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1期 台不台有關係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洞察、獻身、突破
關鍵字:
作者/張子見 (環球技術學院環管系助理教授,成大SCM畢契)
  編按:本文是對上期「大專世界」卓聖育所寫〈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TSCM議題報告〉的回應。

  拜讀10月號《新使者》卓聖育君的〈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TSCM議題報告〉一文後,對於「鐵三角」苦心檢討台南大專中心的問題與改善的努力深為感佩,相信這樣的努力若傳承下去,必能讓復興之火延燒不息。我回想起當年初進台南大專中心時的年度主題「洞察、獻身、突破」,就以此為題來回應卓文。

盲點與異象
  聖育提到的台南大專中心的困境,事實上也是整個大專事工亟待解決的難題,甚至大部分的大學社團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基本上,整個大環境趨向不利社團或團契的運作,而參與者的性質也很有關係,需要有重大的突破,才能找到新的道路。我不認為過去的經驗有太多參考價值,故在此提出一些聖育文中沒提到的思考角度,待能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首先,我必須鄭重聲明,我雖然自始自終都是長老教會信徒,但我從來不曾是個「長青人」。學生基督徒運動(SCM)與台南大專或長青團契在過去幾乎是劃上等號,但我認為還是有區別的必要。本質上,SCM是一個運動,它可能有運動的組織,但不一定是一般認知的團契,或是團契集合而成的大專中心。基本上,我認為以TSCM訓練中類似URM的社會運動分析方法,來看長青團契或大專中心的問題,會產生不小的落差。所以,根本的問題是「台灣的學生基督徒運動要如何推展下去?」,還是「如何做好長老教會/長青團契大專事工?」,在思考的層次和角度上會有很大的差別,亦會導致迥異的結果。大專中心事工若無法跳脫長老教會的框架,容易陷入泥淖且喪失異象與夢想,而此正是SCM最重要的原動力。

  SCM的使命主要是在大學世界宣教,因此大專中心是宣教中心,至於是否要有「回家的感覺」,並不是很重要,而是要集結一群有宣教及護教熱情的人——學生只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其他包括大學教職員工、大學所在社區教會與居民及畢業生,亦應視為重要參與者。因此,如何有效組織這些參與者,以達到整體運動的目標,是SCM須不斷探討的課題。

困境與轉型
  台南大專中心成立的歷史背景,與其他大專中心有所不同,她是一個跨教派及組織的宣教中心,雖然她原始的架構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其全盛時期,她正是以此超教派的宣教熱情,投身在台灣社會脈動中,由此連結各個團契。隨後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又逐漸走回長老教會的體制內,做長老教會的大專事工,難以避免地走到目前的困境。

  長老教會體制僵化,使她在宣教行動上充滿無力感,在大學世界更顯得軟弱。而在綠色執政以後,教會內僅存的一些防腐因子快速流失,敗壞的速度不下於民進黨。信仰與土地疏離的結果,使不少教會的事工陷入人數成長的迷思,而失去宣教真實的異象,即宣揚並參與上帝國的臨到。在此情境下,團契得用不少時間去照顧那些欠缺造就或使命感薄弱的長老教會青年,而大專中心則被體制內的雜務及拘束耗去不少精神,無暇對於大學世界的宣教問題有深入的洞見與共識,自然無法形成有力的行動。

  大專事工所面臨的困境,大環境所致居多,並不能過於苛責長老教會,只是若真要尋求突破,則須跳脫出教派及體制,甚至超越宗教的本位,與大學世界共同追求真理與公義,以體現福音解放的力量。為了有效結合上述的運動參與者,組織型態須有所調整。過去台南大專中心曾嘗試打破團契的界限,以環保、勞工、婦女、原住民等議題小組來取代,即是類似思考下的創新行動,只是時代不同,做法亦須不同。團契仍是可以存在的,但可考慮從學生,尤其是大學部主體的型態,轉變為包括教職員、畢業生、專職工作者等成員,類似社會團體的組織。

  學生團體成員流動量大,以致容易出現斷層、傳承不易,此先天致命傷,在當前的社會情境下更加明顯,不少社團的幹部集中在一、二年級生,即使空有再好的振興方案,恐也難以推行。試想一位被打鴨子上架、毫無經驗的團契會長,如何能理解「大圓理論」,或更高層次的SCM使命,並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有了穩定且不受教會體制羈絆的核心成員,團契/中心方能成為SCM的推動組織。潛在的核心成員包括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考上推甄的大四生、大專教師、畢業生等。

洞察與突破
  專職工作者扮演關鍵的組織者角色。他/她必須有運動的熱情,並長於組織訓練,將對大學世界有宣教使命的人充分整合,並能夠尋求與大學社團、教師、其他宗教及社運團體合作及對話的機會。SCM是平信徒運動,因此,大專中心主任不必然須由全職傳道人擔任,甚或平信徒更能將此精神發揮到極致。工作者最好由核心同工決定聘任,而非教會差派,方能配合其行動。既是如此,就得努力找教會外的經費來源。

  屬靈領袖的操練是大專中心極重要的任務,也是目前教會或大學世界最欠缺的。大專中心要重回過去般,為各團契聚集交誼的場所,並非不可能,但成效有限且意義已不大,不如專注長期領導及組織人才的培養。大專中心要成為訓練與差派的基地,讓這群(可能只是少數)有清楚異象且有獻身熱情的核心同工,分散至各校園、團契、社團,藉由問題的探討、倡議的提出、行動的支援等,讓更多大學世界的成員,共同參與在上帝國的建立。因此,在聖育的「大圓理論」之外,我提出「去中心化」之議,不為否定前者的努力,而是提供另一條趨近答案的路徑。校園團契的事工,在某些方面的確成效卓著,我認為與「去中心化」(或「去教會化」)的運作模式有關。

  至於聚會形式及內容方面,亦應有突破性的革新,限於篇幅,留待弟兄姊妹深入探討。

  總結來講,大專中心作為SCM的推動者,須以超越的眼光不斷地探索,洞察問題之所在,藉由組織的革新,有效整合懷獻身熱情的基督徒與其他真理追求者,突破大環境和自我的限制,進一步激發大學世界新的異象與行動,共同參與在上帝國的建造。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同作者相關文章:
食物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第 130 期)
台灣基督徒看經濟公義──由M型社會談起 (第 106 期)
理性與狂熱的對話——社會運動者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洞察、獻身、突破 (第 91 期)
把握青春,活得精彩 (第 7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1 期 台不台有關係 (75-7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1期  2005年  12月 台不台有關係 91
本期主題:台不台有關係
發行日期:2005/1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客文化面面觀
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
「台客」的信仰反省
台客,有那麼嚴重嗎?——長青團契話「台」
以台為榮
PCT台不台?
以期盼面對苦難的年代——記蔡瑞月的舞蹈與人生
從隱密到展現——BLOG-部落格-網誌
文史工作——長老教會最具實力的事工
「文化情境化」到「神學情境化」
美不勝收──史奴櫻教會的社區事工
過得好最重要!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
視而不見的神蹟——馬雅各醫師的活見證
從基督信仰淺談同志議題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懷抱熱情,迎向未來
信仰之旅
洞察、獻身、突破
讚美飛揚
上帝為我安排的實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