇曾經為文分析:河川是鄒族部落生命體的臍帶,它在部落的維生功能早已與產業、儀式密不可分,成為特殊的河川文化。但當達娜伊谷被劃為保安林與水源區,從此豐美的達娜伊谷變成無人管理的狀態,「河川脫離了部落的生態體系,生命也日漸枯竭」。

封溪育苗救生態
  七○年代的台灣,雖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已在萌芽,但是如何復育一條河川,還沒有成功的先例。村民族人認為,數千年來,鄒族人所使用「封溪育苗」的傳統應該可以一試。由於在鄒族的文化裡,整條達娜伊谷溪分屬於幾個大家族所有,當時的村長高正勝及部落幹部遂決定逐一拜訪這些長老,耐心的與前輩們徹夜長談。先跟他們談信仰、談鄒族的神話、談達娜伊谷過去的美好、談山美現今的困境,「一步一步喚回長老們的感情」,最後他請求長老們為了山美子弟的未來,奉獻自己河域的使用權,一起讓達娜伊谷復活。

  與高村長前去的現任社區協會理事長安勝吉,也是擁有河權的族長之一,他率先獻出自家的漁場,再苦口婆心一一勸服,終於獲得五大氏族的同意。1989年10月23日,高村長在村民大會中正式提交計畫書,選定尚保持原始風貌的達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地區,嚴格禁止以任何方式獵捕該地區之所有生態,土地亦不可作任何開發,以維護生態棲息的環境。

  他在會中肯切地說:「希望我們重整聖地,給我們子孫創造一個機會。你們現在奉獻這一段自己的河域,而山美的未來就是要從這裡開始。我相信:現在你們奉獻給達娜伊谷,將來達娜伊谷會奉養你們。」會後,一紙全台灣首創的河川自治公約誕生,公約中明定:達娜伊谷是山美村全民共有的財產;拒絕財團投資開發;十五歲至五十歲的山美人,有義務保衛達娜伊谷。

護溪總動員
  村民大會後十天,山美村沸騰起來,部落族人先後深入到溪谷的源頭捕撈魚苗。為了怕魚苗缺氧,年輕人一刻也不敢遲延地從山上直奔回來。一共放養了一千九百多尾成魚,如果正常保育繁殖,一年後會有一萬九千多尾;不到五年,達娜伊谷溪將有一百萬尾以上的魚,真正成為魚(魚固)的故鄉。

  要封溪,就得徹底執行巡邏。很多部落族人放下手邊的工作,加入巡守的行列。他們在通往溪谷的入口搭草寮遮風避雨;晚上天冷,就在大石頭上烤著火、裹著大衣打盹。有人暗笑他們真是做傻事,放著山上的筍園不收,卻成天在溪谷巡邏、撿垃圾。但是不到一年,魚群真的回來了。更可喜的是,觀望的族人少了,自願要加入巡溪隊的人越來越多。1990年9月,由全村六十五位十八歲到五十歲,不分信仰、教派、家族所組成的「山青團」,接手護溪的工作。

  沒有薪資,沒有酬勞,只有一顆愛鄉護土的心,讓他們爭相巡守著達娜伊谷的日夜。曾經擔任過巡溪員的現任村長莊信義說,那一段無私的參與,是達娜伊谷精神的榮耀。多年來,他們勸回許多不知情的釣魚客;也曾經不假辭色的將無視護溪公約存在而一意釣魚的高階警官,扭送派出所;更因眼見電魚客在十幾分鐘內電死八十幾斤辛苦復育的魚,而氣憤地全村動員攔截逮捕;對於村人的違規更是絕不徇私,三、四位因偷抓魚而被查獲的族人,不管是什麼身分,都被處以十萬至十五萬元罰金。

達娜伊谷復活了!
  嚴格的執法,樹立起自治法規的公信力,也讓封溪的禁令,真正獲得全村民的認同、擁護。曾經最高記錄在一個月中有二十八天留在溪谷巡邏的警員溫英傑認為,護溪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捉到多少違規者,而是真正上了山美人一堂保育課,「它讓護溪的生態觀,成為一種全村運動」。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陽春梅更得意的說:「我們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全村都是保育員。」歷經五年的封溪保育,每一條溪徑都看得到(魚固)魚竄游的身影,每一寸溪岸都有魚卵在滋長,溪水回復澄澈,溪谷回復潔淨。達娜伊谷復活了!

