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7期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
|
|
感情.婚姻 |
男人與女人之間 |
|
|
關鍵字: |
作者/徐佳青
(台灣女人連線祕書長)
|
|
|
|
事實上所有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會受到當時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因而大多數人對於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態度就會產生差異,從名字的決定、嬰孩用品的顏色、玩具、遊戲、童話故事、到培養其興趣嗜好與未來前途的規畫皆有強烈的性別區分,所以孩子在這樣精緻的區分訓練下,逐漸學習接受成人的價值觀和性別印象,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然而根據一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三個不同部落做過研究發現,有的部落是男性愛打扮吸引女性,而女性多在外打獵工作謀生;也有男女性共同分享權力沒有明顯性別分工的部落,也有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部落的,因此她認為性別的認同與氣質絕大部份是後天社會化所造成,而不是天生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既然人類會受既有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所影響,那要如何克服困難做到平權意識的覺醒呢?作者以個人的經驗提出分享: 一、正視自我:正視自我內在的的感受與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與精神上的感受,透過了解自己的真實狀態,沒有壓抑與逃避,才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而不會被同儕或主流的價值所壓迫。例如有些男性想要和父母與情人表達親密的情緒時,常常未受鼓勵與重視,久而久之男性就因此封閉自己的情感,只重視外在的成就,相反的女性想要表現其獨立自主的一面時常會受制止,而表現乖巧親暱撒嬌時則受到喜愛,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使男女兩性只學會如何滿足成人的期待,而壓抑自己性格的發展。 二、不同性別的生活模式:觀察不同性別的生活模式並向別人學習,不單是男女兩性養成過程導致不同的價值取向,生活習慣與模式也會有明顯的差異,同樣地差異也存在於任何兩個相同性別的人之間,從瞭解差異到學習差異可幫助我們意識到,日常習慣的行為或思考模式是否合理,尋找到改變的動力;也使我們能容忍並接受他人的選擇與價值,創造多元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 三、逆向思考:逆向思考與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和經驗,如果你一直喜歡穿黃色衣服,那就嘗試穿黃色的對比色,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感覺與反應;或是從為獨立生活過日子,那就選擇一個都沒有熟人之處去生活,這些突破員有經驗的嘗試會開啟我們新的眼光,幫助自己更有能力與彈性去接受不同的挑戰與困難,這對建立成熟美滿的兩性關係相當有助益。 四、互相砥礪的夥伴:聚集一群可互相砥礪的夥伴,面對人生最激烈的自我革命是非常困難的任務,學習與差異相處,包容別人的價值選擇而不動氣是很艱鉅的,因此我們需要有一群啦啦隊幫忙加油打氣,對這個啦啦隊不是和你氣味相投者,而是也同樣想要革自己命的人,和你有相同處境與抱負的人,這樣你可免於孤獨失志或是沮喪無依,群體作戰比單兵作戰在策略上來說成功機會較大。 後現代理論的意義在打破既有制式的價值體系的架構,兩性平權意識的覺醒會產生在這個後代的時刻絕非偶然,其共同的精神就在於挑戰原有熟悉的模式,嘗試瞭解差異的產生,並願意將自己從意識層次進展到實踐層次,上述幾點最主要的基礎也正在於此,誠願所有的男女兩性都能創造理想的兩性關係。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一個民意代表的工作倫理 (第 112 期)
|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第 75 期)
|
.男人與女人之間 (第 67 期)
|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第 64 期)
|
.教會參與,男女大有別? (第 60 期)
|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第 58 期)
|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第 52 期)
|
.愛情、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第 47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