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2期 瑪門或上帝?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同志神學」面面觀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玉山神學院教授、副院長,主修倫理學)
  「同志神學」至少可以有兩種論述。一是基督徒社群針對同性戀議題所做的神學省思,另一是具同性戀性傾向的基督徒對信仰所做的省思。本文前半由我個人就第一種神學省思做一介紹,後半部則邀請我在花蓮帶瑪拉團契查經時所認識的幾位同志,就第二種進路表達他們的觀點。

同性戀議題的神學省思
  基督徒社群對同性戀議題的神學省思不只一種,甚至是非常分歧。簡略地說,有基督徒社群認為同性戀是罪,所以基督教會一定要譴責同志,也絕不能贊同同志擔任神職人員;另有基督徒社群則認為性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持這種觀點的教會不認為同性戀是罪,也接納同志擔任神職人員。也有基督徒社群認為,即使同性戀是後天的選擇,只要不違背教會的性倫理規範,基督教會沒有理由排斥同志,也不應拒絕同志服事上帝和教會。值得一提的是,主流教會雖然各有不同的神學觀點,但都接納同志加入教會。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同志一旦「出櫃」,大部分都受到基督徒社群的排斥、歧視,因此,有些同志基督徒就相約組成同志教會,一方面一起敬拜上帝,一方面向同志——社會的邊緣人傳揚耶穌基督慈愛和憐憫的福音。

  為什麼基督徒社群對同性戀議題會有如此差異的觀點?最主要的原因是彼此對《聖經》的詮釋有所不同。有基督徒社群依字意了解《聖經》,進而引用諸如〈利未記〉18章22節、20章13節,和〈哥林多前書〉6章9-10節等處經文,論述基督教會理當斷定同性戀是罪。此外,反對同志的基督徒社群也從創造的教義來論述其主張,認為同性戀違反自然,或是違反上帝創造的秩序,如同性戀無法生育子女等。持不同看法的基督徒社群則認為《聖經》的成書有其社會、文化因素,《聖經》的詮釋不能全然依字意來解釋。譬如說,〈哥林多前書〉11章3-16節、〈提摩太前書〉2章9-15節等處經文,顯示初代教會父權、男性中心的思想,可是今天很少基督徒會依字意來接受它的教導。持這種觀點的基督徒社群認為,《聖經》必須經過詮釋才能產生意義;而且,詮釋的時候,要盡可能去明白《聖經》成書的時代背景,同時也從讀者的社會實況跟經文對話。根據這樣的詮釋原則,有些基督徒社群認為《聖經》有關反同性性行為的記載,並不適用於反對所有的同性戀。

  接納同志的基督徒社群認為,性特質是上帝的創造,性關係主要也不是為了生兒育女。不過,性關係也應當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無論是異性戀或同性戀,性關係都應該是建立在互愛的基礎上,同時也應該是彼此忠實於對方的一種委身。異性戀者在今日社會中是以婚姻來表達這種互愛、忠實的關係,意即親密的性關係只存在於婚姻中。但是,目前准許同志結婚的國家很少,所以,有些接納同志的基督徒社群,為互愛、決定彼此委身、共同生活的同志,舉行類似結婚的儀式。這不只是一種祝福,同時也是一種期許,就如同祝福異性戀者的婚姻「白頭偕老」一樣,希望同志伴侶也能相愛一生。這意味著,接納同志的基督徒社群,對於異性戀、同性戀的性倫理規範之主張是一樣的。

同志基督徒如何看教會?
  阿範是一位男同志,是隸屬於一般所說福音派或保守派教會的會友,他說了一句值得省思的雙關語:「教會總是找不到同志。」阿範在敘述他對教會的看法之前,有一段引言。他說:「一個胖子走過來,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他口不擇食,愛亂吃才造成肥胖,而沒考慮到他可能有代謝疾病的問題;一個人對你說他是愛滋病患,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又一個性生活淫亂的同志,而沒考慮到他或許是輸血感染的。我們每個人,總愛做個差勁的審判官,草率的從結果去推論原因,順便幫對方定個罪。」

  接著他說:「審判,這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極高的智慧才能勝任的工作,我們每個人卻每天都不斷的在做著。然而,我們總要經過時間的磨練,甚至犧牲了生命和靈魂,我們才會驚覺到:我們做了什麼傻事啊?看看基督教的歷史:火燒女巫、十字軍東征、種族歧視、物化女性,每一個事件,都是流了多少血、失喪了多少生命,才換來人們重新檢視自我的價值觀。而『同性戀』這個議題,主流派基督教總是堅稱它是『罪』,這是不變的真理。我不知道,要失去多少同志真實自我的靈魂、要失去多少同志的生命,才能讓教會真正去正視這個問題。」

  阿範說,耶穌基督在他眼中是一位「總是對他欲救贖的人先做觸摸及饒恕的動作。觸摸,不但醫治了心裡的傷,也賜下了平安。饒恕,則是從天父賜予下來的權力。但我視之現代的教會,面對同志,卻不是藉由觸摸擁抱給予平安,而是給予一個充滿敵視與批評的環境;要給同志饒恕可以,請同志們先認罪悔改。這樣的枷鎖,從來沒解開過,從最早蒙頭禁語的婦女,到只能在後排作禮拜的黑人,以及現在的同志,只要他們踏進教會,就會自動被扣上一套鎖鏈。」

  阿範問:「什麼時候,同志才能到教會是先享受擁抱,而不是被強押著認錯?我想,只有到那個時候,教會才有可能看得見同志在哪。」

同志怎樣省思基督信仰?

