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3期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
|
|
本期主題 |
三段式禮拜儀式之再思 |
|
|
關鍵字: |
作者/駱維道
(現為台南神學院院長)
|
|
|
|
禮拜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名詞與動詞,大部分的基督徒從小或從慕道的過程中,每週至少有一次以上參加教會的禮拜。由於每個教會的禮拜儀式都有其傳統,使人產生錯覺:禮拜就是如此,不能更改。這種堅定信念的表達是對傳統精神的肯定與尊重,值得嘉許,但過份地堅持,便會流於形式,不明其意義而導致禮拜的僵化,難以達到靈命更新的境界。故宜重新探討禮拜的意義。 教會史上對禮拜所下的定義極其繁多,不勝枚舉。筆者僅依個人的經驗與心得,試下一個禮拜的定義與讀者分享: 公同禮拜是信仰的團契,因為上帝的愛與救贖,在聖靈的引導下,以話語、藝術、音樂與象徵行為,藉著耶穌基督對上帝敬拜、感恩、讚美、認罪、懇求,並對所宣揚上帝道的信息與公義的挑戰,立志以具體的行動回應。 依此定義可作我教會三段式禮儀的詮釋:
一、信仰團契的聚集 在此所稱之禮拜是指公同禮拜(public/corporate worship),乃「二、三人」以上所形成的團契的聚集(馬太福音十八章20節),亦即對上帝有所認識或信仰的人才會有集體敬拜的意欲。此聚集之背後有兩個因素:
1.上帝主動的啟示 舊約時代以色列民在歷史事件中,經由信仰之祖亞伯拉罕等及諸先知、祭司們所傳達上帝的信息,體驗、曉悟上主對他們的愛、旨意與期待,因而有聚集感恩、獻祭、讚美、認罪、祈求等之敬拜行為。在新約時代則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在人間,使人因他而認識上主,並接受他的救恩而與上帝復和。兩千年來,上主的啟示也藉著歷代各國各族的信仰偉人、歷史事件及數不盡的神學、文學、藝術、音樂作品,繼續對不同的世代與處境彰顯上主的大能與旨意,使信徒仍能如古代猶太民族一樣,敬拜、尊崇這位永生的真神。
2.會眾敬拜的行為 信徒為記念上帝過去與現在的作為、恩典與將來的應許,而以適當的方式向上主俯拜、感恩、讚美、認罪。這些敬拜的儀式行為並非某時代某人一時的創意而成,乃是先有聖經的根據,由舊約會幕、聖殿、祭司與百姓敬拜的方式,加上新約會堂中耶穌(馬太福音四章2節,二十六章19-30節,路加福音四章16-21節)與使徒(使徒行傳二章46-47節)的家庭聚會,再經過教會兩千年來歷代的基督徒、牧者、神父、神學家、禮儀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等發揮上帝給他們的恩賜,慢慢地由簡而繁、由短而長,也由嚴謹的高深禮儀(high liturgy)到自由簡單的方式(free forms),而形成今日各教派領人與上帝面遇的禮拜儀式:包含以話(文學),以藝術(含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及象徵行為表達會眾內心深處對上主崇敬感恩之情。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禮儀都是依各教派所強調教義的詮釋法,在聖靈的感動之下,是依斯時、斯地、斯民及當代文化的不同之處境,設計具有特色的敬拜儀式,沒有任何一個儀式是完全的,更無絕對的。這是我們今日在作或設計禮拜時必須體認的。
二、上帝真道的宣揚 對上帝的崇敬不是停留在瞻仰上帝的榮耀(以賽亞書六章2-3節),沉浸於屬靈的滿足,乃須領悟這永生之道對今日每個信徒的信息、挑戰與期待。此聖道至少有三種表達法: 1.上帝的道是在描述、詮釋上帝拯救世人的計畫,藉著禮拜中的宣揚,使會眾回憶耶穌基督的生涯、教訓及其救贖的歷史事件,使信仰得以長進、成熟。
