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3期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一切為彰顯神的榮耀——布魯克納的音樂人生
關鍵字:
作者/孫樹文 (現為輔仁大學音樂系所副教授)
※ 創作生涯〝愈顯主榮〞
  有人說布魯克納是唯一能與貝多芬相比的作曲家,是布拉姆斯的繼承者;1也有人認為他自命不凡,他的音樂誇大冗長又枯燥乏味。布魯克納的創作天才受到同期音樂家李斯特、華格納、馬勒等人所賞識,然而幾乎他的每一首交響曲都曾被當時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拒於門外,原因是第一號交響曲〝粗野又大膽〞,第二號交響曲〝毫無內容、行不通〞,第三號是〝根本無法被演奏〞等等。據說布魯克納的身材短小,穿著土氣,態度謙和又害羞,既神經質又缺乏安全感,誰能料到這樣一個與當時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相矛盾的人,他的音樂在身後的半個世紀裡仍是爭論的焦點。2

  從第一到第三號交響曲,甚至延續至最後的創作生涯裡,布魯克納一直遇到的另一個困擾居然是來自朋友、同事及學生的好意:為了討好樂團、指揮及聽眾,大家都勸布魯克納寫得簡單一點,並且依照指揮及團員的意思修改作品,有的甚至主動幫他改變配器及刪減內容,易於自我懷疑的布魯克納往往是默默地接受他人的關心,卻也在痛苦地承受失敗的演出或惡毒的評論之餘,繼續埋頭創作,而一首又一首的大型作品就這樣誕生了。作曲家的這股潛在力量是相當令人折服,也是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布魯克納在1864年所作的D小調彌撒首頁寫下〝O.A.M.D.G.〞(Omnia ad majorem Dei gloriam,即〝愈顯主榮〞之意),若用這簡單一句來解釋他不屈不撓的創作力量來源,以及他對生命、對音樂所懷抱的根本態度,應是最恰當的答案了。

※ 自小與宗教結緣
  布魯克納出生在一個樸素寧靜的奧地利城市,家園旁的石階小境直通後方的教堂大門,幼年的歲月就是圍繞著教堂成長。他的父親是小學校長兼教堂管風琴手,母親是唱詩班的團員,他們帶領著身為長子的布魯克納進入音樂的殿堂。除了與父親學習小提琴及管風琴外,十一歲開始拜師學習理論方面的課程,那時的布魯克納已聆賞了莫札特的彌撒和海頓的神劇。父親逝世後,母親為了讓十三歲的長子繼續受教育,自己帶著四個較小的孩子搬到便宜的住屋,而將布魯克納送進聖弗羅侖(St. Florian)修道院作唱詩童,自此布魯克納與聖弗羅侖修道院結下了深厚的緣份。他在遷至維也納一展音樂才華之前,曾於修道院任教十年,最後於七十二歲辭世時,被葬於修道院管風琴下的冢墓。

  對布魯克納而言,祈禱是一段靜坐冥想的過程,並且可以增加他的創造力,因此他在管風琴前坐下譜曲時,一定先禱告。可見得他的人與音樂所散發出的某種理想化、目標單一的精神力量,實是離不開宗教的因素。布魯克納常常同時創作交響曲和彌撒曲,又常在交響曲中引用彌撒曲,在兩種音樂形態的轉換間,顯示出布魯克納的思想也並未拘禁於宗教的密室中,他的交響曲甚至被視為解決障礙的一種「清除」技巧。3 從作曲家的現實處境來看,外界的中傷與誤解,加上內在的自我懷疑與不安,作曲家經由音樂創作的過程找到秩序,在通往理想道路的「清理」上獲得滿足。

※ 數度進出療養院
  布魯克納的祖先來自較為低下階層的歐洲社會,數百年皆是居住在上奧地利的鄉下地區,他們親於土,信於主,不是務農,就是執教。純樸的背景是作曲家謙遜保守性格的根源,他不斷地想求取各種文憑與證書來保障生活,直到三十一歲才拿出勇氣來作個完全的音樂人。布魯克納對數目字的狂熱到達斤斤計較的地步,什麼都要數,牆垣的磚頭、籬笆的木條、甚至禱告的次數、作品中每一樂段的小節數等等,他都要數到滿意並記錄詳實為止,也難怪他數度進入療養院接受治療。

  他一直希望找個適合的妻子,可是不擅言詞的他總在第一次見面就直截了當的把人嚇跑了,更妙的是,他總是看上與他年齡差距甚多的青春少女,因此,即使布魯克納記錄了所有認識的女子的名字與年齡,卻仍是與婚姻無緣。此外,熱衷於觀看屍體是布魯克納另一項不可思議的癖好,大火燒焦的、被暗殺的、撿骨重埋的場面,他都積極地去湊熱鬧。他似乎天生的感受到死神無處不在、與生者共存的氣氛。也不知是受了宗教教義的影響,或是個人對於身後的不安感,他在遺囑裡要求為自己的遺體塗上香料防腐。

