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2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
|
|
編者的話 |
編者的話 |
|
|
關鍵字: |
作者/沈紡緞
()
|
|
|
|
近幾年來,生物科技由只知道幾個人類基因的位置,到現在可以估算出身體各主要器官的基因數,DNA定序的工作速度快得驚人。也許不出數年,將可解開人類基因組裡的十萬個基因密碼,繪出個人的「基因輿圖」。屆時,遺傳性的疾病和絕症將得到控制和醫治,甚至可找出老化基因,延長人類的壽命。當然,「複製人」的發展也將成為可能。 學界更預測,二十一世紀是量子革命、電腦革命與分子生物革命三大領域相互交流、彼此得益的增效時期,將帶領人類進入另一前所未有的嶄新世界。這也是本刊在新世紀首期以「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要帶給讀者,如何以基督徒的信仰觀點來迎接新世紀的生物科技,特別是「複製」所帶來人類的切身問題及倫理省思。相信讀者若認真去讀,即使是生物科技的門外漢,也能得到許多信仰上的反省與幫助。 本期首篇,由苑舉正教授以「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為題,指出人類因無法順應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焦慮,因此對於不可知未來的問題,有所謂「科技樂觀派」與「科技悲觀派」的情結糾纏。第二篇請張南驥教授寫「基因工程與複製科技」,強調複製技術的目的若是「助人」及「利他」的,將與耶穌捨命的精神相仿,而且上帝創造DNA時,豈不也賦予它主動「重組」和「改變」的能力,他的作為永遠令人驚奇。 第三篇戴正德教授以「從醫學倫理看複製人」,要我們反思,當生命複製成功以後,人的價值何在?我們是否可以拷貝、複製一個全然的「自己」來應付自己的需要?人類的尊嚴是否將因此受損?第四篇陳冠宇醫師以「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他強調「人不只是基因的產物」,所以「要複製一個在生物、心理、社會、靈性各方面完全相同的個體,是絕無可能的。」文中並反覆討論人的自由與責任的問題,請讀者詳閱與細思。 主題文稿的最後一篇是陳南州牧師寫的「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陳牧師是農學碩士與神學博士,對於生物學、基督教倫理與神學都有精闢獨到的見解,本期《新使者》的編務即請他做專業上的指導。他在文中用較大篇幅探討「生命是什麼?」指出基督教信仰肯定生物性生命的重要性及意義,但它不是絕對的價值;整體的生命是要向上帝負責的。複製人應該也不是只有生物性的生命。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本期介紹蘇天明牧師,由蘇牧師的公子蘇希三長老寫「憶先父蘇天明牧師」,以及長期與蘇牧師做事工配合的信徒郭源成長老寫的「蘇天明牧師牧會軼事」。當中有蘇天明牧師的家居生活,與兒女互動的情形,還有蘇牧師對事工的執著、教會增長的種種宣教異象與實踐,是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的典範。「潮流.脈動」也有兩篇,一是小梅子寫的「掌中資訊乾坤——PDA」,詳細介紹PDA的多項功能,甚至可以用來作為每日靈修。閱聞姐則以「PDA——只是『方便』而已嗎?」,論述PDA 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象徵意義,並以信仰來作深一層的反省。 「漫畫」由張純菁執事執筆,針對「複製人」創作,讀來令人會心一笑。「文化.藝術」由郭乃惇教授獨挑大樑,寫「馬偕與聖樂」,引經據典地呈現馬偕如何以聖樂影響人心,對台灣音樂的貢獻,並達到宣教的效果。「厝邊頭尾」有兩篇,一是吳文雄牧師的「長老教會第一間攀岩教會——關渡教會」,另一是黃天人牧師的「信心與勇氣相隨的宣教——新竹湖口浸信會社區事工」。兩間教會都針對地方上的需要,從事攀岩及生態環保事工,值得其他教會參考。 「神學淺說」由莊嘉慶牧師論述「宗教歌舞與新興宗教運動」,指出當今社會流行的法輪功、元極舞等養生運動,背後都具有其宗教精神與意涵,不適於基督徒的參與。「感情.婚姻」由劉立薰老師開出「理想條件的清單」,但又認為「反求自己會更好」;愛應以順從上帝的旨意為出發點。林世芬姐則鼓勵適婚的青年「愛就是要勇敢一點」,勇敢的告訴對方,勇敢的坦露自己,也勇敢的接受挫折。 「解惑之窗」請仍在德國進修神學的王貞文姐寫「把聖經當小說讀?」,她博學多聞,文中介紹了不少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小說,值得與大家一起分享。「信仰.生活」有兩篇,首篇「費姨」是一感人的信仰生活見證,由江州兄特地從中國寫來,謝謝他。第二篇是由許久未在本刊出現的薛伯讚牧師寫「讓我們隨聖靈而行吧!」,提醒我們真正認識聖經、不隨己意曲解聖經的人,才能隨聖靈而行、被聖靈充滿。「交流站」有馬振基教授的「因信,有愛,盼未來——『台灣聯合神學院』的迴響」,以及謝懷安牧師的「聯合神學院——聊聊說說罷了?」,都是對我們神學院未來發展的急切關心,也盼望此專欄能引起更多讀者對不同議題的關注及迴響。 「老師開講」本期由盧天鴻教授寫「e世代的人啊!你在哪裡?」,提醒當今忙碌的大專生「不要忙過頭,不要忙到什麼都茫然,也不要忙到盲的地步。」「大專世界」有蘇良慶兄的「小弟的成長」、藍天中的飛魚的「要愛你的仇人」及陳莉萍姐的「一個人不孤單」,有個人成長的痕跡、信仰生活的反省、對愛情的歷練,都值得與大家分享,也歡迎更多的大專生來稿。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我所認識的張哥 (第 161 期)
|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第 156 期)
|
.聖神佇咱中間 (第 113 期)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第 101 期)
|
.葉水樹女士(郭馬西牧師娘)——一位在患亂中堅持信仰的女性 (第 88 期)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第 85 期)
|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第 83 期)
|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第 81 期)
|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第 80 期)
|
.編者的話 (第 64 期)
|
.編者的話 (第 62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奉獻於東海大學的任賜瑞牧師——訪劉益充主任 (第 46 期)
|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第 44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第 39 期)
|
.靈異怪談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35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