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3期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
|
|
本期主題 |
為什麼要有華語禮拜? |
|
|
關鍵字: |
作者/徐信得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幹事)
|
|
|
|
※ 從信仰告白反省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主張「認同住民,釘根本土」,所以一直努力於將宣教的內涵本土化,也就是要關心所有居住在台灣的人民,包括福佬人、客家人、新住民(外省人)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人。而目前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已有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等族群所成立的教會、區會和中會,但論及新住民的教會,碩果僅有的是「淡水國語禮拜堂」。華語,即所謂的「國語」,是其使用的語言,但目前該教會是各族群的結合體,而非只有新住民。為了落實信仰告白的精神,我們需要對新住民宣教再次關注及投入。
※ 從語言的現實面談起 自從國民黨統治台灣,強行推動「國語」1政策以來,幾乎摧毀了其他族群的語言。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特別是居住在都市的人,或者是少數族群,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乃至電視、媒體的影響下,已逐漸喪失母語的溝通能力,反倒熟悉華語。雖然教會近年來一直努力推動母語,但成效有限,所以,為了顧及現實的需要,教會亦需設立華語禮拜來關心這些人的需要,避免將來教會產生斷層。
※ 話說從前 1972年以前,長老教會北部地區至少有十間的「華語禮拜堂」,包括西松(1993年)、信友堂(1972年)、永和(1972年)、安坑(1972年)、淡水、樹林(1982年)、廣明路(1972年)、龜山(1972年)、大崎腳(1975年)、芝山巖(1982年)2。但因1971年12月29日,長老教會總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一文,向國際聲明:人權既是上帝所賜予,台灣人民自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向國內建議:政府與人民應把握機會,伸張正義與自由,並徹底革新內政,以維護我國在國際間的聲譽與地位。同時要求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以革新政體。因為發表這項聲明,引來國民黨政府的逼迫,並挑起族群的緊張,同時也引發信仰要不要關心政治、社會實況及教會是否干涉政治之議論。當時華語禮拜堂對政治及意識的認同,傾向於統治者的「外省族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很快就脫離長老教會,而有的以較緩和不參與的方式,逐漸與長老教會疏離,到最後也離開了。截至目前碩果僅存的只有淡水國語禮拜堂了。
※ 區隔性的宣教 因著對台灣的關心,長老教會於1975年11月18日發表「我們的呼籲」及1977年8月16日發表「人權宣言」,在專制、獨裁、戒嚴統治下,當然引發政府運用各種方式的圍剿,並且更形激發族群的對立,特別是與外省族群,甚至對長老教會貼以「台獨」的標籤,令人不敢接近,免遭牽連。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族群間有太多的自我防衛及不信任,除非將宣教只限於個人心靈的層面,以及社會服務、做善事的層面,否則很難跨越這個族群意識的鴻溝。這種情形一直到1987年宣佈解嚴以後,台灣的政治朝向民主化發展,人民逐漸瞭解歷史真相後,才漸漸有所改善。
※ 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族群的總統 在過去專制獨裁及蔣家時代(外省族群),對不少基督徒和教會而言,教會與政治是分開的,信仰也不應去觸及這些統治階層的(但實際情形,有時卻是附和的)。但當台灣人的李登輝先生成為總統以後,我們卻看見不少外省族群的教會和基督徒在態度上隨即做了絕對的改變,不只關心,更是投入,讓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我們目前還可看到經常在電視等媒體露臉的幾位外省族群基督徒,在蔣家專制時代是溫馴且信仰是不能批判統治者的,但到了李登輝總統時代,對李總統的批判卻是尖酸刻薄的,似乎缺乏理智的。這至少讓具有反省能力的基督徒認清一件事實,就是:要不是這些人的神學信仰反省能力深化了?要不就是省籍情結在作怪。其實,基督教的神學和信仰是可以(要)關心政治、批判政治的,它不能成為政客的工具。 從台灣民主化的發展,總統的換人做(不同族群),開展了教會的神學與信仰反省,而整個社會的發展,事實證明已與多年前長老教會所發表的聲明內容有所吻合,漸漸地,長老教會與其他教會的交集也就越來越多了。外在政治環境的鬆綁及內在神學、信仰反省的深化寬廣,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 九○年代既合作又競爭 二十世紀的末後十年裡,台灣的眾教會有感於各宗教在台灣的興起,深切反省必須「合一」宣教,且要打破過去墨守成規的宣教方式,各種大型的佈道會、特會,藉著媒體、海報一波一波地宣傳出去,而大多數的宣教都集中在都會區,因為它人口多、物質主義橫行、人的心靈更形空虛。諸宗教間形成競爭,而基督教界是既競爭又合作,華語教會開闢了福佬語禮拜,而長老教會也開闢了華語禮拜的場次。雖然語言的意識形態隔閡漸漸鬆綁了,但因為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陳水扁先生擔任總統,族群和諧的要求雖常被不少外省族群政客掛在嘴邊,但蓄意的杯葛問政,語言暴力,自以為伶牙俐齒的搬弄是非,卻加深族群的傷害。 在過去的歲月裡,也有不少外省族群的兄弟姐妹們,因看見了長老教會對社會、政治的關懷,對弱勢團體的關心,他們好奇於這種信仰的表現,想加入長老教會,但卻礙於聽不懂福佬話而惋惜,有時將他們轉介至華語教會,卻又因思想、信仰不合而中途離開。
※ 二十一世紀新的開始 在二十一世紀的初始,長老教會深切的反省,若要真實的落實宣教本土化,耶穌基督的福音必須遍傳在台灣的每一個族群,特別是五十多年來疏離的外省族群,他們不能因政治意識之因素,長久被長老教會有意無意的漠視,如果這是上帝要我們背負的任務,我們就必須努力去做,克服各項困難。於是,總會傳道委員會與研發中心共同主辦「新住民宣教研討會」,邀請相關委員會之委員、教會裡屬外省族群的牧長同工和兄姐們,共同來研議新住民宣教的議題,以此來宣示我們對外省族群展開宣教的決心,期待通過全體教會的努力,可以打破二十多年來外省族群教會在長老教會內缺席的景況,使原本就多元族群融合的長老教會,沒有漏掉對台灣任何一個族群的關懷。 |
|
|
註 1.原意應是將「華語」訂為「國語」,但長年來的教育卻誤導人民將「國語」視為一專有名稱,這在台灣若你說「國語」,大家都知道意思,但當台灣人到達別的國家時,若仍問別人會說「國語」嗎?恐怕就讓人難以回答或貽笑大方了。因為他會想,你到底是問哪一國的「國語」?
2.括弧內的年代,係指不再隸屬長老教會的年代,此資料從教會一覽表查來的。
後記:總會預期到2001年年底,推動所屬教會至少增設五十場華語禮拜。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PCT教會體制不是民主,是什麼? (第 178 期)
|
.長老教會2000年之後的宣教策略、成果和面對的問題 (第 159 期)
|
.為何團契會長、小組長一定要受洗? (第 111 期)
|
.為什麼要有華語禮拜? (第 63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