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4期 面對青貧時代
字級調整:

新使者論壇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教會不能再自外於整體社會對於青年貧窮或勞動條件不佳處境的探討。
關鍵字:
作者/葉大華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青年貧窮」=「青年弱勢」

「青年貧窮的問題是如何被認知的?」我認為「22K」政策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那時候推出這個政策主要是政府部門因應金融海嘯,為了不讓青年失業率太難看而推出的短期政策方案。但事實上該方案推出後影響的範圍極大,造成薪資定錨效應,青年集體進入普遍低薪的困境。

儘管每個時代都有弱勢,但現代的青年卻開始成為一群弱勢,這在過去很少被認知。當「青年貧窮」議題的社會氛圍開始被攪動後,社會及青年自身逐漸感受到,青年是一群有「相對剝奪感」的人。此外,在職場上青年也會感受到「年齡歧視」問題。「相對剝奪感」以及「年齡歧視」這兩股力量開始在媒體和日常生活中受到重視,「青年貧窮」=「青年弱勢」這組概念,在2009年「22K」政策開始後被凸顯出來。

大學畢業後你會期望自己有個像樣的薪資,可是你發現你的投資和實際所得的落差很大,就形成「相對剝奪感」。現在我聽到愈來愈多的家長會和孩子討論大學文憑「投資報酬率」的問題,就是你若是念私立大學,父母還會跟你討論是否要背學貸借錢去念,跟我們那個年代,父母傾全力希望孩子去念大學不太一樣。所以,「相對剝奪感」的外溢效果就是,不只及於個人,還會影響到家庭。如果幾年之內還不了學貸,甚至還會被社會貼上「啃老族」的標籤。所以,當期望和實際所得落差變大,剝奪感就會愈來愈強,相對來講就是對幸福感的影響。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年齡歧視」。「年齡歧視」最早的討論原本是針對老人,大家認為年紀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能對社會有貢獻,可是後來愈來愈多的討論是針對年輕人。在很多的討論中,會認為年輕人因為身心不夠成熟、能力和經驗不足,以致於他應該被差別對待。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不是青年個人能力問題,而是社會整體大環境對年輕人不友善和年齡歧視,你怎麼去幫他/她找到出路?

※青年貧窮的兩個型態:失業貧窮、工作貧窮

青年貧窮的的兩個型態就是:失業貧窮和工作貧窮。 為什麼會窮忙?因為薪資或GDP的成長並沒有回饋到勞工身上。台灣本身的稅制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大概有90%的稅收都是從上班族和領著死薪水的勞工身上得到,有很多財團賺進了暴利卻一毛錢都不用繳,甚至還享受超額減稅待遇。 國家的政策長期以來向財團和富人傾斜,很多經濟弱勢家庭子女都必須自力救濟,他們的社會資本其實是沒有辦法透過資源重分配去重新強化,加上現行就學成本愈來愈高,也就是高教商品化跟資源逆分配的現象愈來愈嚴重,等到畢業出社會又面臨另一個困境,就是背學貸、找工作、低薪資,然後又是勞力派遣,不然就是學非所用、就業不穩,落入長期待業失業的惡性循環中。

此外台灣有高學歷失業和文憑貶值的問題。我們整個高等教育的過度擴張,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導致現在出現很多大學畢業的人,延後進職場而不斷在準備各種國家考試,這些人就變成「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也是台灣長期失業人口中最多的一群,形同高教投資的浪費。

面對窮忙與就業不穩,青年最嚴苛的挑戰反而是:一個人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合理薪資,他才能夠工作得有尊嚴?這已經是「尊嚴」的問題,而不再只是「貧窮」的問題了。

※如何看待並提出解決方式?

那麼面對青年貧窮,我們該怎樣去看待跟解決?

首先,學貸是青年貧窮一個主因。 據教育部統計目前每年約有30萬人背學貸念大學,1.7萬人是從高中職就開始背學貸,是蠻驚人的數字。在台少盟的「逆風少年教育助學計畫」裡,從學員的背景當中可以看到家裡至少有三個以上的多手足,有的還達到六個,有些家裡有長期需要照顧或生病的家人,或屬於近貧中低收入戶,且幾乎有七八成以上都必須打工。此外約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在半工半讀當中完成大學學業,沒有打工的學員大概不到10%。此外「雙重經濟負擔」者(就是既要維持家計,又要繳學費),在統計裡面大約有六成,相當驚人。「逆風少年教育助學計畫」就是在幫助這群年輕人,希望他們不要那麼頻繁的打工,而無法學習到好的專業知識技能。

另外,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當他今天必須撐家計或還學貸,他就必須要去打工。 而學生打工的勞動條件也是一大問題, 他們從事的大多是服務業。大部分都沒有達到基本時薪。 此外,只有四成左右的打工族有勞保,其他大部分都沒有勞保。

因此解決之道是什麼?我認為國際勞工組織(ILO)所提出解決青年失業促進青年就業的對策很值得參考。他們提出三個建議方向:一、提升青年就業力:透過教育與培訓強化技能落差情形,增強工作上連結性。二、鼓勵青年創業:透過資金補助改善青年創 業初期 困難。三、提升青年勞動權益:參考國際勞動標準,建立完善制度。這三者一定要同時進行,不能只偏重一個,只偏重任何一個成效有限。很多國家把問題歸咎於青年能力不足,卻不去處理結構性問題,也就是青年勞動權益的問題,如此會事倍功半。另外,有些國家會鼓勵青年創業,但台灣現在青年創業的問題也很多。前天的新聞講到,桃園現在有95%的青年創業都失敗。那怎麼辦?國家是否要投資?

