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39期 倒數1997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願成為耶穌醫治之手的基督徒──高仁愛醫師
關鍵字:
作者/陳美玲 (現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切膚之愛基金會總幹事、宣教師高仁愛醫師紀念基金會總幹事。)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八日甫自加拿大溫哥華休假歸來,接到了蘭院長自英來信,這已是他自院慶大典返回英國後的第二封信了,老人家在字裡行間對於此次回來台灣參加彰基百週年院慶及接受李總統授勳等活動,仍沉浸在興奮的回憶。的確在他年老平靜的退休生涯,這一連串高潮迭起的慶祝活動真的是帶給他回味無窮,也讓他重溫過去生命裡許多不可分割的人與事,緬懷過去的歷史,他們父子兩代、加上婆媳共四人用生命寫下了彰基輝煌的史頁。在幾乎快被遺忘的時候,趁著百週年院慶活動,人們再掀起了記憶的門簾,共讀過往的歷史,也共同感念宣教師們所付出偉大的愛。

  在蘭院長的信裡,可感受到他本人仍帶著許多美好的記憶,但在信的背後,隱約可尋到一絲絲的傷感和遺憾。在他連串的榮耀和快樂當中,缺少了伴他一生的愛妻──高仁愛醫師的共同參與,可想見他的孤單和寂寞。我常想倘若高醫師仍在世的話,此刻在倫敦鄉間的小屋裡,一定有更多的話題和回憶環繞著他們,也讓他們和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永遠緊緊的連繫在一起。

  在彰基的百年歷史當中,兩代蘭醫師夫婦所留下的佳美腳蹤,印證及寫下了整部彰基的醫療宣教美史。蘭氏家族中的四位成員包括蘭大衛醫師、連瑪玉女士、蘭大弼醫師和高仁愛醫師,四位對台灣人的貢獻,也都具有其個別的地位與價值,但是在一般人中對老蘭醫夫婦的尊敬及對小蘭醫生的認識、了解,遠遠超過了那位一直在旁默默付出與協助的蘭醫生娘──高仁愛醫師。一九九0年小蘭醫生在退休離台前夕的一段肺腑之言,更道盡了高醫師平凡中偉大的一面,他說:「在我煩重工作的壓力之下,內人──仁愛,每天所給予我的情誼和精神上的支持,成為我不能缺少的幫助,而我虧欠於她的,卻是非語言所能道盡。」對於一向謙虛,不諭揚自己人的口中,蘭醫生這一段謙仰與深情的謝意,也正說出了高醫生一生充滿信德、智慧、仁愛的基督徒典範。她是位好媳婦、好妻子、好醫生、好媽媽和好老師,在彰基的二十八年歲月裡,她一直扮演好她的角色,也一直默默的支持蘭院長一生事業的偉大貢獻。

  高仁愛醫師(Dr. Jean Murray Landsborough)生於一九二0年九月一日,父親是位公共衛生醫師,戰爭時,任職相當於地方的衛生院長,在貧窮與戰亂中仍十分注重北倫敦地區的醫療、保健工作。他的公共衛生概念與行政工作深深地影響高醫師,因她自父親身上體會到透過當醫生能實際幫助人,並且學到了預防醫學的重要,特別後來在彰基二十八年的社區公共衛生工作,相信除了神的愛不斷在她身上彰顯外,她也帶來父親早年所播下的助人種子及公衛概念,並在台生根發芽。

  高醫師自小反應機靈,工作敏捷,特別喜愛文學、藝術、歷史,對聖詩與聖經故事有很深入的研究。倫敦大學女子醫學院畢業後,正值戰爭,她當了兩年的住院醫師,並曾開業,這當中,受到了阿姨──杜雪雲姑娘(曾在台南長榮女中教書)和其父親一生想要當醫療傳道者的影響,她受呼召要當一名「宣教醫師」,於是主動寫信給初任宣教醫師的蘭大弼醫師。彼時蘭醫師正返英國,他回了一封相當長又很深入的信,說明他個人對宣道的看法,接到信後,她很興奮,旋即自倫敦南下赴風光明媚的紅丘鎮,拜訪老蘭院長夫婦和蘭大弼先生,他們一起喝下午茶,聊了許多,很快地這一對熱心又愛主的青年墜入情網,在愛情的滋潤下,更加深了動機與加快腳步,高醫師積極地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並接受了三個月聖經訓練和熱帶醫學的一些訓練。當一切裝備都陸續完成後,她們的愛情也正成熟美滿,兩人於一九四七年六月十四日在倫敦結婚,九月底離開英國一起前來中國福建的泉州。

