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1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網路獨立媒體游擊青春記
網路技術促進人們社群串連,但「網路」只是工具,具社會意識的書寫與行動才是主體。
關鍵字:媒體  網路  社會意識  公共議題  主體 
作者/周馥儀 (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賴和基金會執行長,嗷網誌總編輯)

在這個手機能無限上網的年代,已不易想像,1990年代必須用Moden撥接上網、歷經嘈雜的「登!登!登!嗶——」才能進入網路世界,「以分計費」上網不過是十年前;2000年網路股崩盤時,誰能料想十年後,幾乎家家寬頻上網,人氣部落客現身電視大談兩性與美食、成為時事評論家?甚而網路購物盛行,人們沒看到實體商品,單憑照片就能訂購國內外的商品? 

網路不僅改變我們生活型態,也連帶影響台灣社運團體宣傳公共議題、動員抗議的方式,尤其,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這幾年,「媒體網站」成了人們監督的重要方式,每當打開信箱,總會收到來自許多朋友或NGO有關各式公共議題的網路連署或影片報導。在當前主流媒體充斥政府或財團以業配主導公共新聞的困境中,「網路」成了這時代人們揭露公共政策弊病、社運團體發起行動的重要突圍路徑。 

然而,「網路」如此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伙伴,在十五年前我初接觸電腦時,是難以想像的。 

※從電腦菜鳥到BBS散兵游擊

最初接觸到電腦,是在國中的電腦課上,那時還是黑白畫面的倚天作業系統,老師從打字開始教起,光是開機畫面就要好幾個Dos指令,進了高中,我仍無法弄懂那些指令的意義,無法感受老師說的「電腦可以是好朋友」。到大學以前,電腦,對我而言是屬於異次元的奢侈品。 

資訊技術快速躍進,1998年到臺大唸書,電腦逐漸普及,微軟Window系統也開始流行,學校報告開始要求用電腦文書系統製作,學校計算中心時常座無虛席,宿舍裡幾乎每個人都有電腦為伴,作小麵攤生意的爸媽特別拜託台北的朋友,幫我組裝一台電腦。在國中好友的教導下,我開始學會用BBS,網路聊天的過程訓練我的打字速度到健步如飛;我也學會從當時改名為「蕃薯藤」的「台灣社會文化網路」連結到社會團體的HomePage、認識公共議題。 

學校給了每位入學生電子信箱,我也開始學習使用E-mail,在核四、美濃水庫爭議的氛圍中,自然保育社的學長姐們不時寄來南方電子報的精彩文章,我也成為訂戶,南方電子報成為我接觸公共議題、參加NGO活動的重要窗口,也讓我更深刻認識蘇建和案,成為司法改革基金會的學生志工。 

在接觸、認識到這些公共議題的重要性後,我會再散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不再只憑機率不高的報社投書,「公共網路平台」成為重要的即時發散管道。對很多同學而言,BBS是交友聊天的園地,我卻將BBS當作宣傳工具,尤其是台大BBS批踢踢,除了在相關版上張貼文章,我還把暱稱改成遊行活動主題、聲援公共議題,因為我使用的帳號看得出是女生,如此反差,總會引來不認識的網友詢問,有些網友還被我約到遊行場合碰面。(現在,八卦版則是我幫台灣農村陣線以聳動標題、張貼公共議題的重要園地,從莫拉克風災招募志工、農地強制徵收,透過廣大鄉民傳送主流媒體不報的訊息)。 

在BBS上散兵游擊,到大二下學期開始有了變化,決定與賴和高中生台灣文學營的伙伴們在校內創辦台灣文學研究社,透過批踢踢台灣文化版號召同好,集結校內對台灣文學有興趣的同學,開立社版、營造一個基地、分享台灣文史訊息、個人心得,為了宣傳實體的社團活動,社友們也學習製作配色精美的BBS文宣,在跨版張貼文章的限制下,大家分配版面,進攻各系班版,試圖在台大建構豐富精彩的台灣文學形象,吸引同學親近。 

