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9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有些鄉民勇敢地面對家族與鄰居的歧視,主動地踏入禮拜堂參加禮拜,他們說是來「捧場」、「來湊人數」。
關鍵字:
作者/周信榮 (曾為南投魚池教會傳道師)
一、在基督裡沒有絕望的權利
正值驪歌輕唱的季節,內心多少有些悸動。回想兩年前(1998),經過無數的掙扎與失眠後,最終選擇離開內人與筆者投入七年心血牧養的高雄手語教會,來面對未知的服事場所。兩個禮拜後,卻大惑不解為何是受派至已關閉七年之久的魚池教會。我們流淚想知道上帝的美意在哪裡?為何當放下三十多位聾人信徒而往零信徒、零慕道友的教會?八月上任,面對這教會的荒廢與無助,內心戰慄與焦慮無法形容。然而誠如吉姆.康威博士所說:「不是活在絕望中,就是接受上帝,沒有別的方法。」在禱告中內心即浮現一句話:「主若引導我們到這裡,祂必供給我們到有餘。」經過信仰反省與學習依靠後,便著手策畫近、中程的「社區宣教計畫」。

二、敦睦鄰里是被認同之要件
1998年9月6日,「社區宣教草案」在母會(埔里教會)長執會中提出。內容概要如下:
使命:營造教會社區化,讓社區居民認同教會存在之目的與意義,有助於福音落實於本地。
理念:營造社區,改革心靈。
擬定目標:
1.魚池社區人文地理之特色與社區資源資料之整理。
2.魚池社區之需要與共同議題的整合。
3.開放教會場所,促進教會與社區之關係。
4.成立「魚池社區成長學園」,開設「社區教室」。
5.策畫「觀光型的教會」,為眾教會提供服務。
除上述內容外,並規畫「行動策略」與「時間管理表」,來自我督促各項事工執行的情形與檢討。
原先中會與母會重新開拓魚池教會之目標,乃設定在「觀光型的教會」。但踏入魚池社區後,內心極其感動地反省教會實存的意義與目的?難道只是為服務眾教會而開設?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教會實存的意義乃建立在「關係」上,就是透過與「鄰舍」建立良好的關係(生活共同體),再引導他們重建與上帝正常的關係(信仰共同體)。如此的認知影響了上述草案的優先執行順序。因此,促進教會與社區的關係、成立「社區成長學園」成為我們開拓事工的第一步。所以無論是買菜、吃麵、購物……,都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契機;從自我介紹到強烈地要瞭解魚池人文、地理、特產等,都是極佳的話題。魚池人對這對外地來的「牧師」,當然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公部門的拜訪中,我們也毛遂自薦並放膽地傳遞教會將成立「魚池社區成長學園」,傳遞社區營造之理念,並奠立了往後舉辦社區活動的基石。

三、提供學習機會由點拓成面
同年11月6日,舉家搬入整修完畢的教會宿舍;11月22日,舉行整建感恩禮拜暨「魚池社區成長學園」(後來成為震災後「家支中心」的前身)成立大會。縣府社會科長、鄉民政課長與鄰里長都熱情地參會,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與願景。大會成立後,隨即展開「社區教室」的事工,分別開辦「社區兒童合唱團」及「社區手語班」,第一期的招生雖使勁全力的廣告、宣傳,但報名效果不彰,分別為三名與八名學員。筆者與內人雖深受打擊,卻依然憑信心放膽地開辦。因我們深信若退縮,往後就更難跨出福音行動的第一步。感謝上帝,雖然上帝給予極少的學員,卻成為往後教會事工的活廣告與義工。一年下來,學員約有一百五十人次。沒有八人,就沒有一百五十人次,這就是聖靈的能力與信心的果實。也因有第一步的穩健,「魚池教會」成為社區活動的招牌。鄉公所與圖書館主動的邀約合辦社區活動;三所國小校長透過行政體系代發傳單;營會場場爆滿就是最好的見證。真讓我們嚐盡主恩的甜美。

四、關懷弱勢,展現基督的真愛
因著過去服事的專長,讓我們特別關懷鄉內的聾人。記得第二次拜訪鄉長,盼從民政課得到鄉內聾人之名單,以便逐一地關懷。鄉長卻回應說:「鄉內沒有聾啞人士。」但調查結果鄉內卻有近一百四十名聾朋友。可見,弱勢團體常是被遺忘的人群。當我們在街上遇見聾人鄉民時,經由手語的溝通,使他們迅速能感受到被關懷與認同。但最大的收穫卻是鄉民對我們的好奇與尊重,因這些聾人在常人眼中是被歧視的族群,藉著基督的愛,讓我們成為聾人的朋友,這是讓人不可思議的事實。這種愛的行動,不必口沫橫飛,就能讓人經驗基督真實的愛。因我們願意盡力學習耶穌憐憫的心:「當他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馬太福音九:36)

五、921賑災凸顯無私的愛
眼見十個月殷勤地耕耘,各類的活動與聚會已得鄉民的認同與參與,福音事工漸入佳境。卻在這場世紀末的921集集大地震中,震亂了推展宣教的步驟,也震跨了鄉民平順、享樂的生活。隔天,禮拜堂雖震裂了主牆,依然騰出空間,存放各地教會與民間運來的賑災品,由教會與台南神學院組成的救援隊,全力投入賑災行列。半日來,發現有許多鄉民趁火打劫、四處搜刮賑災品的事。我們便毅然改變發放方式,除了由可信任的各村鄉民負責調查各村之發放情況及需求外,並要求各地運將下貨後,重新上貨,將賑災品適量地分送到各村落最需要的鄉民手中。這樣的務實行動有別於公部門體系,立即得到鄉民熱烈地回應,各地的救援車隊也以能深入第一線災區為榮,親手將物品送達需求者手中。教會果決的救援行動,與不分宗教的救助行為,又為教會寫下了光榮的一頁。魚池教會「無私的愛」成為魚池家喻戶曉的佳言。

