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字級調整:

特稿
霧社事件述評
關鍵字:
作者/張以牧 (中興大學歷史系三年級學生)
  日本人在台灣統治五十年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起義事件,其中大部分的起義事件發生於1916年前,歷史上稱為武裝抗日時期。1916年之後,台人則是以政治上的抗爭為主,史稱為政治抗日運動時期。然而在政治抗日運動時期仍有零星的武裝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就是其一,也是原住民發動武裝抗日規模最大且最慘烈的一次。

一、何謂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所指的是「霧社此社的原住民」?還是「霧社及其附近的反日賽德克人在霧社發生的事件」?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答案應該是後者:

  雖然清代就已經有了「致霧社」之名,當時指的應該是「霧社群」,而從未出現過「霧社」這個「社」。霧社其實是明治39年(1906)4月,日本人佔領本地區之後建造的新市鎮。1

  布興.大立在《寧死不屈的原住民》一書也說:有關德哥塔雅群(為賽德克群的一支),在文獻上被稱為霧社群,昔日分布在南投縣境內霧社與廬山間的濁水溪兩岸和眉溪上游一帶。2

  由上述文獻可知,霧社群的概念應該要跟霧社這個地名有所區別。

  霧社事件是1930年10月27日,霧社這區域屬泰雅族一支的賽德克人由莫那魯道領導,帶著武器闖入舉辦運動會之公學校會場,屠殺日本人,造成一三二名日人死亡,二名漢人遭誤殺,此一事件史稱霧社事件。事後日人展開報復,屠殺起義的原住民,幾乎使其滅族。

二、「霧社事件」發生之因
  發生霧社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若從日本人長年壓迫原住民的現象來看,霧社事件只是一個遲早都會發生的事件。

  歷史上記載日人最早接觸到霧社族人的紀錄是在1897年,日人組織中央山脈橫段探險隊,自埔里入山的深堀安太郎一行人在奇萊山區遭到霧社陶渣(Tautua)和托洛克(Tolokku)兩社族人全數殺害。消息一傳到日本當局,總督大為震驚,並立刻派軍人攻打、封鎖霧社,使其與外隔絕,讓霧社族人生活陷入困境。又唆使布農族干卓萬社佯裝與霧社族交換物資,實際上則屠殺霧社族人,歷史上稱為「霧社番膺懲事件」。3

  經過這次事件後,日本人趁機縮攏包圍圈,逼霧社族人歸順。1906年,霧社諸部落決定向日方投誠,霧社地區正式進入日本人的控制之中,這是發生霧社事件的大背景。

  近因則包含了政治經濟上的壓榨、文化上的壓迫、宗教上的歧視等,在在都顯示出霧社事件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偶發事件。

  從政治經濟上說,日本人從1902年展開理番計畫,聲稱是為了要改變原住民「不良」的文化風俗——出草,然而其目的更可能是後面龐大的經濟利益。李筱峰教授就曾說:

  「……其實如果我們了解當時總督府亟欲掌握樟腦資源的迫切性,便能更深入了解理番背後的用意。我們知道清據末期,台灣生產的樟腦,曾佔世界總產量的70-80%……所以總督府採取對樟腦的專賣,要安全地砍伐樟樹,絕對必須壓制山地原住民,確保山地的安全。所以樟腦生產的確保,與理番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4

  因此,在日人急需得到霧社的樟木下,用討伐原住民不良風俗為由,大舉推進縊湧線,獲得大量樟木。並為了要削弱賽德克人的反抗勢力,利用霧社諸部落沒有團結一致對外的觀念,不斷進行挑撥及分化,使同為泰雅族人之原住民互相殘殺。例如在1920年間煽動霧社各群及白狗、馬勒巴兩群攻擊薩拉矛群。日人並對不順服的賽德克人展開攻擊,且為了要讓賽德克人完全順服,日方甚至邀請霧社各頭目去日本觀光,展示日本的軍力。5另一方面,日本人也想要將霧社建設為示範部落,徵召霧社原住民伐木、搬運木頭,然而勞役多且薪資少,原本的狩獵與農耕被迫荒廢,引起霧社族人諸多不滿。在在都顯示出日人任意壓榨霧社族人,強迫原住民成為經濟發展的奴隸,自己卻獨享經濟上的利益。

