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3期 吟聖詩 最有fu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以龍為校門,象徵著校門以內為「神聖空間」,這是台灣本土神學的具體實踐。
關鍵字:台灣神學院  歷史  本土  孫雅各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台灣神學院位於陽明山山麓的嶺頭,在地理位置上和台北塵囂保持距離,當夜晚來臨、燈火闌珊時,遠眺台北盆地,有身在世界但遠離紅塵的寧靜。台神校園花香鳥語,可以說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在靜謐中展現豐富的信仰、人文氣息。以下僅以六張相片來呈現「台神之美」:

※先人之美—孫雅各

談到台神之美,不得不提到孫雅各牧師(James Dickson, 1900-1967),他是美國達科他州人,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來台,在日據末期和戰後的北部教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對原住民宣教及神學教育貢獻最多。他的個性爽朗親和,行事著重規模和實效,並兼具行政經營才能和遠見。他對台神的最大貢獻是在二次大戰後力排眾議,將學院由牛埔庄(原址在現今中山北路台泥大樓)遷至嶺頭現址,主要原因是原址所在地過於吵雜喧囂,加上空間不敷使用,因此。遷至嶺頭後,他苦心經營學院,每一棟建築物、每一棵花草樹木,都可以看到他的心血,任何人在校園中漫步,都可以體會到他所經營的「台神之美」。現在位於圖書館前廣場的孫雅各像雖然日漸斑駁,但卻仍能感受到他炯炯有神的目光。

※建築之美—校門龍頭及教堂

台神校門的龍頭是由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所設計,龍是本土化的宗教象徵,取其「大有能力」和「吉祥」之意,以龍為校門象徵著校門以內為「神聖空間」,這是台灣本土神學的具體實踐。同樣由陳敬輝老師(會同台北名建築師林慶豐)設計的,還有最受矚目的、結合東西方建築形式的本土化教堂,外面飾以對比傳統宗教之佛塔形式的鐘樓,內部則是仿歌德式的禮堂,主要以在地石材建成,具有堅固實用、美麗大方、冬暖夏涼等特點。教堂的多元活動(禮拜、演講、音樂會、特別活動等)是校園生活的中心。另外,校園內各建築物當中還有數幅陳敬輝老師的壁畫。

※古物之美—台神老鐘

這個古樸的老鐘原屬於英商寶順洋行主人、被史家尊為「台灣烏龍茶之父」的陶德(John Dodd)所有,1890年2月在他離台前贈送給馬偕,作為上下課打鐘之用,先前掛於牛津學堂及雙連的台北神學校,現掛在行政大樓(吳威廉紀念館)右側。該鐘上刻有”Quintin Leitch 1840”等字樣,顯示該鐘可能原屬位於蘇格蘭港市格拉斯哥(Glasgow)外港的格林諾克(Greenock)港的Quintin Leitch船公司所有,因此可以推測它在來到台灣之前,應該曾置於一艘航行世界大航線的貨船上周遊世界,相當有意思。現今台神上課作息雖已改用電子鐘,但每逢敲老鐘,必有重要事情。

※生態之美—貓頭鷹

台神校園雖不大,但卻被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主任稱為「保存完整的生態系統」,除了陽明山地區常見的松鼠、麗紋石龍子、攀木蜥蜴、馬陸外,近年來台灣藍鵲、貓頭鷹、大冠鳩已經習以台神校園一角為家,連果子狸都會不定期現蹤。另外,台神的植物相也非常豐富,包括山櫻花、麵包樹、錫蘭橄欖、大葉山欖、含笑、馬拉巴栗、桂花、山茶花、青楓、樟樹、肖楠、莿桐、香楠、木棉、雞蛋花等,可謂美不勝收。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3 期 吟聖詩 最有fu (37-3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3期  2011年  4月 吟聖詩 最有fu 123
本期主題:吟聖詩 最有fu
發行日期:2011/4/10
吟聖詩 最有fu
唱我所信
唱出時代之聲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神學生看新版聖詩
經驗談:從舊聖詩到新聖詩
以聖詩來靈修
聖詩將平安穿透我心靈
夏日音符
唱聖詩最有fu的時候
玉神之美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南神校園之美
離開長青團契之後
許多「第一」的周再賜
司提反為何被處死?初代教會一樁死刑事件分析
完全走調的校園霸凌
開始反霸凌?那麼我們還得要反思哪些事?
Kap 盲朋友唱聖詩
讀經筆記4 「按手」是讀作“ho??-chhiu” a 是“an-chhiu”?
「拼」神研
給四十歲神研班的一封信
第48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的收穫
神研班的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