  在泉州惠世醫院約二年,那是高醫師一生中不尋常的經驗,因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炎熱的氣候有別於溫暖潮濕的英國,擁擠的人潮,完全陌生的語言,生活上諸多的不便,沒自來水,供電不足,交通也很不方便,生活極其貧窮簡樸,有許多熱帶疾病,和許許多多的傳染病,如傷寒、結核、腸疾,有時甚至還可看到被老虎咬傷的病人,醫院建築、設備都很落後。雖處在如此不方便的地方,高醫師常說:泉州惠世醫院的經驗是神給他們的特別禮物,因為他們用年輕幹勁和無比愛的熱忱領著全體員工一一克服,在那裡高醫師也學習了解這神秘東方古國的人。那是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文化、社會風土民情、生活習慣的差異極大,她得試著學習去接納、了解及無限的包容。

  蘭院長因自小在台灣出生、長大,語言對他來說毫無問題,而高醫師得重新學習這不同腔調、不同音階、也有不同意思的泉州話,由於她聰慧過人,又有語言天份,不久即能自由與人溝通。然而好景不常,一九四九年八月底因解放軍進入了泉州巿,情況完全改觀,一九五一年懷著極其悲傷的心情被迫離開了泉州,回到英國。

  在英國這段期間,他們感謝上帝的恩典,領養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約翰和大衛(幾年以後,他們又在英國孤兒院領養另一女孩叫雪雲)。一九五二年一家四口,來到了台灣,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開始了他們另一階段的醫療傳道生涯。來台的第一年,高醫師在家學習如何照顧小孩、上街購物和認識人,剛學的泉州腔與夾著許多「日本語化的台語」有相當大的差距,也造成生活上許多的不便,好在高醫師有語言天份,不到一年光景,就將泉州土腔完全改過來。

  戰後的彰基,在百廢待舉中,亟待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因著醫院的需要,高醫師開始由到醫院上半天班,到後來的全時間上班。她又創立了彰基婦產科,一度彰基的婦產科是中部首屈一指的,除了婦產科醫務外,高醫師更發展公共衛生,帶領醫護人員到山上原住民社區、到貧瘠的海邊討海人社區、到鄉下等地去作巡迴義診及衛教工作,民國五十年代,彰基的公共衛生,特別在婦女節育教導的家庭計畫與癌症預防檢查工作,曾是台灣公衛的先驅。

  我與高醫師曾同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他們退休返英後,我因到倫敦醫院受訓幾個月,有幸也和他們住過,那真是一段快樂、美好的回憶。每憶及她的為人、處事與信仰,常常給我很大的鼓勵與學習的榜樣。她給我最深的印象包括:

一、高醫師是一位信仰十分美麗、敬神、也愛人的一位好基督徒,在他們居住南郭的時候,她開放他們家長期接納鄰居的小孩,有唱歌、講故事、作遊戲,甚至還為這些小朋友準備麵包、餅乾,曾有一位已當母親的記者朋友告訴我說:小時候許多同伴一生中第一塊麵包或餅乾是在姑娘樓蘭醫師家吃的。她非常注重主日學教學,後來他們的野外禮拜發展到成為蘭大衛紀念教會,使我有機會和高醫師一起教主日學,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高醫師和我們這些老師分享教學心得時,一再提到不可用「騙」囝仔的心情來說故事或帶小孩,她尊重每個人,其至小小孩,為了故事的精彩性,我們常和高醫師一起作布偶演布袋戲、作風箏。因她講聖經故事表情豐富、生動扣人心弦,最記得我小女兒怡真五歲時曾是高醫師的主日學學生,有天自教會回來,女兒告訴我說:媽媽,那個耶穌教我畫圖,也教我唱歌,還手舞足蹈起來。大女兒問妹妹說:你說的是哪位耶穌啊?搞了半天才知,小女兒心目中認為高醫師和家裡照片的耶穌是一樣的,好一個純真的童言童語。後來我將這件小插曲和高醫師分享,高醫師笑著告訴我說:「但願我們都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有耶穌的形象。」