  從文化因素觀察,日人始終抱著輕蔑的態度看待原住民文化,認為過於「野蠻」。因此,日本人用武力威脅霧社族人放棄他們「野蠻」的文化而接受日本人「高等」的文化。本文在此引例來說明:

一、禁止出草:出草是原住民解決重大紛爭時的必要手段,是很嚴肅的儀式且已經是原住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日本人卻一味的認為這是一種野蠻的風俗而極力禁止。此舉不但使原住民碰到重大紛爭時無所適從,造成原本可藉對外出草來判斷是非的傳統解決方式不能執行,使部落中的衝突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使鬥毆、殺人的事情增加。6

二、禁止刺青:賴貫一的著作《認識台灣族群關係》有這麼一段描述:在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中,每一個屬於本族群的人,都必須在其年輕時,即刺上身為本族人的特徵(男女孩在其前額畫上一條直線與橫線的花紋);等到男人獵過人頭之後才冠上成為真正男人的標誌(在其下前額畫上一條直線與橫線的花紋);女人於學會織布及農事之後,才在其臉頰兩旁紋上與其所紡織花紋相同的圖騰。這道手續同時也象徵著他/她在族人面前舉行的冠禮。7

  從上文可以看出,刺青不只是賽德克族的成年禮,根據賽德克族的信仰,刺青更是死後見到祖先的一個重要憑據,沒有了這個憑據,勢必將造成賽德克人信仰系統的崩潰,重要性可說是不言而喻。日本人禁止賽德克人刺青,勢必引起賽德克人的反彈。

三、敬酒事件:不少學者將之解釋為霧社事件的導火線。8此事件發生於1930年10月7日上午,馬赫坡社一對青年男女正在舉行婚禮,正巧有一日警吉村經過,莫那魯道長子達達歐莫那見狀即邀請吉村入內一起飲酒,然而吉村認為其手不潔(沾有獸血)而拒絕。就在兩人拉扯之中,酒杯掉了且沾濕吉村的衣服,使吉村相當生氣,因此毆打達達歐莫那。達達歐莫那也不甘示弱,跟他的弟弟巴上莫那圍毆吉村。事後吉村揚言報復,莫那魯道雖代子前去跟吉村賠罪,但仍無效,乃決定先發制人,發動霧社事件。

  上述三例只是冰山之一角,日人視自己的文化為優越而不斷的想要改掉原住民的「野蠻文化」,這種不尊重多元文化、將別人文化當作野蠻的心態,勢必讓受盡壓迫的原住民為保衛自己的文化而戰。

  從宗教因素來看,原住民屬於祖靈崇拜,認為祖靈是宇宙的主宰,具有無上的權利,支配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9依傳說,賽德克族的發源地即是白石山上一棵半石半木的神樹。賽德克人認為這棵樹是孕育他們祖先的發源地,所以他們對樹木極為尊重;然而在統治者日本人的眼中,樟樹只跟經濟利益(樟腦)有關,原住民的宗教信仰既與其經濟利益衝突,當然要盡全力去破壞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用「教化」的方式來使原住民擺脫「迷信」,強力的灌輸日本的神道教10給霧社族人。日人為要獲取樟腦,強迫霧社族人砍樹。這是有祖靈崇拜的霧社族人所無法忍受的,認為是「虐殺自己的神」。11因此日人這種極不尊重賽德克人宗教信仰的行為,勢必造成霧社族人激烈的反彈。

  在政治經濟上的壓榨、文化上的宰制及宗教上的壓迫等諸多因素,使起義一觸而發。這時曾兩次起義都未成功12的馬赫坡領袖莫那魯道,決定聯合霧社族人的力量一起對抗日本人。除了少數社不參加外(其中包括後來幫助日本人來打自己人的陶渣及托洛克兩社),大多數的社都響應起義。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族人選在10月27日日本神社祭典當天發動起義,時為1930年。這也就是震驚島內外的「霧社事件」。

