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1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
公民新聞與公民媒體以旺盛生命力在全球實驗它的各種可能。
關鍵字:公民  媒體  資訊  在地  新聞 
作者/胡元輝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新頭殼Newtalk總顧問)

※南非:MyStory 

僅僅十年前,我們都還難以想像公民媒體會有今天這般的繁盛光景。 

格蘭漢思堂(Grahamstown)是南非南部一個離海不遠的城鎮,由於曾為英國殖民時期的軍事要地,因此當地所擁有的堡壘數超過了國家其他地區的總合。不過動盪不安的時期已經過去,如今的格蘭漢思堂乃是一個以觀光為號召的小城,居民數加上周邊人口總計不過十餘萬,其中黑人約佔77%,有色人種與白人各佔12%與10%左右,另外還有0.7%的亞洲人。 

在這樣的小鎮上,我們看到公民新聞的種子已經在那兒發芽、成長。創立於1870年的《Grocott’s Mail》,是服務格蘭漢思堂地區的地方報紙,可以說是南非最老資格的獨立報紙之一,不過經營權幾度易手,最後在2003年由當地的羅德大學(Rhodes University)買下,作為該校新聞與媒體研究系的實驗性教學平台,並繼續服務該地區的讀者。 

《Grocott’s Mail》於每週二與週五出刊,每週總報份約為6400份。2006年,面對數位科技的發展,該報推出《Grocott's Mail Online》網站,內容包括實體報紙的大部份稿件,以及專門為網站所製作的多媒體資訊。更有意思的是,2009年7月,網站在美國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支持下改版,推出「我的故事」(MyStory)公民新聞平台。 

「我的故事」網頁設計簡單,所有公民記者提供的稿件被依序排列,其內容皆與地方事務相關。例如竊賊內鬨被逮的經過,幼稚園舉辦工作坊教導父母親如何管教小孩,未經核准居住的陋屋區在20年後終於獲得電力供給的消息,以及回收廢鐵工作與環境保護的故事等等。讀者可以對每篇文章進行評等、推薦或發表評論,而許多公民提供的稿件也會被選刊於實體報紙。   

※印尼:交叉點 

讓我們再將目光從非洲大陸轉向亞洲海島,與格蘭漢思堂相同,我們要神遊的城市也臨海,但人口為格蘭漢思堂的10倍,這個城市就是印尼蘇拉威西島上的最大城──望加錫(Makassar)。16世紀,望加錫曾一度是東南亞各島嶼中最繁榮的城市,後為荷蘭人所佔,直到19世紀中葉才脫離荷蘭的控制。但也在這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下,望加錫這個地方誕生了印尼最知名的公民新聞網站《Panyingkul!》。 

「Panyingkul」是印尼望加錫當地語言裡的交叉點、十字路口之意,網站的創辦者希望透過這個公民資訊與意見交流的平台,分享與討論印尼及當地的各類事務,包括每日新聞、深度報導、語言現象,以及獨特的地方事件等,可以說是一個標標準準屬於公民所有的網絡。如今《Panyingkul!》已擁有約200名左右的公民記者,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與領域,但絕大部分都居住在望加錫。 

許多人或許會認為公民新聞與公民媒體應該發展在科技比較先進的國家,很難想像南非的小城,或是南亞的古城也會出現公民媒體,而且生命力還頗為旺盛。的確,非洲的網路基礎建設堪稱落後,印尼望加錫的網路使用人口亦不到10%,但工具顯然不是絕對的障礙,只要有心播種,再貧瘠的土地都有可能開花結果,何況是沃土。 

※改變全球資訊流動方式 

北美、歐洲與亞洲科技先進國家,當然可以算是公民媒體的成長沃土區。近十年來,我們在這些地區看到公民媒體與公民新聞的蓬勃發展,其情形絕對可以用「雨後春筍」來形容。這些公民媒體有的只是以單一部落格形式運作,有的則發展為多個部落格的聚合網站,而新聞濃度比較高的型態則多數是架構相對完整的網站。這些網站有的放眼全球,如《Global Voices》、《NowPublic》、《Ground Report》與《OhmyNews》國際版等;有的立足全國,如法國的《Rue98.com》、德國的《Readers Edition》等;更多的則是耕耘地方與社區。 

以美國為例,截至今年七月為止,在奈特公民新聞網絡(Knight Citizen News Network)上登錄的北美地區公民網站,總數即達858個,其中大多數都是社區性或地方性公民新聞網站。北美的公民新聞網站總數應該不止於奈特公民新聞網絡上的登錄數,不過,由此數字已可窺見公民媒體熱鬧的發展情形。至於其它地區的公民媒體,根據一些觀察與研究,其數量或許不如北美,但亦各自有其風貌,並且對當今的新聞生態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與影響。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由於新時代的公民新聞均以數位形式出現,在網路以及行動接收裝置日趨普及的今天,公民新聞的國際連結不僅極其容易,而且已經深深改變了原本的全球資訊流動結構。以往被傳統國際媒體所忽視的訊息,現在有了自己的舞台;過去被西方主流媒體所扭曲的新聞,現在亦有了發聲的場域。無怪乎學者Simon Cottle認為,雖然西方新聞企業仍主導全球資訊結構的較大部分,使得新聞流動主要是「由西方到其它地區」(West to the rest),但今天的新聞生態亦結合了既有與新興的非西方新聞成分,以及眾多另類新聞形式與展場,讓新聞與資訊得以反向流動,「從其它地區到西方」(rest to the West)。 