2.上帝的道是對人的審判(約翰福音十二章47-48節,希伯來書四章12節),勸人悔罪方得赦免(以賽亞書六章5-7節),並應許遵守的人蒙福(申命記十一章13-21節),也向信徒提出永無止境的挑戰——當完全如天父的完全(馬太福音五章48節)。參與禮拜的會眾須對這些聖道的教訓及挑戰有所回應,才算是遇到了上帝,對他有誠服的表現。 3.上帝「道成肉身」的具體表現,在會眾參與聖餐「桌」中表達無遺,即在分享「餅」與「杯」中,重演耶穌基督的受難、受死與復活,更期待他的再臨。因此聖餐有不同的名稱:「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記念基督的死與救贖大業),「聖餐」(Holy Communion,強調領受「餅與杯」而與基督合一,以及信徒間在基督裡的合一——天主教以「共融」表示此語之意義)及「感恩祭」(Eucharist,強調感謝上主救恩的宴席)。
在主流教會中,「道」(The Word)與桌(The Table)是所有禮拜中不可分也不可缺的要素。「桌」是禮儀中預備禮、聖道禮、聖餐禮與差遣禮中的第三段最主要的儀禮,可惜我們長老教會僅強調「道」,不注重「桌」,與加爾文的改革理想有些距離。
三、會眾具體的回應 以賽亞聽到上帝呼召後立即回答:「我去!請差遣我!」(以賽亞書六章8節),這是敬拜上帝具體行為之一,是將上帝的信息與挑戰內在化。靈命更新後,將敬拜付諸實際行動,如今日禮拜中以「信仰告白」、「奉獻」、「代禱」與「差遣」等,將聖殿內的禮拜繼續帶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禮拜化,活出基督的香味的具體表現。(哥林多後書二章14-15節) 以上所詮釋敬拜之意義,內容及過程與我長老教會的「典禮」中所安排的三段式禮拜程序「恭候上帝的話」、「恭受上帝的話」與「回應上帝的話」有異曲同工之處。故理論上,我長老教會的禮拜程序(除了聖餐以外)近於主流禮拜的神學架構,然因近半世紀以來,都使用此一成不變的程序,使禮拜儀式僵化,此三段式的程序也常無法詮釋特殊節期及經文主題的信息,信徒、長執只知傳統唯一儀式之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各段中之小項目也未為凸顯主題的脈絡,而作適當的調整與變化,只依固定的程序道出「動作」(如來「唱詩」,請「交讀啟應文第幾」),而未說明這些動作的「意義」(如「以聖詩第幾首作咱的祈禱」或「以啟應文第幾來作認罪的祈禱」等)。我們也常過份重視冗長的「講」道,未能運用其他的媒介,如音樂、藝術、戲劇、象徵行為等不同的方法,以期更有效地傳達信息,以及直接感動人,致使一些年輕人另外尋求在「敬拜讚美」1興奮忘我的狀態中獲得滿足。我們非常擔心禮拜儀式及內容若不更新,可能會流失更多的信徒。 簡言之,禮拜時會眾為回應上帝的啟示與挑戰,須經由聖靈的感動,藉著耶穌基督的聖名,向上主表達尊崇與順服,故有上帝的形象(Imago Dei)的人必須發揮聖靈的恩賜,經巧思細膩的設計,安排活潑的禮儀,廣泛地運用西洋、本土及普世教會多樣性的音樂、藝術與象徵行為,使會眾在不同的禮儀中,體驗驚惶、敬畏、奧祕、真實的意境,嚐到蒙赦免、感恩、喜樂之情,獲得挑戰、安慰、更新與盼望2,以期達到耶穌所說:「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約翰福音四章24節)的境界。 |
|
|
註1和註2因篇幅所限,無法詳述,請參閱拙文〈從音樂立場看敬拜讚美〉(《神學與教會》vol. 23, no.1, pp 1-14, 1997)及〈音樂、禮拜與靈命更新〉(《神學與教會》vol. 24, no. 1, pp 83-103, 1998)。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第 102 期)
|
.三段式禮拜儀式之再思 (第 63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