三、「霧社事件」發生之過程
  莫那魯道等人將參與起義的霧社族人分為三批,第一批為壯年組,是抗暴隊的主力。第二批為老人組,由莫那魯道率領,負責監視霧社日本人的宿舍,若有僥倖逃回宿舍的日人,一律殺害。第三批則負責把守霧社通往埔里的各路要道或是山徑邊,切斷日本人的退路。在精心規畫設計下,10月27日上午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由壯年組發動奇襲,日人防備不及,共計有一三四人(其中二人為穿著和服的漢人)遭殺害,二一五人受傷,並取得大量的槍枝及火藥。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方震驚,並緊急調派大軍來報復。初期原住民靠著熟悉地形上的優勢,與日方可說是僵持不下,然而後來日本人調整策略,改採以番制番的策略來對付霧社事件起義者。日本人唆使一向與莫那魯道所屬的馬赫坡社不合的托洛克及陶渣社,(參與攻打霧社事件之起義者,被稱為「味方番」。)日人更提出優渥的獎金來誘惑味方番奮勇殺敵。根據布興.大立的著作,它詳細地提到當時日人對味方番的利誘:

  「日帝又以威迫利誘的手段,打出懸賞取人頭的歪主義,即以『論功行賞』方式,激勵『味方番』砍下起義者的首級,向日警駐在所登錄。取到莫那魯道的頭賞兩百圓;各社頭目一百五十圓;強壯的原住民人頭一百圓;老弱婦孺五十圓。」13

  由上文可知,日人用這種金錢利誘的方式來讓同是霧社族群的味方番去殺害自己的同胞,且以當時的物價來看,就算五十圓都是一個很高的數目,也難怪後來味方番會如此地大開殺戒。

  除了利用以番制番這種一貫的計倆外,日方更放棄步兵作戰,而改採飛機轟炸霧社。除了投下大量的榴彈、照明彈、催淚彈、燒夷彈外,最令人髮指的就是投下了國際間所禁用的毒瓦斯(在11月18日、19日投百枚)!14雖然日方極力否認,但從霧社族人屍體呈現糜爛狀態,以及起義者的遺孤口中證實,日方的確在報復行動中曾使用毒瓦斯來殺害原住民。15

  在日方大規模的鎮壓下,起義的原住民知道大勢已去,紛紛上吊自殺。莫那魯道及他的兒子則舉槍自盡,悲壯的抗日戰事也到此落幕。總計在報復行動中,泰雅族戰士總共有六四四人戰死或自殺身亡,投降而被收容者,成為「保護番」,有五六四人,不足原有人口之半數!16

  日方對原住民展開大規模的報復,然而並沒有因此弭平心中的怨恨。在霧社事件過後,日本人將投降的「保護番」強制遷往洛多夫、西寶二保護番收容所。翌年,味方番的陶渣社對保護番發動攻擊,以往一向禁止原住民互相殺戮的日本人此時竟漠視不見,造成兩百多人被殺,稱為「保護番事件」,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第二次霧社事件」。事件發生後,起義諸社瀕臨滅絕,原有土地也遭未參加起義的各社佔據。然而起義各社的悲劇還沒結
註:
1.賴貫一,《認識台灣族群關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謝緯紀念營地,2000年,頁121。
2.布興.大立,《寧死不屈的原住民》,嘉義:信福出版社,1995年,頁7。
3.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頁31。
4.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年,頁162。
5.賴貫一,前引書,頁121。
6.賴貫一,上引書,頁122。
7.賴貫一,上引書,頁121。
8.布興.大立,前引書,頁16-17;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頁163;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頁36-37。
9.布興.大立,前引書,頁50。
10.為日本的宗教,日人將神社設立在原住民各聚落,強迫原住民改信神道教。
11.布興.大立,前引書,頁52。
12.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頁35。
13.布興.大立,前引書,頁57。
14.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前引書,頁41。
15.布興.大立,前引書,頁22。
16.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前引書,頁42。
17.布興.大立,前引書,頁58。
同作者相關文章:
霧社事件述評 (第 8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4 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66-7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4期  2004年  10月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84
本期主題: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發行日期:2004/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信仰與語言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聖詩中的噶哈巫祭歌
淺談「生態神學」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慎終追遠 畏天敬祖:一個含糊的字眼——「祖靈崇拜」
走出陰影
安息日的行程表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每個海洋人的心中都有一艘理想的船——記艋舺教會暑期青年福音隊於西嶼
霧社事件述評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夏令營與我
東海長青在集集
天平上的兩端——執照考試與真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