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5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重建之愛
關鍵字:
作者/高有智 (現為台灣教會公報社記者)
※ 5月18日
  這是重建區採訪的第一天,採訪東勢、石岡、霧峰三地。

  東勢關懷站是長老教會設立的第一個關懷站。在災後救助與重建的過程中,東勢站鍥而不捨的篤實精神,早已獲得當地居民的信任,如今累積公部門資源,繼續服務地方鄉民,其規模遠較其他關懷站大。東勢站一直被認為是關懷站的示範站,可見當地的工作深獲肯定。

  剛到東勢站,正好是中午時分,一群婦女急忙炒菜、添飯、包便當,隨即六十二個飯盒就從東勢站分送到東勢與石岡地區獨居老人的手中。這是每天的工作,對這些工作人員,早已熟悉流程,為的就是讓缺乏照料的老人,能有一頓熱騰騰的午餐,即使只是便當,也能傳達一絲溫暖。

  跟著送便當工作人員來到一位老伯伯家中。胡阿財,就住在大馬路旁的小房子,一間鐵皮屋,距離主要幹道只有一段五公尺的小坡道。我們抵達的時候,他正坐在屋子裡看電視,木然的表情從未隨著電視情節起伏,茫然雙眼看著晃動的畫面。

  「是在等我們嗎?」

  還是,這就是他的生活。

  胡伯伯今年七十五歲,每月政府補助六千元,一半就用在目前租的鐵皮屋,原本地震前,住在東勢橋下的違章建區,地震震垮橋墩,也震垮唯一棲身之地,才遷移到目前的鐵皮屋。這群默默生活的人,長期在社會邊緣徘徊度日,原本就是不被政府掌握,不被社會重視的,除非社工系統發達,要不然社會福利永遠到達不了他們的手中。

  地震雖然震碎家園,卻將這些人浮上檯面。

  胡伯伯說,目前他身上染有肺病,有時候會搭車到榮民醫院看病,雖然遙遠,總也耗掉大半天,反正整天也沒事做。有時悶著慌,就一個人坐在大馬路旁,看著車子來來往往,倒也有趣。

  「你有親戚嗎?他們會不會來看你?」我問。

  「我又不是王永慶,一身病又窮兮兮,誰會想找麻煩?」胡伯伯無奈的苦笑,嘗盡人情冷暖地說,他年輕時,在山上砍木、運柴,雖然有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多已不相往來。

  「少年未曉想,老來就不成樣。」他指著自己直說,他就是不成樣的老人。

  目前東勢關懷站掌握一百多個類似的獨居老人的案例,每天至少送出六十個便當,關懷站的社工員一星期也訪視這群老人二至三次,陪他們聊天、散步,提供日常生活的必要協助,讓老人不只是孤獨地等待時間耗盡,也可以對生命有盼望。

  離開東勢,來到客家庄石岡。從老牧師的分享發現,教會在此建立多年,偌大的教堂只是村落一間建築物,村民很少進入教會,彼此缺少互動。關懷站工作影響當地與教會關係,雙方不再冷冷冰冰,關懷站透過教會主辦社區活動,聖誕節也不再只是會友慶祝,五、六百人同樂成為新的宣教記號,牧師出門,鄰人也都願意主動問聲:「牧師好!」

  即使有盼望的記號,老牧師仍認為宣教之路遙遠,當地的客家人不易引領,相較之下,東勢關懷站如同初生之犢,年輕主任一再表示,從重建工作中,發現教會宣教有極大契機,教會可以成為當地見證,引人歸主並非他過去所想像的困難。