香港浸會大學2014年有一項「年輕人眼中的青年貧窮」研究指出,青年貧窮的解決之道可從三個面向來探討:1.個人因素:節省個人開支、持續進修提 升個人競爭力2.家庭因素:解決跨代貧窮。針對這個,政府的社福政策和社會政策的體系要去強化社會安全網(社會保險和保障)。3.社會因素:提供青年更多就業/創業/就 業培訓機會。

在台灣的狀況,年輕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適合作什麼,所以希望能夠有多一點就業準備和培訓。但問題是,在大專畢業進入就業之前是否有這樣的機會?如果他今天在國高中職階段很早就中輟或中離了學校體系,是否有相關資源可以協助?此外我非常支持與倡導國家應對初次就業的年輕人,強化就業能力的養成,並提供就業輔導的相關資源。

※教會和青年該如何面對?

我們今天要談教會和青年該如何面對。首先,我自己個人認為,長老教會有很好的大專青年的輔導資源,我們是不是能夠對這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協助和媒合大專青年找到適合的職場工作,甚至提供好的就業培訓資源。我自己個人就是大專中心輔導的受益者,因為我第一份工作在勵馨,就是透過台北大專中心介紹的。但我發現這幾年下來,中心跟社會的NGO的合作好像沒有那麼頻繁密切。我認為,倒是可以思考,把中心轉型為長老教會年輕人職涯發展或就業媒合的資源。

其次,我認為,教會不能再自外於整體社會對於青年貧窮或勞動條件不佳處境的探討,特別要積極檢視自己教會內部(包括教會機構本身)各種體系職位當中青年的勞動條件,讓教會能夠變成一個友善青年的職場,而不能與社會職場落差太大。

第三,建構平台鼓勵教會和青年積極去討論,如何面對青年貧窮的問題,包括勞動的尊嚴和合理工資到底是什麼,一定要鼓勵教會去關心和討論。教會不能只關心老人照顧(即使這很重要),老人也要有人照顧,但問題是:誰來照顧?年輕人能不能找到可以投入的地方? 不要讓教會把這個問題自外於整個社會。我必須講,相較於社工或一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教會整體對於牧者的待遇及福利已經算是很平均也相對有保障,因此教會就不能無視於教會體系內部勞動待遇過於金字塔化的問題,這其實也是教會對於會友應負起的責任。

而既然我們是長老教會青年的平台,新使者雜誌的任務是在啟發青年視野,「對話」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話前一定要理解。但是,請不要忘記回到教會的現況來反省。 我成長年代的教會生活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叫做「簡單生活」(simple life),但是現在在台灣所有的教派或教會當中,已經很少去推動這樣的思維了。現在大家都會去批判「成功神學」,可是我們也不要忘了去思考:當我們在批判這些年輕人的主流教會(像是:靈糧堂、新生命教會等)時,是否去看見他們是怎樣去捲動年輕人的?長老教會青年為什麼沒有在教會裡面被看見,甚至是隱身,或者到外面去找突圍的機會?我想,這是教會的牧者要去思考的。教會裡面除了批判成功神學之外,還可以提供青年什麼出路呢?「簡單生活」的神學為什麼現在會隱身不見了?當我講「簡單生活」的神學,並不是說要人們去過那種修道院式、毫無物質享受的生活。我的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可以過他自己「簡單生活」的條件和資源。

此外也請不要忘記,我們也該去思考,教會(牧者)怎麼樣去面對那些真正很辛苦的年輕人。這在教會裡面絕對是有的,而且我知道很多部落的青年其實也是這樣,他們可能在都市受傷而回到自己原鄉,可是回到原鄉是否有成功的機會就不得而知。成功的人或許是有,但是更多的其實是正在受苦的年輕人。當我們期待他們跳脫現今被資本主義生活模式所影響時,也不要忘記有人其實還是扛著沈重的學貸,甚至家裡還有可能有負債要還,請試著理解他/她生活的苦境,而不要一直覺得:你為什麼不跳脫必須趕快工作賺錢的這種思考方式,為何不找一份少點錢卻能實踐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教會應該要有更多平台去跟青年對話,去理解他/她們的集體困境,才能找到回應的方式 。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第 154 期)
不信「世代正義」喚不回 (第 151 期)
低薪青年冏世代 誰來幫幫忙? (第 129 期)
青春自殺「勿/誤」語? (第 86 期)
台灣囝仔「性」福嗎? (第 6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4 期 面對青貧時代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4期  2016年  6月 面對青貧時代 154
本期主題:面對青貧時代
發行日期:2016/6/10
面對青貧時代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航向未知的未來
勞工要團結
教會是青年避風港?
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跟使命感
贏過低薪魔咒的信仰行動法則
正視「學用落差」解決台灣低薪問題
青年就業的困境與青年貧窮問題
澳洲打工的光明與黑暗
斯普利特遊記
開一家咖啡館
奇異恩典:不只賣藥的藥局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在《過勞之島》安慰拉結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台南大專學生中心憶往
一個台灣基督徒在中國(之一) : 衝擊
新聞是跟平庸之惡的搏鬥 --評論電影 驚爆焦點
門閂無柄
是粉絲還是追隨者?─《我不是耶穌的粉絲》觀後感
與主之間的連結
歡迎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