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7期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我們應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
關鍵字:
作者/戴約信 (雙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我們因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最近短短一個月中,教會裡的兩位姐妹相繼蒙主恩召,一為癌症,一為車禍意外.他們兩人離世的共同點皆為年輕初信.因此,在關懷喪家的過程中,碰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一為,基督徒該如何面對親人或自己的死亡;二為,如何與年輕人談死亡?
 
諱談死亡是人之常情,可說國人尤甚。大人自己都不願意面對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又怎能期望他們能教導孩子正視死亡,從而珍惜生命?其實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對孩子的關愛多是無微不至、無話不談,偏偏碰到死亡問題卻為之語塞,無言以對。看來「生死教育」這門學分是每個人都應該修的。
 
鍾昌宏醫師所寫的書《生命如花籃:教孩子認識生與死》(臺視文化出版社發行), 是一本具有雙重教化功能的好書,他教導大人對孩子說故事,故事先說給大人聽,大人聽懂了再講給孩子聽;大家都聽懂了,教化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用「生命如花籃」為書名,意謂著孩子的生命如花籃一般,需要花來粧扮。如音樂家寫的詞『生命如花籃』所述:「且把生命當花籃,快將幸福花兒扮」。正因為「生命如花籃」,而生命裡又離不開死亡,所以除了要教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更要能體認出死亡的意義,進而接受死亡,讓我們有勇氣繼續承擔生命應負的責任。死亡,總是令人聯想到恐懼、害怕、無奈與分離,但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終將面臨死亡時刻,既然死亡無法逃避,為何不以健康、積極的態度去瞭解它,把它當成生命中一項極迫切且重要的課題看待。
教導兒童面對死亡的態度與方法。
 
孩子總是觀察大人,我們是他們的楷模,是他們模仿的對象。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從事這項教導工作。當大人相親相愛,孩子學到如何愛自己與愛別人;當大人開懷一笑,孩子習得幽默;當大人害怕,孩子學會恐懼。我們以為觀看、談論或是思考死亡,會傷害這些幼苗。所以我們「保護」他們,不肯讓他們接觸這些事情。其實這樣並不是明智之舉, 我們應在最自然的情況下,教導兒童面對死亡, 接納死亡的事實。死亡學專家大衛.凱斯樂博士, 在他的著作[ 臨終者的權益 ]一書中指出以下幾個重點:
 
1.讓孩子體認大自然的韻律,進而明白死亡的事實

我們若不教導孩子每個生命必將面對死亡。他們便學不到生死為大自然界中必然的章節,甚至無法面對失去親人的傷痛. 讓孩子知道親人、寵物甚至自己會死的事實,一點都不殘酷。
 
相反地,這是一份愛的禮物。如果你跟孩子在森林中,剛好看見一具鳥屍,你可以跟他解釋:「這隻鳥牠本來是活的,曾經有過生命,但是每樣東西都會死,這隻鳥活在地上的時間已經到了,牠的家人會想念牠,可是這就是生活。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因。每一個春天交棒給夏天,接著秋天來臨,秋天之後就是冬天。」
 
2.利用寵物的死亡和小孩談生命的死亡

水族箱的魚死了,你就可以教導孩子喪禮及儀式的常識。如果孩子想把魚葬在後院,你就去幫忙,教他怎麼弄。讓他知道,即使靈魂飛走之後,還是應該要尊敬牠們的身體。如果你把孩子支開,急忙將魚丟掉,孩子會以為他的寶貝不見了。若能利用魚的死亡,作為討論死亡的開端,給孩子一個哀悼的機會,他就能學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這有助於跟孩子解釋生命, 疾病與死亡的種種。向孩童解釋疾病對人的影響,讓他們明白大病跟小病的不同,這很重要。否則小孩子下次一感冒,就害怕自己快要死了;或擔心感冒會害死媽媽。為什麼舅舅得了癌症死掉,爺爺得了癌症卻可以康復,活得好好的。所以你應該詳加解釋其中原因,這些有助於平息他們對疾病的恐懼。讓他們早點知道,任何疾病都有痊癒的希望。
 
3.當孩童面對死亡時可能會產生的想法

如果不跟孩子說實話,任憑他們想像,只會更糟。多數人並不了解,善意謊言與迂迴的講法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 如果只告訴孩子:「姐姐睡著了。」他可能會不敢上床睡覺。
 
. 如果只告訴孩子:「上帝帶走阿姨。」他可能會認為上帝好殘忍,強行帶走好人。
 
. 如果只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片黑暗虛無。」他可能會害怕暗處。
 
. 如果只告訴孩子:「他是好人,所以上帝要他去陪祂。」他可能會不敢成為好學生。
 
. 如果只告訴孩子:「爸爸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他可能會認為爸爸拋棄了他了。
 
如果我們送出矛盾的訊息,他們會更加害怕驚慌。
 
4.讓孩子參與親人死亡過程

兒童經由觀看及動作來學習。若是媽媽病危時,我們把他趕出房門,他會學到死亡是一件可怕而神秘的事。我們應該考量其年齡及情緒,盡量允許他們參與。我們可以把小孩帶到媽媽的房間說:「我們現在來幫媽媽揉揉腳」,或是「幫媽媽倒杯水」,甚至是「抱媽媽一下」都可以。這樣無法消除他對死亡的敵意,但可以幫助他接受死亡,了解到他是親人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會學到關心、幫助、愛護及處理死亡。就算只能學到皮毛,仍具有正面意義。
 