  1995年1月24日,一百多位山美村民歡欣為台灣第一座民間推動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揭幕,對外開放,努力了五年的夢想,終於初步實現。他們除了酌收清潔費以維護環境外,也考慮溪中的生態平衡,在雨季和魚類繁殖期開放曾文溪供釣客垂釣,並提供魚苗賣給養殖業者。第一年的觀光收入七十九萬元,第二年一百六十幾萬元,第三年四百多萬元,一直到最近,已經近千萬元。山美人終於看到保育帶給當地的「錢景」。豐厚的收入成了社區福利、文化承傳和農業改造的基金,舉凡老人安養、學生獎助學金、急難救助、結婚和生育補助,這些都是從觀光收入來支付的。「如果我們善待達娜伊谷,達娜伊谷將會反哺我們。」部落族人的承諾,終於被印證了。

危機與轉機
  前述提及鄒族傳統上氏族共用同一領域(hupa)的概念,其他氏族若要入其獵場必須先行通知該氏族,或是將已獵取的獵物禮貌性地割分一些給該氏族族人。因此,一個氏族的hupa,傳統上是鄒族人所共用並共享的。達娜依谷的精神即以此概念為基礎,將傳統精神融合於現代經濟結構並作妥善的分配運用。時至今日,山美村民的門票收入,隨著週休二日的開放,以及廣佈台灣的知名度而節節上升,同時也由於觀光事業的發展,工作機會日益擴增,許多在外的青年紛紛回流。對鄒族人而言,達娜伊谷公園不但保有了自然生態與部落文化,同時對族人的經濟、農業、文化教育、社區福利的發展有著相當的貢獻。不過,面對未來,族人仍有重大的隱憂和危機:
  
1.財團的覬覦與衝擊:由於在村民發動保育之初即規定:村內擁有私有土地者不得對漢人販賣。起初因無任何商機,族人均能遵守。然而隨著保育區的威名遠播,自然有財團開始覬覦部落的土地,欲藉此大肆炒作,部落因而經常演出土地攻防戰,有驚無險地阻止了幾椿土地賣買。最近因部落某土地被拍賣,也被社區決定用兩百萬元驚險地買回。然而以道德約束為基礎的「部落自治公約」,因金錢誘惑與挑戰而岌岌可危。
  
2.管理機制的危機:人潮即錢潮,然而人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族人始料未及的。垃圾的處理及惡質的消費型態就是兩個嚴重的問題,而因應觀光客的需求,卡啦OK林立、攤位雜亂無章、大肆新蓋建築失去原來的樸實,凸顯出內部管理失序的問題。
  
3.缺乏宏觀而整體的規劃:原本族人並沒料想到,觀光保育區的營運擴張得這麼快速,因而在整體規劃上出現了漏洞,常常有「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例如保育區內的設施已不足觀光客的使用,造成多項不便,觀光人口突增,讓社區無法即時因應,暴露出規劃經營的問題。
  
4.既得利益者的衝突危機:「權力會腐化人心」,在達娜依谷似乎再度得到證明。由於達娜伊谷自然保育區是委託「社區發展協會」來管理,起初尚未得利前並無利害關係,後來在有利可圖的情形下,卻隱藏著分配不均的問題,族人乃於1999年5月召開「臨時的村民大會」,調整社區發展理事會的功能。
  
5.政府部門的干涉:自從達娜依谷成為著名的景點後,政府部門多的是錦上添花而無關緊要的建設,不僅如此,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曾有意將五星級飯店蓋在部落,增加觀光客,並有利於招商計畫,但因山美人強烈反對而作罷。理由是,寧可緩慢發展,也不要賠了部落經濟的主導權。

未來發展——鄒族自主與自治
  達娜依谷自然生態公園與山美社區發展存在著許多的管理危機,但族人仍相信這是可以克服的,因為推動族人向前邁進的正是鄒族原本就存在於傳統的集體團結力量,一種共有、共享、共榮的文化精神。面對現行的統治機制,部分鄒族人士開始檢討「族群自治」的可能性。就一般地方自治的定義而言,自治的條件係對一定土地、人事、財政及組織的自主權,而山美部落某程度擁有上述之定義,可稱之為「準自治」或「半自治」的型態。(註)然而在無任何制度性保障的規範、不具強制形式的「部落自治公約」,恐將無法永久抵擋現今律法及強大誘惑的挑戰。是故,如何創造出於法有據的自治體系一直是鄒族人殷切期盼的願景。
註:
  阿里山鄉鄉長湯保富表示,事實上,阿里山鄉山美村從十餘年前就開始自治,村民致力於保護達娜伊谷,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每年有數百萬元的觀光收益,是名符其實的自治村,其餘各村也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將來自治之後,阿里山鄉的明天還會更好。(《中國時報》,2001年2月4日)
同作者相關文章:
重建.自治.達娜伊谷 (第 8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7 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25-2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7期  2005年  4月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87
本期主題: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發行日期:2005/4/10
編者的話
目錄s/
白浪和「山地人」真的不一樣
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
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
把原住民青年找回來!
台灣原住民教會的展望
吼臘.帖木牧師——泰雅爾族福音拓荒人物小傳
重建.自治.達娜伊谷
彰山教會的原住民事工
南島美人節——Pinaski的盛會
福爾摩沙台灣島
何謂「靈修神學」?
婚姻怎能說了就是!!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蒙恩獲救 死裡逃生
感恩、喜樂的事奉
別了,沒有牽掛,只有感恩
把「敬拜讚美」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禮拜
讓我們一起來作夢!
戰皆不義:非暴力與基督信仰
苦澀與甘甜——我的大學生活點滴
我在補習班的團契
打開聖誕禮物後……
生命裡的安寧氣息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