  回到英國後的高醫師仍持續教主日學,一直到她謝世的前兩個禮拜。她愛小孩子的精神正如經上所說:「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她一生中都在為所有的小孩開啟天國的大門。

二、高醫師是位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以前在彰化時幾乎每個到蘭家的人都是去看老蘭醫生媽或蘭醫生,特別在老蘭醫生媽七十多歲以後,腳膝關節有問題,行動不便,每次只要有客人到他們家,高醫師不管醫院有多忙碌都會儘量接待,同時在眾人對老蘭醫生媽的關心、關懷下,高醫師其實承受很多有形、無形的壓力,熱心的台灣人,有時好像不給建議,就不能表示和她的親密度和關心。在將近二十多年間,他們夫妻對老蘭醫生媽的孝心、孝道,曾是番社這地區人所津津樂道的。還記得,有一天在門診時,高醫師拜託我先給她一杯咖啡,因為今天早上她和蘭醫生抱老蘭醫生媽到樓下、樓下到樓上一共有四次,所以現在她很累,高醫師在說的時候沒有一點怨言或不滿,她以包容、寬厚的心說,她了解老蘭醫生媽腳疾的疼痛和不便。

  高醫師和蘭醫生,兩人個性其實相當不同,許多觀念、意見也不同,在無傷大雅時會見到他們有點爭執,但最後仍能互相尊重、協調。高醫師反應相當快,也相當幽默、熱情,相對地蘭醫生就老成持重,一副英國典型紳士。我在英國受訓期間正值夏、秋季,白天很長,常有機會在吃完晚飯後和蘭院長散步,到他們家附近的山坡看日落、聽鳥鳴,此時蘭院長常會分享他的信仰、退休生活和許多感想。有次,他很感動地告訴我說:「仁愛,真的是上帝為我預備的婦人,她是一位極好的妻子、良母,也是一位好醫師;她的幽默、聰敏、飽讀史書和許多小事是我一直都跟不上的。我們退休前的歐洲之旅,若沒有她
的堅持和嚮導、解說,說不定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歐洲大陸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高醫師雖然聰敏、反應快、處理事情也相當迅速明確,但在公共場合她永遠在蘭院長的背後,不發言、不表露自己,絕不搶人的風采,甚至許多她可以出面、出風頭的場合,她也會技巧性地避開或禮讓別人;醫院常有機會照全體合照或紀念照,高醫師也從不站在前面,每次都躲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永遠謙遜地站在院長的背後;在彰基不遺餘力地工作二十多年,她永遠把最勞苦的事工攬向自己,將成就與光榮歸給別人。

  在英國的那段日子,有機會看到高醫師和她的家人: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及內外孫的家居生活,才知道作為蘭家的後代子孫是多麼地幸福,他們兩夫妻送給兒女的是最好的,而自己則是能省則省。

二、高醫師是位成功的教育家,番社(南郭)週六、日的蘭家課室,當可說是彰化<
同作者相關文章:
利巴嫩山莊——滋養生命的園地 (第 185 期)
敬畏上帝的鄭澄洲長老 (第 161 期)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李明安牧師 (第 150 期)
穿越時空的教會歷史之旅:土耳其記行 (第 145 期)
行醫典範-蘭大弼醫師 (第 69 期)
願成為耶穌醫治之手的基督徒──高仁愛醫師 (第 3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9 期 倒數1997 (23-2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9期  1997年  4月 倒數1997 39
本期主題:倒數1997
發行日期:1997/4/10
目錄s/
編者的話
香港九七的思量
香港基督徒對九七的經歷和反應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台灣人對於香港問題的看法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九七」
願成為耶穌醫治之手的基督徒──高仁愛醫師
基督徒與直銷文化
哈與聖詩補遺(四)
中國的三自教會-從聖經觀點的評論
愛的迷思
愛情方程式
基督徒可以拿香嗎?
我的成長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同志基督徒的性、愛、婚姻
同性戀合理?
基督徒看同性戀------精神醫學的觀點
對CNC校園論壇之看法及其未來發展
親愛的羅牧師,您好!
答主內齡儀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