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輯2012年新使者雜誌聖誕特刊時,礙於篇幅,被迫刪除一段我很喜歡的內文。就是〈漁村師生情〉一文受訪的戴溪圳老師對教育態度有以下嚴謹的看法,我摘錄如下:
「在教育裡頭,對學生的愛不能是一片玫瑰色、軟綿綿、無盡溫柔的那種,而是愛之深,責之切。在高唱自由民主、以孩子為中心、快樂學習的現代社會,戴老師仍不避嫌、不怕被當成落伍的強調:『快樂學習是空洞不明究理的口號!』,他再一次的強調,『學習的過程不一定快樂,學會才會快樂!』」
戴老師的一席話讓我省思在推新使者的過程中,與一些大專生的互動。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新使者》雜誌太深,能不能淺顯一點,比如像一些見證文、福音單張般的有故事性、易讀;甚至有人建議要仿效坊間的雜誌為例,活潑、生動、趣味性高來吸引人。
我贊成以設計來吸引人的眼光,在文字上可以更簡易些。但是傳達的信仰的深度,卻很難用簡易的方式來表達,用故事性、趣味化的方式是破題、破冰的一種引以注意力的起頭,無法成為推展正文的筆法,尤其是新使者的主題、議題是以神學、信仰的角度來關心台灣這塊土地,文字與論述會比較艱深,需要讀者沈靜下來,細細閱讀的領會。
如同戴老師說的,「學習的過程不一定快樂,學會才會快樂!」的學習過程,信仰的成長無法速成,內在的深化是必要的經歷,這不是輕鬆的過程,不可能簡化。願發行五十多年,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既定的訴求,但願這樣的堅持,可以維持一信仰傳承,保留文字才能展現的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