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4期 我的夢幻婚禮
字級調整:

特稿
新的開端:南亞海嘯後重建工作之反思
關鍵字:
作者/M.P. Joseph (長榮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翻譯/邱靖媛/黃肇新 ()
選擇斯里蘭卡為救援區
2004年12月26日襲捲印度至非洲沿岸地區的強大海嘯,堪稱近代史上一大災難。它帶來了空前的破壞,也很快地得到世界各國的援助。

其中一個團隊,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榮大學和新樓醫院所組成。我們的救援工作,不從房舍的重建著手,而以挽救社區凋零的生命做起。在經過一連串的考量後,最後從多個遭受海嘯侵襲的國家裡,我們選擇了斯里蘭卡。為什麼呢?因為斯里蘭卡和其他國家不同,它的重建能力較有限。種族內戰已摧毀了國內的經濟與社會基礎,使得各項建設發展緩慢,良好的道路、醫院、和一些基本設施都相當缺乏。即使在海嘯奪走許多生命,東部多數地區出現動盪不安,經濟規畫仍是首要課題。此外,近幾年來,國內宗教和種族多元化也導致了社會的分裂。因此,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多重的歧見,期望從積極的介入學習更多。

我們帶著許多期待進入了這個位在斯里蘭卡東南方的村落——艾勒崗灣(Arugam Bay)。艾勒崗灣如馬賽克般多樣的種族、語言和宗教造就了這個村落獨特的人文背景,但也使得軍隊(為了確保地方秩序)在此處紮營。海嘯帶走了許多生命,多數的建築物也完全坍塌。這個災難帶給村落的創傷,恐怕得花上好幾年才能復原。

人和大自然疏離所付出的代價
我們遇見一位男子,海嘯奪走他的家人,只留下一名女兒。鄰人告訴我們,這位男子曾經很積極參與村落工作,協助整個村落捕撈漁獲。如今他如行屍走肉般,活在一個對過去毫無記憶的世界裡。海嘯使他不再微笑。

另外有位開朗的女孩和我們分享她的故事。海嘯發生時,她正在海邊。海浪追著她,將她淹沒,而在下一波海浪時,她幸運地被抬了起來,卡在一棵很高的椰子樹上。她失去了母親和姊姊。但她們家多了一位成員——就是這棵救起她的椰子樹。她現在每天擁抱這棵樹好幾次。

沒有受到海嘯影響的只有這些樹木和大地。沿岸高大的椰子樹沒有被襲倒,人們種植來當作圍牆的矮灌木也毫髮無傷。但是人造的建築物卻沒有力量抵擋海的反撲。海嘯所帶來的破壞,為人們的未來發展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課。我們應該建造什麼樣的海牆?我們是否該用水泥牆才可以使陸地遠離海浪的襲捲?或者植物或灌木才是對抗浪潮的最佳辦法?

這些事情同時提醒了我們,人與大自然有多麼疏離。在艾勒崗灣附近,有個佔地很廣的大象園區(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許多野生大象在這裡自由地散步。儘管人命被海嘯奪走了好幾條,園區裡的大象或附近的野生動物卻完全沒有傷亡。就是家裡養的動物也都活了下來。村人告訴我們,在海嘯發生前,他們看見蛇群從海裡爬出來,往附近的山裡逃去。當動物們學習和大自然節奏共處時,人們卻喪失了這樣的智慧和能力。我們與自然界疏離了。是代表進步和文明的「現代」,讓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愈來愈遠。「現代」用「未開化」(primitive)這個有貶抑含意的字眼,來說明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海嘯證明了,人和大自然疏離後得付出的沈重代價。

儘管還有許多人等著去接觸,我們的團隊仍舊達成了一些目標。這趟拜訪只是培養長期關係的開端。團隊成員在這次行程中,留給村落一種屬於人與人之間的特有情份。在這趟行程裡所產生的溫暖情誼,可以為雙方國家與人民發展出更多承諾。當然,我們希望呈現的一些具體成效,還需要進一步去執行:

一、見證上帝的悲憫
  我們救援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見證上帝如何對遇難的大眾伸出援手,這是超越施捨行為的。施捨(或稱慈善),是對不公義的一種表達方式,傳統上多在對剝削他人的不公平制度下尋求合理化。但,施捨又創造出另一層財富分配的不公義。真正悲憫的愛,卻是在明確地表達全人類是一個大家庭,災民亦同;而我們基於手足的責任,在危機時刻一起協助減輕手足的苦痛。以行動再次見證,所有人類同源,以及彼此互助的義務。

這個見證不只要透過經濟協助重建艾勒崗灣的房舍,還要幫忙處理當地傷殘、整理環境、重建社區和學校等公共空間。在缺乏客觀的支持和服務之下,關心就像一枚無用的勳章。而我們的團隊成員希望藉由身體力行,來為災民們提供服務。

超越「我們」和「他們」,超越「我」和「案主」
待在村落期間,我們提供的醫療服務成為最有成果和振奮人心的事工之一。義診過程也將整個團隊的精神凝聚了起來,即使是那些過去沒有醫療經驗的團員,也主動積極地參與,和當地人一起經驗。

整個義診過程出現好幾次教育性的契機。其中一次是,新樓醫院護士李婷琳在看到受傷的孩童時,哭了起來。婷琳的好心腸幫助所有人了解到,不論是何種行業,其最終使命在於,建立那份與人的忠誠和移情關係。對婷琳而言,孩子的痛變成了她的痛;她的行為已超越護士和病人的關係、或是一位醫護人員/社工人員和個案的關係。護士和病人之間的距離不見了;或說,「我」和「他人」之間的差距消失了。這種對他人(個案)主觀的順從,是專業倫理的基礎,而婷琳在她的哭泣裡展露無遺。

關於海嘯的謎團
另一個學習契機來自團員之一的蔡佼僅醫師——黛比(Debbi)。蔡醫師的報告指出,海嘯後出現了兩個多數人面臨的健康問題——氣喘和皮膚病。氣喘和呼吸問題多發生在兒童身上;而因長期接觸海水,皮膚病多出現在成人膝蓋以下的地方。社區的其中一位領導人——阿加亞先生(Mr. Ajayan),讓我們看他的腳以茲證明。蔡醫師在報告裡不斷重申,當地居民告訴她,這兩種疾病在海嘯後有蔓延的趨勢,而海嘯前這都是不常見的問題。

這個觀察很中肯,也是團隊的一大挑戰——如何分析其社會現象。有兩個議題需要考量:其一是,兩項疾病的共同起因——污染,在海嘯後已大量減少。在海嘯發生前,艾勒崗灣是個度假勝地,街道上充斥著各地遊客搭載的車輛。海嘯把所有道路和橋樑沖走了。而重建工作又進行地十分緩慢或說沒有進展,因此現在街上的車輛還很少。車輛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已是過去式,而如今亦沒有其他工業污染。此外,曾耳聞,在經歷一次大漲潮之後,海水裡氧氣成份會相對增加。潮水帶進海洋裡的氧氣,沖散掉空氣裡的污染。暴風雪能洗淨部分地球北部的空氣,而浪潮沖刷掉海岸邊的空氣污染。但是這次海嘯所引起的大浪似乎改變了這個現象?為什麼呼吸系統的疾病反而增加?難道大浪反而帶來了污染而非氧氣?果真如此,那又是怎麼演變的?是什麼讓浪潮的成份改變?這需要更精密的分析。

因和海水接觸而引起許多人皮膚病,也同樣讓人質疑。是海水的成份改變了嗎?我們對海嘯的認知是,它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那麼是地震污染了海水嗎?是否在海底地震時,放射出不知名的化學氣體?在欠缺火山爆發的相關報告下,和海水接觸而產生皮膚病變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我們需要研究海嘯的科學家,提供更多系統性的探討與解答。海嘯形成的科學成因,無法為我們醫療團隊的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

二、跨宗教的社會重建
在艾勒崗灣的重建工作,由「跨宗教和平基金會」(IRPF, Inter-Religious Peace Foundation)帶頭開始。這個組織旨在為斯里蘭卡各社區建立互信的友誼關係。從斯里蘭卡的內戰發展來看,跨宗教和平基金會的影響力和貢獻是很大的。來自不同信仰背景的人們,能夠暢所欲言其信仰,然後將這多元的信仰力量注入我們團隊裡。對上帝的多重解釋,使得跨宗教和平基金會的成員更加謙卑。