5.教導孩子學習哀悼的幾個方法

孩子必須學習悲傷。這跟學騎腳踏車或彈鋼琴是一樣重要的。我們是孩子的模範,經由觀察他們學習到了悲傷,還有表達情緒的方式。讓孩子看著我們傷心的樣子,這個動作的意義深遠。看到媽咪哭泣很難過;但如果被趕出房門,只會更難過。大人常教小孩子壓抑情感,要他們「做個男子漢」或是「像大人一樣」。不幸地,這種哀悼方式,只不過是壓抑了早晚會再度爆發出來的悲傷情感。以下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懂得悲傷的四個方法:
 
(1)教導他瞭解眼前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

. 告訴他真相:阿姨已經去世,不會再回來看我們了,因為阿姨生了重病。
 
. 告訴他病名,讓他知道並非所有疾病,都跟阿姨的病一樣嚴重。
 
. 說明其他的人的身體都很好,一切生活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 說明阿姨雖然走了,但我們永遠都會懷念她、敬愛她。
 
(2)面對親人的去世,引導他悲傷,幫助他表達情感

孩子需要教導, 使他知道他的感情是合宜的。讓他看著你哭,以此教導孩子如何哭泣。讓他知道傷心有理。如果他並不覺得悲傷,跟他說,那也是正常反應,不用假裝難過。
 
(3)教導他們,無論發生何事生命仍須繼續的道理

讓他知道,即使媽咪因為爸爸的死傷心欲絕,根本不想再回去工作,可是也只能請幾天假。調適一下就得回去上班了。讓他知道,他有時間盡情悲傷,之後就得回校上課。我們可能傷心很久,也永遠都會懷念爹地,但是生命必須繼續下去,而且爸爸也會希望我們好好活下去。
 
(4)教導孩子哀悼親人去世的方法

一起點根蠟燭,聚在一起說故事、祈禱,或掛起一張最愛的照片都可以。母親跟小兒子帶著花到過世的丈夫墳前,替他過生日和聖誕節。鼓勵小兒子捐出零用金給「母親反酒醉駕駛協會」,或擔任義工,來紀念兒子一位死於車禍的朋友。爺爺過世後的第一個主日,全家坐在一起,拿出舊的家庭相簿,從頭看到尾。每個人挑一張爺爺的相片,講講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鎖碎卻重要的工作,有助於表達我們的哀悼,鼓勵情緒的表達。
 
6.讓孩子在葬禮中學習死別

許多人認為兒童不宜出席喪禮,原因不外乎怕孩子會難過,或大人必須分心照顧他。在決定是否讓兒童參加葬禮時,請先把葬禮跟婚禮、畢業典禮或其他正式場合,擺在相同的天秤上。如果喪禮時你會很忙,不能照顧孩子,就把他交給一個可靠的人幫忙照顧。其實我發現,孩子們通常在喪禮時多半可以很守規矩,只要做到以下的三個前提:
 
(1)事前的教導

告訴他喪禮的過程、進行時間及位置。告訴他,到時可能會有人哭,如果他願意去,就准許他去。如果他不想去,也尊重他的決定。如果孩子的年紀已經大到足以瞭解一切,告訴他,這是一個跟死去親人說再見的好機會。
 
(2)安慰與支持

如果孩子很傷心,一定要安慰他。
 
(3)葬禮後需有後續動作

跟孩子談談葬禮的過程、它的意義,和他的看法。幫助你的孩子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親人的死亡和葬禮。
 
鐘醫師在他的書中說: 死亡的問題與整個生命及生活息息相關,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學習與體認的課題,尤其是大人們更須要瞭解小孩子對生命與死亡究竟明白多少?我們該如何輔導他們?生命本質原來就蘊含著死亡,有生就會有死,無人可以倖免。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是生命發展的自然過程,也是終止生命之最後句點。人生至少有兩件事情自己無法掌握與決定,一是父母; 二是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所以, 作一個基督徒的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童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這是我們急須探討與反省的問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應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 (第 67 期)
雙連教會華語禮拜 (第 6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7 期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55-5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7期  2001年  12月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67
本期主題: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發行日期:2001/12/10
目錄s/
簡樸的生活,我願意
編者的話
災變後談國土規劃
牧師、神父、花、和尚──生態與靈性的隨想
期待教會參與臺灣生態文史的建構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孕育音樂生命的搖籃 -從教會音樂事奉中得造就-
舉手之勞作環保--廚餘回收
邪靈 s
年輕喪偶婦女的情感生活
男人與女人之間
我們應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
與你分享體驗教育
路,總是向前延伸
她曾為我留一盞燈—記我的祖母
盤石與砂土
醫療是宣教工具
生態關懷這條路
關於紅葉的點點滴滴
給上帝媽媽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