※公民媒體的在地貢獻 

公民媒體除了對全球資訊世界有所貢獻外,在全國性的舞台上同樣虎虎生風。撇開如韓國《OhmyNews》曾經影響該國總統選情等為人所熟知的例子不談,以非洲肯亞為例,由律師歐里‧俄可洛(Ory Okolloh)及其友人所創設的《Ushahidi》網站,就在2008年總統大選後的暴力衝突中發揮了警示效用。該網站運用開放原始碼的概念,開發了一個可以由公民自己標示暴力事件的機制,因此讓許多肯亞人得以明瞭暴力衝突的最新狀況,避免誤入險地。 

不過,由於公民的在地性及公民社會的社區精神,公民媒體的重要價值普遍發揮在社區或地方,此點對於美國等科技先進及經濟富裕型國家來說,更是彌足珍貴。這些國家一方面因為近一、二十年來,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遂大量刪減地方記者人數,或乾脆結束地方媒體的業務,致使地方與社區新聞頓時萎縮。另方面因為社區意識相對牢固,社區事務向來受到基金會、地方企業、在地學校或住民的關注,因此新興的公民媒體有機會得到經濟上的支持而得以迅速成長,填補了地方與社區新聞的真空。 

舉一個小例子,位於紐約北邊約幾十英哩的城鎮紐卡素(New Castle),人口1萬7千人左右,在那兒的3個媽媽,感覺社區對議題的知覺總是慢半拍,可是像要不要建置新的中學,或是新建設對當地交通可能帶來的影響等等,都是值得關切的議題,因此她們在獲得1萬7千美元的贊助後,創立了《NewCastleNOW.org》網站,作為社區資訊的交流與討論平台。如今該網站已吸引數十人供稿,並有3千人訂閱,也由於它所樹立的公正名聲,當地官員愈來愈願意透過此一平台釋出訊息。 

類似的例子非常多,也相當程度顯示社區或地方型公民媒體已逐漸成為美國媒體地景中不可缺少的組成,甚至是美國新聞業重建中的重要元素。以紐卡素為例,當地事務只有《紐約時報》會偶而處理,另外則有一份區域性報紙,顯然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不過,紐卡素的情形還算可以,美國很多地區已經連一份報紙都沒有了。地方與社區訊息的稀薄,使公民媒體有了孕育與成長的好土壤,同樣的,全國性媒體在新聞處理上的失衡,特別是好新聞的日漸衰頹,亦成為全國性公民媒體滋生的土壤,《ProPublica》網站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由山德勒基金會與多個非營利團體所支持的《ProPublica》,以調查報導為主要職志,創設不到兩年,即獲得普立茲新聞獎。得獎作品雖不是公民記者所撰,但是以30餘位專業記者為核心的《ProPublica》,已致力結合公民之力進行調查報導,顯示群眾的智慧不但能運用在社區與地方新聞的領域,同樣能發揮於全國事務的處理,並成為重建新聞業的一項助力。美國報人及學者李奧納‧小唐尼(Leonard Downie, Jr.)與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談到美國新聞業的重建課題時便明確指出:「新聞機構應該更迅速、更有創意地使觀眾和其他公民參與新聞和資訊的蒐集和分析,‧‧‧我們已經看到新聞業的未來充滿著機會,‧‧‧看到公民協助報導新聞並支持新的非營利的新創新聞企業。我們看到了未來,一個更多元化的新聞機構,人們對它們的新聞報導有更多樣化支持的未來。」 

※如何取得信賴?如何永續經營? 

公民媒體仍在發展之中,未來尚有諸多課題必須面對與處理,例如如何取得信賴?如何能夠永續?就是其中的兩大課題。 

公民媒體自然與專業新聞組織不同,我們要求公民媒體像專業新聞組織般的「專業」,既不可能,亦不符合公民媒體的存在價值,畢竟公民媒體的功能本在於將公民的所見、所聞、所感予以發抒,並透過分享與協作,參與民主社會的公共事務。何況,專業新聞組織的「專業」亦常為特定利益或意識型態所左右,專業與否大有疑問。不過,這倒不是說公民媒體可以為所欲為,不查事實、不究真相,公民媒體一樣要接受社會的檢驗,也一樣要面對倫理的責求。 

同樣的,頗多以非營利型態運作的公民媒體,雖不擔憂存在與否的問題,但如何提升能量、創造影響,則顯然是比讓自己存在更為困難的挑戰。至於商業營運的公民媒體,欲期永續經營,則其所遭遇的挑戰恐不下於商營的專業媒體,迄今為止,我們雖然看到少數個案擁有不錯的廣告收入與市場價值,但是穩定的營運模式仍在摸索之中。研究社區公民媒體的美國J-Lab負責人謝弗(Jan Schaffer)就表示,它到現在還不是一個生意(business)。 

儘<

同作者相關文章: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 (第 12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1 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13-1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1期  2010年  12月 公民記者力量大 121
本期主題:公民記者力量大
發行日期:2010/12/10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目錄s/
漫談新聞自由與自律
政媒聯手下的公共事務無能症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
公民記者力量大
網路獨立媒體游擊青春記
在曠野發聲──以基督教小眾媒體介入公民運動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風雨中的一顆星--阿瘦皮鞋羅水木的受洗之路
「黃金傳說」之沒有超市的一星期
希望的遊行——在該撒威旗下跟隨耶穌
遇見青少年──一群正在學習如何駕馭能量的新手
公民記者kap網路福音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2010TSCM營會感想
《新使者》二十年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