※「台灣主體建構」的網路書寫與串連

籌辦2001年賴和大專生台灣文學營時,我們社團透過各校的熱門BBS,連結邀請他校台灣文化相關社團共襄盛舉。那年,也是明日報停刊、個人新聞台長們發起串連搶救成功之後,高醫阿米巴詩社朋友們紛紛開起個人新聞台,我也被他們鼓吹、加入低技術門檻的新聞台。 

這是第一次,我在虛擬世界裡有專屬的個人基地,可以發表心情詩文、時事隨筆,起初讀者多是親友,後來也吸引不認識的讀者,留言新增的新鮮感,是刺激我寫下去的動力,若幾天沒發表新文章,會覺得對不起讀者,但也會開始思考,我的網路書寫意義是什麼?若只是書寫生活瑣碎,會不會太可惜? 

當時民進黨執政推動更多重視「台灣文化」的政策,獨派團體也於2002年發起「台灣正名運動」,「台灣」看似變成「顯學」,但我們在台文社的推展過程中,發現網路上仍缺乏台灣文化的資訊與文章,尤其政黨輪替後「台灣」不再是禁忌,主流媒體卻將「本土」塑造為是民進黨的政治手段,批評以「台灣之名」的各式政策、改革不過是政治附庸,反而推使民眾對「台灣」更為冷感,「台灣」依舊是邊緣的「險學」。 

有感於此,跟友社朋友們討論到在網路上可多以台灣文史為書寫主題,累積豐富的本土文化論述,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當時個人新聞台還沒有聯播功能,我們新設「乖小孩的翹課日記」新聞台,不時選編我們這群六年級後段班對台灣社會的文化觀察,後來關心「台灣正名運動」、組成「正名少年游擊」進行內爆反省,發起網路連署「請聯合國網站不要以『Taiwan province of China』稱呼我們」,也參與正名遊行發送快報,提醒台灣正名也要建構公義社會。我也與幾位朋友參與台灣正名運動聯盟,希望能跟資深幹部對話,協助將正名運動扣合人民生活、跟青年學生對話,雖然有些長輩能認同,但最後還是徒勞無功。 

正名運動熱烈時,正值2003年2月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台灣政府表態支持美國出兵,「正名少年游擊」朋友有一番討論,我們抗議中國長期以飛彈對準台灣的武力恫嚇,那也不該支持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我們參與反戰遊行,在個人新聞台響應在英國留學的康河鴨發起的「情人節反戰情書」串連書寫行動。2005年中國制訂「反國家分裂法」,我們也仿效這樣的形式,架設「和平家書」部落格、發起網路串寫,以人民心聲表達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 

從正名到反戰,我們時而被網友批評「挺綠」、時而又被貼上「左統」標籤,正因我們碰觸了台灣主體建構的核心問題「缺左的台灣意識」、「左等於統」,雖然也曾自我疑懼,但在辨明後仍堅定邁開步伐,2004年出版《焦土之春》、2005年製作《河》賴和文學音樂專輯、2007年成立《嗷》網路雜誌,都是我們回應歷史斷裂的台灣處於中國、日本、美國的帝國夾縫中,「台灣文化主體是什麼樣貌」的思索。 

特別是《嗷》網路雜誌,我們希望讓大眾認識台灣文化中草根、具生命力的思想內涵。考量平面雜誌出版一年動輒上百萬,我們以低成本的網路作為媒體發聲方式,將一年經費節約至二十萬元以下,以自由軟體架設網站,編輯們都是在繁重工作、研究所課業之餘義務寫稿、邀稿,集結新一代筆陣,以稿費鼓勵具歷史感、台灣精神的人事物報導、海外台灣留學生書寫異國文化經驗,以固定專欄、不定時專題,創作更多台灣人民的主體經驗敘事,同時,也跟其他本土文化刊物《新使者》交換刊載,擴大讀者群與內容的豐富性,將糾纏於過往歷史的各種壓迫,政治的、階級的、城鄉的,性別的,以及歷史文化的,透過溫柔而堅定的細膩訴說,在相互了解中,逐漸解放,邁開腳步,走向新的認同之路。期待能有更多人以小額捐款來響應這個台灣文化建構工程! 

