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主日早上,基督徒像羊群回廄一般,走向教堂。每個教堂都會飄出美妙的琴聲歌聲,講台上的牧師或熱切激情、或溫柔慈愛、或嚴厲疾詞,開釋聖經意義,帶領人們親近上帝,洗滌一個禮拜以來被塵世拖累的靈魂,讓信徒重新得力,奉差遣進入世界宣揚上帝。對基督徒而言,「禮拜」像呼吸一樣平常且不可缺,但也常常因為太習慣而失去感覺。這期我們的主題是再度思考禮拜的意義、並討論當今台灣社會脈絡中禮拜文化的變化與更新。
王崇堯牧師認為禮拜是神聖的,可說是反映人類生活尋求真善美終極理想的預演場所 。莊孝盛牧師則從自身的經歷和牧會的經驗出發,以豐富活潑的例子說明「在禮拜中與上帝相遇」,從長老教會的傳統、歐洲的靈修文化、注重儀式之美的天主教及東正教、韓國的敬拜讚美等等不同的禮拜文化中,都可體會到神聖上帝的臨在;在牧會的實務方面,他提出禮拜更新的三要素:1)強化敬拜讚美;2)重視神話語的宣揚;3)強調禮拜中禱告的服事,這是立基於改革宗以講台為中心的傳統的更新。王貞文牧師的文章則以感性的筆法,帶領讀者重新回顧長老教會在主日放下一切、恭守禮拜的傳統:「因為有這些不自由、不隨性的禮拜日,我們嘗到了真正的基督的自由之味,就是因為從小學會約束自己的感官與慾望,才能不受這個瘋狂的全球化市場體系的價值觀轄制,心靈保持自在清醒。」
敬虔的傳統應該持守,但是禮拜的方式,還是會隨著時代變遷、信徒的需求而有所修正。越來越多教會在禮拜中使用多媒體,例如投影片、動態視訊等等,如何善用此類工具,張懋禛牧師寫了很實用的建議。為了讓信徒能照顧生計,有些教會不得不調整主日禮拜時間,王博賢為我們訪問了日月潭教會,並從這類例子探討禮拜的意義。禮拜的方式只能是僵坐禮拜堂?禮拜能不能更貼近我們自己的文化?哈尤˙尤道牧師的「原汁原味的禮拜」,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文化與基督教信仰的結合,經歷「在自己的鄉土、自己的文化中與上帝相遇」的禮拜。
張德謙牧師的「詩篇23篇之美」,圖文皆美,足以滋潤心靈。洪山川主教、盧俊義牧師在廣播節目中談「基督宗教看死亡」,極有?發性,下期還有後續的內容。音樂達人林皙陽牧師自本期開始撰寫「古典聖樂欣賞」,以及其他多篇好文,不再一一介紹。
去年六月新使者118期刊載了蔡嘉陽的文章,呼籲守護白海豚、反對在彰化海岸攝石化廠,這一年來,反國光石化運動得到各方聲援,終於迫使政府政策轉彎。然而,石化工廠的問題並非只有國光設廠一事,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危害仍需要關注。今年的TSCM將前往大城溼地,陳澤胤、陳佩儀的兩篇文章,可供各長青團契作為基本閱讀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