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9期 幸福的感覺 |
|
|
特稿 |
校牧所扮演的角色 |
|
|
關鍵字: |
作者/周聯華
(亞洲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台灣浸信會神學院董事長)
|
|
|
|
校牧是多麼響亮的名稱,又是多麼令人羨慕的職位。至少從外表看來,穿著合時,生活在學校的環境裡整天和年輕人為伍,似乎也跟教授們同起同坐,也許還有一間蠻像樣的辦公室。可是,校牧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當?我所熟悉的大專院校,其校牧的服務年數似乎都比一般教會來得少;也許這不算什麼,沒有任何指標意義。
校牧也是牧師。基本上他是傳道人;因此他的條件、資格,甚至他的角色都與其他傳道人相同。不過,因為工作的性質和環境的特殊,所以某些條件稍為嚴格,在所難免。
壹、呼召 所有的傳道人都需要從上帝那裡來的呼召,校牧也不例外。無論是主教、牧師、長老,或機構中的總幹事等職務,假如我可以稱它們為「服事」的話,服事這名稱統稱為傳道人;這服事除了教會的期待、社會的壓力,還有上帝的要求,和不停地自我鞭策;假如沒有上帝的呼召,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忍受得了。上帝的呼召無時無刻不在維持、提醒、鼓勵、督促每一個傳道人,使他在軟弱時剛強,低迷時高昂,悲傷時安慰,笨拙時有智慧。一步步走來,直到年老、退休,或在蒙主寵召以前,他能像保羅那樣說:「我沒有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
如果我們可以稱這第一步的呼召為起始的呼召,它會「陪伴」著傳道人,使他終身受惠。但是傳道人在每一個階段:如訓練、接受聖工,尤其在轉移方向時,禱告和呼召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兩大要素。特別是接受校牧的邀請,一定要有長時期迫切的祈禱和清楚的呼召。(有關各階段的呼召,見拙著《上帝呼召之貫徹》,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年)
貳、準備 假定校牧的出身是位「一般性」的傳道人,他(男性或女性都包括,下同)所受的學術訓練與一般的神學生相同;先是讀完了大學,才進入神學院深造。也許在這裡我可以分享一些國外神學院招生,或「吸收(recruit)」新生的經驗。我的母校是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每年都有一個主日被教會(全宗派)定為神學院主日;全院教員在那一天都派到各教會講道。我在研究所修讀時曾為teaching fellow,因此也奉派到小型教會證道。教務長對我們這些「新手」都有出發前的指導,他說:「假如有一個中學生問你,他現在就想報考神學院時,你要告訴他,請他一定要讀完大學再來。如果他再問你,他在大學要主修什麼?你就告訴他,對什麼有興趣就讀什麼;但就是不要修宗教系。」他交待完後,有人問他這建議的由來。他說:「假如大學主修宗教,又讀神學院,這個學生的道路會太偏狹;我寧願他讀其他院系,知識比較寬廣些。」這「寬廣」些對一個傳道人是多麼重要。
我記得胡適之博士曾說,為學要像金字塔,又要廣闊又要專。所以基本的神學訓練,如神學碩士對教會工作的傳道人已經足夠。但是,在大專校院擔任校牧的似乎要有博士學位,而且是Ph.D.。因為Th.M.、D.M.(Doctor of Ministry)都是professional degree;而Ph.D.是academic degree。在學術機構服務,學術學位是很重要的。至於靈性狀況、牧養心腸等在考牧時已經詳細詢問、審核,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參、角色 教會的傳道人是一種角色,機構的負責人又是另一種角色。校牧的角色跟服事教會的傳道人雖有若干相同之點,但校牧自有他的特色。這並不表示他的優異或長處,也不表示他的虧損或缺點。對一位蒙召的僕人來講,一切都在於呼召他們的主。
在國外,特別是小型的文科學院(小不一定不好),也有些有歷史性的教會大學,其校牧十分重要,甚至有三巨頭的組織:校長、財務長(controller)和校牧。當年東海大學剛成立時就希望有這制度,但一時因為聘不到這樣的牧師而作罷。由於台灣的教育制度,這樣的組織也很難實行,遂改為與一般大學相同的制度,廢除了財務長;在校長下設三長。從這一點看來,可知道校牧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
以下是我的淺見,尚祈專家及正在校牧崗位上的同工討論、指教。
一、良好的講道人 當我們想到有校牧職位的學校必然是由一所或好些教會聯合起來所辦的大學。這樣的大學大概會有一個很美的教堂,總座落在最美與中心樞扭的地區。這麼一個美而堂皇的場所常常成為學校的一景,為眾人所「看見」,特別是外人攝影的最好景觀;但它是否為人「聽見」?會不會像老式傳統家庭裡長大的孩子般,希望給人看見,卻不被人聽見?一個優秀的傳道人在主日講壇的信息中,必須足夠使基督徒教職員同工及同學一週的「思考與咀嚼」;當學校出現某一問題(issue)時,他不夾雜在爭辯之間,而在《聖經》中給予準確的方向和提示;他不是一位邀請基督徒教授在主日領會的「幹事」,而是每週提出目標的靈性導師。