※ 晚年享受甜蜜果實
  不論布魯克納有些多麼怪異的興趣,這都不曾影響過他內在的某種自信。從他給友人的信中和話語裡得知:他瞭解自己是個天生的作曲家,認為音樂創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深知天上的神不會批評他的作品太長或太難,相信只有自己的風格才能顯示真正的他,預言後世的人會更加理解他的音樂。布魯克納的晚年的確享受了些甜蜜的果實,他獲得不少贊助與榮譽,七十歲的慶生活動還是件國際間的大事。

  但是作曲家始終很清楚一件事:只要他的作品交到別人手上,就會變了樣。因此他在遺囑裡將打包好的手稿贈予維也納宮廷圖書館,也讓現在的我們有機會去了解布魯克納之所以為布魯克納。除了受到朋友、學生的好心建議外,作曲家在本身追求完美的驅策心下,頻頻修訂自己的作品,致使一半的交響曲擁有數種演奏版本。所以大家在聆聽某一首曲子時,不妨注意一下指揮在版本上的選擇。4另外,上述的D小調彌撒與四年後寫的F小調彌撒同具交響式的結構,大量的合唱效果,以及作曲家走向成熟風格的和聲與轉調手法,皆是十九世紀中的傑作,也向大家推薦。

1.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是出生於奧地利安斯費爾登(Ansfelden)的浪漫樂派作曲家,作品包括十一首交響曲、彌撒、讚美詩、安魂曲等十八部大型宗教音樂,以及近四十首小型聖樂作品等等。三十歲才決心放棄教書,前往維也納專攻音樂。他極為擅長管風琴演奏與即興。除了追隨名師研習傳統音樂理論與作曲法,布魯克納亦為當時自由而富創意的作曲風格所吸引,他的交響曲多是龐大而艱難,在當時飽受批評,但自二十世紀以來逐漸受到音樂學者與指揮家的青睞和肯定。

  華格納曾說:「我認為只有一個人堪與貝多芬相比,他就是布魯克納。」布魯克納在1863年左右聽了華格納的音樂後,對音樂的觀念大幅改變,採用了更自由而富野心的形式來創作,並將自己的第三號交響曲獻給華格納。

2.布魯克納交響曲演奏版本的選擇是一問題;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一味看成是華格納式的說法是另一問題;此外,作曲家「上帝的音樂家」形象造成聽眾群的縮水,這也是一項現代樂評家有意探討的地方。

3.如Robert Simpson,The Essence of Bruckner(London:1967)。Mr. Simpson認為布魯克納的技巧是一種「韌性」的表現,也就是一種逐漸「平定」的過程,最終成為一團「寧靜之火」。參考Philip Barford, Bruckner Symphonies, BBC Music Guides, 1978。蒲實譯,《布魯克納交響曲》,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年。

4.Philip Barford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分作三期:早期包括〝零〞號(1863-64)及第一號(1865-66);中期(1871-74)包括第二至第四號;晚期(1875-94)包括第五至第九號(未完成)。其中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演奏版本的是第一、二、三、四、八號交響曲。
同作者相關文章:
美濃教會社區活動 (第 63 期)
一切為彰顯神的榮耀——布魯克納的音樂人生 (第 63 期)
浪漫中的宗教情懷——音樂家李斯特的故事 (第 54 期)
梅湘的鳥語琴韻--鋼琴作品鳥圖誌 (第 46 期)
信仰、音樂,大自然~~法國作曲大師梅湘 (第 4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3 期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35-3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3期  2001年  4月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63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發行日期:2001/4/10
目錄s/
「相信」是信仰的根基
編者的話
為什麼要有華語禮拜?
三段式禮拜儀式之再思
改革宗的信仰與傳統的禮拜
新敬拜‧新思維
中崙教會華語禮拜
雙連教會華語禮拜
公館教會華語禮拜
和平教會華語禮拜
忠孝路教會華語禮拜
在上帝的話語中敬拜
我甚為懷念的長老——溫吉安
台灣的盜拷文化——都是燒錄機惹的禍?
一切為彰顯神的榮耀——布魯克納的音樂人生
美濃教會社區活動
社區/聚落重建的人道思考
淺論「信徒皆祭司」
愛情路上
分手情懷
耶穌基督——人類唯一的救主?
吾弟賢俊
伴我成長
「四合一」神學院
學院合一與進入教育體制
寧願相信
心情寫真
火熱的心
甦醒s/
參與神人羅曼史
下次再見!
回首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