  兩種不同看法,顯示年輕人與老人家的不同基調,顯示社區宣教與傳統牧會的差異,擺盪在無限可能的樂觀與不盡可能的沈重之間,信心與堅持將是基督徒獻身驗證的憑據。

  離開石岡,已經接近黃昏,一股暮氣漸襲村落,距離正午時分、豔陽高照的東勢印象,彷彿走了大半世紀。

  短暫,遙遠。

※ 5月19日
  這是重建區採訪的第二天,採訪中寮、中興、魚池、埔里、春陽等地。

  中寮、魚池教會,如同台灣典型的鄉村教會,受現代都市化影響,年輕人大都遷往都市工作,老家就只剩老人與小孩,教勢弱小,教會只剩幾名老信徒聚會。每當教會舉行告別式,不僅默送會友歸天家,同時代表會友人數的減少,教會慘澹經營,更遑論增長。

  這些弱小教會,在教會政治運作下,往往分派神學院剛畢業的菜鳥牧會,孤軍奮鬥,他們縱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豪情壯志,難免心生「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惆悵,多數一有機會就展翅飛翔,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這間教會就再留給下一隻菜鳥。

  在當地教會的會友眼中,看著台上傳道者人來人往,總要學會適應不同教導與牧會方式,內心只剩一片漠然。傳道者與會友短暫的接觸,除了能在教會歷史添上一筆,未能留下深刻回憶。至於所謂「未來願景與異象」,信徒早已學會不再作夢,他們內心暗自承受這樣的惡性循環。教會缺少盼望,成為寂涼戰場不願卸甲的老戰士。

  偏遠鄉鎮教會逐漸成為傳道者的野戰求生營,牧會實驗的鬧劇。

  魚池教會曾經關門七年,教堂成為廢墟,默默成為不法勾當的死角,地上常留下注射針筒;中寮教會在當地的眼中,更形同「鬼屋」,雜草叢生,破爛污穢,平時人煙罕見,只有星期天才有信徒聚集敬拜。社區的疏離,信徒的無力,教會在最深的黑夜微弱喘息、呻吟,一幢竹屋更顯得駭人。

  平安,只是當地信徒最深的盼望,冷淡與忽視才是社區對教會的回應。教會在這樣情境下如何營造共同體?如何成為當地的光與鹽?

  921地震,雖然震碎多數人的心,但災後重建卻是打造新生命與新社區的契機。教會有幸成為重建大軍一份子,承辦公部門的社區服務工作,引進社會資源,服務鄰里,極力扮演當地好鄰居的角色,點燃宣教火苗。然而面對好不容易打造起來的宣教成果,方興未艾的宣教烈火將如何傳遞?如何延續?如果沒有盡心的傳道者長期奮鬥,組織當地教會與社區民眾,這一切將漸行漸遠。

  中寮教會一名執事說:「我們不想要再換傳道,每隔一兩年就換來換去,從不知道眼前這一任會待多久?」

  這樣的心聲迴盪在微風中,無盡悵然。

  當我們要離開中寮教會,已近中午時分,今天教會舉辦的社區主日學即將結束,原本迴繞耳畔的輕盈笑聲也越來越遠,幾乎都快聽不見……。

※ 5月20日
  這是重建區採訪的第三天,採訪鹿谷。

  這一天也是讓我最快樂的一天,因為遇上一群可愛的媽媽。

  鹿谷關懷站致力社區媽媽讀書會,取名「晴讀書會」,光聽名字,內心早已灑下一道陽光,和煦溫暖。這群媽媽還營造一個充滿田野氣息的休閒空間——「心靈小棧咖啡茶園」,邀請來此作客的朋友喝茶、品味咖啡。

  我第一次來到心靈小棧,一群媽媽簇湧而上,熱心招待,隨即此唱彼和,強力推薦「邂逅杉林溪」,乍聽之下,一頭霧水,不過聽到這麼好聽的名字,當然是心動,又在媽媽們此起彼落的慫恿下,即使是白開水,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我都還來不及開口說:「我要來一杯!」一位媽媽已經泡好端上來,順便附上當地著名的茶梅與茶點。輕啜一口,發現這杯咖啡格外甘甜,咖啡獨特風味內蘊一股淡淡的清香,原來所謂邂逅杉林溪,就是義大利咖啡中混和鹿谷的杉林溪茶,讓異地的咖啡增添鹿谷土地的情味,果真讓人一嚐邂逅的含蓄與青澀。