有關講道,當然各位牧師隨聖靈的引導而準備講章。當校牧看到聯考進校門的同學大都為尚未信主的學生,心中十分焦急,總希望藉著講壇能領人歸主。但是一個又一個主日的佈道性講章會顯得「淺薄」,除非有「非常的效果」出現,否則會友是會失望的。在大學的講壇上要有相當多「教導」的成分,所謂teaching in preaching,學校的講壇自有它智慧型(intellectual)的一面。不要以為太深就會失掉你的群眾。如何深入淺出,用簡單的話講深入的道是技巧。當然這種境地是逐漸造成的,也不是立時就能一蹴即至的。
二、教師 牧師的基本角色是教師,這是華人教會自己「封」的,《聖經》上只稱為牧人而沒有「牧師」的。新約中只一次出現「牧師」,大概也是不小心,譯者錯翻了;事實上,〈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應該譯為牧人(pastor,參閱太9:36,連耶穌也是「牧人〔約10:11〕」)。稱之為牧師純粹是國人的禮貌。雖然牧師的「師」是一種客氣,但是校牧是教師卻是大有好處的。在〈以弗所書〉同一章節,上帝所賜的除了牧師以外,還有「教師」的職分。上面提到講道中的教導,在學校環境中「教師」角色是多麼重要。別忘了隨時的、無形中的教導,比課室中的教導更為重要。
假如可能,在校牧的專長中開一門課正式授課,這對校牧的形象也有幫助;兼任的教員同樣有升等的機會。假如不可能,至少在教會的範圍下開「不計學分」的課;也可寫作一些文章和出版書籍,這在學術圈內是重要的。 我知道在基督教所辦的學院的校務會議中,校牧常被請來列席做開會禱告。這當然也不錯!但是他除了開會禱告外,沒有其他作用,是很「單調與寂寞」的。但是他又不能搶著發言,若別的教授又嫌校牧,認為校牧在場是「多餘」的,則顯得更「糟糕」;校牧實在難為!
每一個教會學校都有一些頗有名望的基督徒教授,傳統上學校教堂常常請他們講道。一個新的校牧「獨霸」講壇,一定會「得罪」他們。如果校牧希望自己在講壇上多所服事,首先校牧的講壇要堅強。然後請這些有名望的教授在他們自己的專長上多開幾場講座。這麼做的原因是: 1.校牧的講道一定比「平信徒」的教授強(這是大膽假設)。 2.學有專長的教授把專長與信仰聯在一起,一定可舉辦些出色的講座。 3.多組織小型的學生團契,請這些教授擔任顧問與指導,滿足他們為主工作的心願。
假如學校要舉辦一年一度的「佈道」或「基督信仰認識週」等,我倒是主張請外面的傳道來代勞。
三、朋友 到現在為止,我所刻劃的校牧角色似乎是高高在上的;但是校牧固然是整個學校的牧師,他應該更多是學生的牧師。每一位校牧的年齡不同,典型不同:有的是大哥(大姊)型,有的是叔叔(阿姨)型,有的是爸爸(媽媽)型。沒有關係,任何一型都好,不能勉強;但是總要作學生的朋友。這一代的青年普遍有缺乏朋友的感覺,不論校牧是否精通輔導,總要學習聽學生訴苦,並為他們百分之百的保密。為他們分析事情,使他們看得更清楚,別忘了某些領域不能隨便給「意見」的;也更別忘了最後一定要把他帶到上帝面前,上帝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者,是主和救主。
對異性的學生輔導尤應小心,我希望師母也是同工;請她參與更多的談話圈子。假如師母不是同工,太深入問題有不便之處,就另請一位女性的同工來參與。反之,如校牧是女性,就找男性的同工參與;年輕未婚的校牧更需要多加注意。
四、僕人 耶穌基督到世上是作僕人來的。他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作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可10:43b-45a)耶穌曾為門徒洗腳,在洗完腳以後,他曾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13:14-15)我並沒有說校牧要為學生做學生自己本分的事,但是某一些超過了學生所能負擔時,也許可以幫忙。保羅的原則似乎可用:「要彼此分擔重擔……每一個人應該肩負自己的擔子。」(加6:2、5)但有些在學校裡服務性的活動,校牧就要帶頭去做;即使是在校外的也應如此。好比九二一地震,在學校取得家長的同意後,由校牧領隊去當義工是非常好的行動。又好比在SARS期間,在醫院門口設立服務站,同樣也是在取得家長同意後去當義工。校牧在這些地方可以帶頭做僕人的工作。
五、榜樣 傳道人的家庭常「抗議」他們的家庭像一所「玻璃房子」,一點隱私權也沒有。這種校牧的家庭大概是在校園裡的。如果校牧的配偶願意一起工作,認為一切可以公開,而校牧家庭又真的是個基督化的家庭,那麼公開做榜樣是非常好的。保羅曾說:「用整個的我來榮耀基督。」(腓1:20)他似乎要在一切事上,讓基督在他身上顯為大;並不在乎別人用「放大鏡」來看,只要別人看出他身上的基督。但這是非常難的,因為不但配偶要通力合作,還包括子女;如果不能達到「基督化家庭」榜樣的目的,為了避免「虎頭蛇尾」,還是不要公開的好。
在大專校院中夫妻同心有許多事可以做,例如:師母可以組織教職員夫人的團契。(這也假定教職員在校園內都有宿舍。)事在人為,校牧伉儷在校園<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聖經觀點評論中國的三自教會 (第 164 期)
|
.校牧所扮演的角色 (第 89 期)
|
.「台灣網路教會」簡介 (第 42 期)
|
.中國的三自教會-從聖經觀點的評論 (第 39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