在各個傳統宗教的救災機制裡,跨宗教和平基金會的經驗相較起來是中肯的。宗教團體在救災時有個傳統的操作機制:利用人們的痛苦,誘導其改變原來的信仰。在海嘯後出現的宗教救援團體,再次使用此操作機制。他們大多數前來災區吸收信眾,並且只對那些皈依者提供協助。世界各地的宗教操作著這套設計,倒入大量金錢和資源到災區。他們彼此競爭,比較誰提供的資源多。如此,使得整個社會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出現更多分歧,相對的,和平顯得岌岌可危。

跨宗教和平基金會則提出不一樣的方式。他們鼓勵社區居民去發現多元的美,去察覺在不同宗教、語言或文化背後的同質性。因此,他們決定建立「和平村落」,讓不同信仰的人們可以和平共居。

與跨宗教和平基金會一起工作,對我們團隊自然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我們看見在一個宗教結構分散的社會裡,能有不一樣的重建工作。各宗教團體領袖一同重新打造這個被海嘯襲擊的聚落。

這對社會工作來說尤其重要,因社會工作的發展是走向俗世,不帶任何宗教價值的。雖然社會工作起源於宗教哲學和實踐,但它後來的發展已逐漸去除宗教色彩,若與宗教哲理辯論反而引起人們的反感。

跨宗教和平基金會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對宗教的認識。其成員對各自的信仰都相當虔誠,並且認為信仰影響著他們對待社會弱勢者的態度。對他們而言,社會工作不是一項行業,而是一種生活形態,一種表達他們內在信仰的方式。

我們因此捫心自問,如果對受害者沒有強烈的奉獻精神,那麼社會工作還算一種專業嗎?我們是否需要再另覓一個思想或概念,足以增強我們的決心,以便在服務過程裡與被害者站在同一陣線?

三、在社區實踐民主的規畫
  造訪艾勒崗灣學到的第三件事,是了解並學習民主如何被納入一個社區的救援工作裡。我們在艾勒崗灣時,跨宗教和平基金會正在挑選最需要接受房舍重建的對象。整個過程相當冗長。首先,跨宗教和平基金會請村子裡十名年輕義工協助,進行嚴密的調查,以找出經濟上需求最大的家戶。調查的要求包括:1.義工的親戚不得出現在救助名單裡。2.跨宗教和平基金會、社區領導人、和義工們一起研擬出挑選的準則。主要挑選的是,那些未接受任何援助的家庭,或者是家中因海嘯而有傷亡者;被救援的家庭應不分宗教或語言。3.這些原則在公開以後,便接受遇難者申請。基金會在許多公共場合貼上海報宣傳。一旦申請事實經查證無誤,必須找一名來自相同社區的義工簽名。這是為了確保申請評估中,未加入個人的宗教偏見。4.<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的開端:南亞海嘯後重建工作之反思 (第 94 期)
新的開端:南亞海嘯後重建工作之反思 (第 9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4 期 我的夢幻婚禮 (49-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4期  2006年  6月 我的夢幻婚禮 94
本期主題:我的夢幻婚禮
發行日期:2006/6/10
編者的話
目錄s/
我的夢幻婚禮
婚禮的名字──回顧思索愛、真誠與獨立
因為一生才這麼一次
Are you ready?——談婚前的準備
主流婚禮之外
人權婚禮的意義
《聖經》的記載會有錯誤嗎?——從紅海的水分開說起
布農族首位海外宣教師——全所哲牧師小傳
摩西的呼召
他們都是小天使-台南中華路基督長老教會的社區福音工作
新的開端:南亞海嘯後重建工作之反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斯里蘭卡社區重建義工團隊
婚姻之約,約什麼?
「愛」就是要自在
有愛無礙、有伴無絆——淺談現代人之心靈危機
聽道手記——示範以讀者情境做中心的讀經講道法
大專中心經營之建議模式
看見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