六、與受苦百姓建立鄰舍愛網
筆者與內人因連日不眠不休地賑災工作與餘震的積壓,幾乎熬出病來。故震災後的第二星期,在鄉民與同工的督促下,我們全家暫放救災工作,回高雄的家休息。當車子緩緩駛出大門時,附近的鄉民熱淚奪眶而出,頻頻道出:「你們回高雄,就暫時不要再來了,你們沒理由再來這裡受苦!」我與內人緊抱著他們說:「過兩天,精神恢復些,我們必回來繼續救災工作!」這一幕深刻我心。雖然,駛出竹山後,如逃離死地幽谷,回到高雄見親人如劫後餘生的淚流滿面。兩天後,我們毅然如約回到受苦百姓中間。我們萬沒想到「與受苦的百姓同受苦」的經歷,能成為建立鄰舍愛網的力量。從此,鄉民百分之百地認同我們是「魚池人」,透過感恩節教會所舉辦的「吃火雞肉,談感恩事」——魚池社區好厝邊聯誼活動系列1,讓我們肯定了這一點。而往後的系列活動,鄉民皆能主動、積極地參與,並以參加義工行列為榮。

七、教會成為弱勢者求援窗口
「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禮拜堂因大地震傾倒拆除,但眼見鄉民重建的迫切性,教會以最快速度爬起來,重建一處能持續服務、關懷鄉民的空間——組合屋臨時禮拜堂兼社區辦公室。承蒙南投縣政府的信賴與肯定,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本教會接辦「魚池鄉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簡稱:家支中心)來延續服務鄉民、營造社區的精神。並在總會支持下,成立「魚池社區重建關懷站」,盼藉此窗口與鄉民攜手邁向重建之路,建立鄉民社會福利網,關懷弱勢族群、提升心靈品質,將福音種籽撒遍魚池鄉。鄉民因著過去二年對教會的好感與信心,極樂見教會能接手家支中心,故教會能深入鄉間體會鄉情,不但將社會資源流入有需求的鄉民,同時將基督的愛與溫暖注入他們心田。今年的母親節,本教會(家支中心)所推薦的愛心媽媽劉碧孌女士,榮獲全國十大愛心媽媽——慈暉獎殊榮。這家庭是我們二年前到魚池第一個關懷的弱勢家庭;1999年於全鄉各界慶祝母親節晚會,教會負責晚會節目中,即特頒阿孌姐為「毅力母親」獎,這獎項有別於鄉公所推薦的各村模範母親,帶給與會近千人鄉民的讚佩。如今,教會成為鄉民求援、救助的窗口,透過家支中心來結合各民間團體與縣府資源,實際解決困苦流離者的基本需求。感謝上帝,因祂特別恩待魚池教會,在震災中絕處逢生,不僅教會成為基督愛的出口,也成為鄉民茶餘飯後談話的內容。

八、教會社區化,社區福音化
二年前,魚池教會從「零」開始,蒙上帝的恩典,我們努力扮演「好鄰舍」的角色,如今主日禮拜平均約二十名;社區主日學約三十三名;教會的經濟也得著眾教會信徒的幫助。更感動的是,有些鄉民勇敢地面對家族與鄰居的歧視,主動地踏入禮拜堂參加禮拜,他們說是來「捧場」、「來湊人數」。雖然他們目前不是「固定的人數」,我們確信福音的種籽必有萌芽的一天。記得1998年11月22日「魚池社區成長學園」成立大會中,筆者傳遞其經營理念時,誠懇地談到:社區成長學園的經營理念是根據聖經的教導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來相互結合。「耶穌說:『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一樣重要:『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馬太福音二十二:37-39)一個人若敬畏上帝、愛上帝,他對生命與環境必常存感恩的心。人若有感恩的心與愛心,必會分享給周遭的人們。所以愛上帝與愛鄰人是不可分離的關係。魚池教會願意努力成為我們魚池鄉民的好鄰舍,與我們的社區結合,為社區的願景來打拼。而教會實存於社區中,是我們社區的一份子,是社區的教會。盼望我們認同她的存在,互相來「關懷厝邊,營造社區」,使我們的子弟在盼望與學習中成長,營造出一個有活力、有創意、又進步的新家園。
「教會社區化,社區福音化」是我們在魚池努力的目標。請為我們的服事代禱,也願本文的分享讓讀者有些許的獲益。願一切榮耀歸於上帝,願上主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阿們。
同作者相關文章: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第 5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9 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47-5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9期  2000年  8月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59
本期主題: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發行日期:2000/8/10
目錄s/
上帝存不存在?
編者的話
追逐真我或失去真我的世代——流行文化之社會意義探討
哈X瘋!?!
我是日劇迷
你是哈日追星族嗎?
我的哈「日本綜藝節目」經驗
哈日風之電玩
日本卡通及玩偶飾品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面對在美、日文化邊界擺盪的新族群
懷念伊天賜牧師
喝咖啡——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人文,連鎖店?
教會刺繡
哥哥在哭泣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智慧的語言
當男人離家出走時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絕處逢生
實習手記
打造樸實的婚禮
建立愛的教會——不只是青年,更是全面性的關懷
重建這一代青年失落的心靈
基督教改革宗藝術的「象徵」意義與方法論性格
我的大學教會團契生活
生命中的改變
神研班心得
她是我媽媽,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