  這群媽媽的可愛,正在於彼此激盪的熱情,以及共同凝聚的默契與創造力。當初總會助理總幹事張德謙牧師的一句話:「上帝是活活的上帝,卻被你們關在教會裡面。」點醒了這群婦女,形成與推動社區媽媽讀書會,如今吸引三十多人,大多數是會外的婦女。

  鹿谷教會在當地四十五年,一直是沈默無語,因著媽媽讀書會,鹿谷教會開始向社區說話。過去社區的人幾乎都只是路過教會門口,從不會特意看一眼,自從教會推動社區工作,非信徒的社區媽媽也會進來教會逛逛,尤其是到教會後方的心靈小憩,看看有沒有熟悉的朋友,一起寒暄、聊天。

  社區媽媽讀書會同時給了原本平凡的媽媽更多不平凡的生活,鹿谷關懷站召集人劉雅惠說,讀書會不只是讀書,也包括訓練媽媽上台報告、發言、帶領小組,以及組合唱團,這些都是許多媽媽的「第一次」,尤其是在紀念921的音樂晚會,社區媽媽第一次登台演唱,看到自己的丈夫與家人在台下欣賞與鼓掌的神情,令許多讀書會成員難忘。

  歷經三天,超過六百公里(重建區也跑了近四百公里的車程),拜訪不下七、八個城鎮,以及過半的關懷站,雖然一身的疲累,但說真的,還有太多太多人、事、物來不及觀察,來不及採訪。離開鹿谷,內心默默祝福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工作,因為相較他們的認真與努力,自己只能卑微地獻上祝福。

※ 後記
  以上是記者進入重建區三日採訪的雜記,記錄重建區小部分的人、事、物。

  921地震已經將近兩年,在都會區人們或許逐漸淡忘,社會關注焦點隨著媒體追逐的新議題而遠離這塊曾經哀嚎的大地。過去災區的人們,現在仍一步一腳印重建家園;重建家園不只是建造看得見的建築,而是重新找尋生命契機,重建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上帝的生命脈絡。

  這將會是漫長的路途,不只為恢復921地震之前的風貌,而是經歷破碎斷裂,邁向全新未來的契機。經歷921,給台灣一個機會,不是為看到過去,而是開創嶄新的未來。捨棄舊我,迎接新我,在夢與現實之間,拉緊台灣人的執著、信心與希望,迸出無限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想像空間。

  我想,我會再回來,因為我相信,信仰建立於苦難與分享,這些人、事、物不應被遺忘。終極關懷必須孕育於有血有肉的人間故事,那才是真實的盼望,而非虛無的想像。

  這是宣教契機,不是事工負擔。
同作者相關文章:
神研50回應 (第 182 期)
原住民選舉的微觀察 (第 153 期)
記者這一行——我的記者生活筆記 (第 122 期)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第 99 期)
救難?傳教?--教會在災區的工作反省 (第 83 期)
光,照在生命轉彎處─李勝雄律師的卡桑 (第 78 期)
記曾經年少的日子 (第 73 期)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第 70 期)
重建之愛 (第 65 期)
鑽牛角尖 (第 51 期)
對話錄s (第 4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5 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17-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5期  2001年  8月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65
本期主題: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發行日期:2001/8/10
目錄s/
那夜,天空出奇的暗
編者的話
921集集大地震顯現之社會現象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懷心.宣教情.愛是永不止息
重建之愛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從日本新世代談台灣的主張
最後的反撲
陳麗如s
走過921——仁愛鄉復耕之路
抹油醫病與禱告
來自希望的深沉喜悅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慈暉獎得主——阿孌姐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墮胎議題正誤
上主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
「責任」、「超越」與「委身」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我見我思
永遠的家——集集教會
愛的團契
用自己的調,唱自己的歌——第五屆全人發展生活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