※經營南方電子報、協助NGO架站

在朋友分享樂多部落格架站手冊後,2005年二二八我也決定從個人新聞台跳船到部落格,清楚界定自己的部落格在文化論述外,還要多寫些報導、協力NGO發聲,在繁忙研究所功課之餘,書寫文章推廣具社會意識的出版品;有些書寫則與我實際參與的NGO有關,如協助蔡瑞月舞蹈社重新開館活動前、書寫好幾篇蔡瑞月與舞蹈社的故事,增加「蔡瑞月」在網路世界的能見度;也幫沒有網站的文化界長輩,代為張貼他們的時事好文;我不太積極面對網友回應,停留在Web1.0的單向傳輸心態,看似雜食書寫,我的部落格仍側重台灣文史、草根運動,開始接到其他團體、雜誌副刊的專欄邀稿。 

於此同時,我也在2004年夏天因高醫阿米巴詩社吳易澄的引薦,肩負起有九年歷史的「南方電子報」執編工作。 

這階段,台灣社會處於因改革而紛擾不休的政黨輪替階段,台灣網路邁入Web2.0,網摘平台、部落格系統百家爭鳴,NGO紛紛以部落格架設網站,或藉由具廣大社群的網摘平台宣傳訊息,「每個人都能自己作媒體」的蓬勃現象,也影響向來稿源不虞匱乏的南方電子報逐漸乾枯,原先的南方編輯群也因個人生涯轉換、無法再協助稿源,漸漸演變為我在網路上尋找合適南方理念的文章,邀稿到南方發。這幾年,也面臨台灣政黨惡鬥、壁壘分明最為激烈的階段,網路討論品質低淪為「貼藍綠標籤」,有些作者用心書寫公共議題文章,卻遭到網友斷章取義的攻訐,網路上把公共議題複雜性談清楚的文章也逐漸減少,往往只剩立場表態。 

好幾次跟電子報創辦人陳豐偉討論「南方」的走向,「當大家都能成立部落格作媒體,南方是否還要繼續存在?」,表面上,部落格蔚為風潮,趨勢家大談Web2.0時代來臨,但實際上NGO財力、人力有限,難以有多餘人力學習架站、管理網站,從我在美濃工作的經驗,到這幾年陸續協助好幾個NGO架設部落格,都深刻體驗到,「網站」是被NGO排在行政事務之後的非必要考慮,但「網路」卻是一個省錢、有助於累積支持群眾的動員管道,「南方」累積了八萬多名讀者,能在這方面協助,繼續扮演NGO需要的獨立媒體。此外,我們也觀察到網路上大多充斥著評論,因此也界定南方刊登文章的方向應側重報導性、經驗性的公共議題內容。 

我們也試著了解,有多少讀者閱讀發出的電子報?除了上千的展信率外,好幾次

,接到NGO朋友的感謝,有些民眾是看到南方才參加他們的活動、響應募款;曾經有在德國的讀者來信,希望能幫忙推薦電子報上的九二一紀錄片到德國公共電視播放;今年初周婉窈教授在南方電子報發表關於98高中歷史課綱的文章,不僅上萬人點閱、轉寄,更影響主流媒體跟進報導,凸顯課綱編定的種種問題。在部落客論政、獨立網路媒

同作者相關文章:
覺醒,努力走出光明的路 (第 143 期)
網路獨立媒體游擊青春記 (第 121 期)
以期盼面對苦難的年代——記蔡瑞月的舞蹈與人生 (第 9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1 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22-2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1期  2010年  12月 公民記者力量大 121
本期主題:公民記者力量大
發行日期:2010/12/10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目錄s/
漫談新聞自由與自律
政媒聯手下的公共事務無能症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
公民記者力量大
網路獨立媒體游擊青春記
在曠野發聲──以基督教小眾媒體介入公民運動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風雨中的一顆星--阿瘦皮鞋羅水木的受洗之路
「黃金傳說」之沒有超市的一星期
希望的遊行——在該撒威旗下跟隨耶穌
遇見青少年──一群正在學習如何駕馭能量的新手
公民記者kap網路福音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2010TSCM營會感想
《新使者》二十年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