Ema
  Ema是位讀大學時信主的國中老師,她敘述她自身的經歷。她說:「come out 是我很難述說的一段經歷。還沒現身以前,我曾經試著在教會中拋出這個議題,果然得到想當然爾的負面回應。之後透過友人,我拜訪了另一個教會的牧者,得到另一種不同的論點:根據《聖經》的記載,同性戀是罪……但如果一個人已經努力過了,就該憑愛心接納,但是不能公開,因為會造成普遍化……。」

  雖然與主流教會牧長的對話是那麼的挫折,Ema仍然加入教會的團契。她說:「我總以為只要繼續努力,就能讓根深蒂固的觀念因著越來越多的瞭解和對話慢慢消失。然而我現在知道,現身只是考驗的起點。」Ema認為:「在缺乏『愛、理解和尋求』的預設立場裡,有關同性戀議題的辯論其實沒有什麼助益。」
  
Ema清晰記得一段她與牧師的對話:
  「就像班上有個壞學生,老師不能夠把他趕出教室,應該用愛心和耐心等待他回轉。」

  「牧師你是說我是壞學生?」

  「或許這個例子不太好,我們拿《聖經》中的妓女來做比方……。」

  就這樣,Ema不久之後離開那個教會。不過,Ema說:「我離開了教會,但不想離開上帝。我仍然渴望能有一個地方聚會,於是我成了在各教會間遊走的『新朋友』……然而,不論牧師的講道如何精彩、詩歌如何令人動容、會眾如何親切友善,都無法給我家的感覺。我忽然發現我其實無處可去。」她說:「我懷念沒有現身的那些日子,那些不會再回來的日子常使我隱隱作痛。我在『彼此相愛』的誡命背後抽絲剝繭,看見人的軟弱和有限。」

  最後,籌組瑪拉團契的Ema說:「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只是希望能將上帝在我身上的作為見證出來,讓身邊的同志朋友有機會聽到上帝的愛,並經驗他完全的接納。上帝照著我們的本相愛我們,他的創造從不失誤。」

頑皮豹
  自稱頑皮豹的是位慕道友,他說:「基本上,我尊重每一個人對於『上帝』的詮釋,我自己倒是存而不論。但我敬畏天地,從不認為人的意志可以超越自然的力量。」他說他曾經有兩年半的時間,在一所教會機構服事,「每日晨更讀經半小時,也聆聽了許多上帝的話語。」讓他感動的經文如:「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太25:35-40)

  為什麼特別喜歡這些經文?他說:「現在分析起來,我覺得我特別喜歡這些話語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話語彰顯了耶穌基督的慈愛與公義。他是在為最弱勢的人說出他們的處境與需要;他是在勸告主流權貴者要接納並照顧那些社會最底層和邊緣的人;他是在提醒我們,要謙卑,要自省,要對人寬容。儘管我沒有受洗、沒有上教會、沒有經常禱告,但我一直在效法耶穌的精神,希望能夠恭敬謙卑的擺上自己,盡我的力量去服事最有需要的人。」

  身為外省囡仔第二代,頑皮豹早就有了社會邊緣人的感受。他說:「在『本土化』的論述中,我這種不會講流利台語的人根本就是不愛台灣,一到選舉時就被質疑『忠誠度』,甚至被要求『滾回大陸』;在『異性戀』的論述中,我這種只愛男人不愛女人的gay,簡直就是違反自然法則、社會倫常,應該被禁止、被譴責、被糾正、被改造。在大環境中,我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批判『我』的文字或聲音,彷彿我是一個被錯置時間、空間與性別的人。幸好我還有一張身分證,可以證明我存在的合法性,否則我真不知該將自己潛遁到哪裡去。」

  曾投身於偏遠的原住民部落之兒童教育工作,也曾在非營利機構做過義工的頑皮豹,在2003年3月進入了瑪拉團契,一個基督教同志團契。他說:「我很高興她們(當時的團契都是女生)接納了我,一個『非基督徒』的『男』同志,儘管在這個能夠讓我找到認同的團體中,我的身分仍屬於特異,但幾次聚會後,我很快就建立起歸屬感,期待著每一次聚會的到來。我曾和Ema分享(也算是在為自己找到合法存在的藉口吧):因為團契接納了我,更能彰顯團契的愛與包容,這不正是耶穌基督的精神嗎?」

  頑皮豹說:「我想:同性戀者除了要投身社會運動爭取自己的權益外,也要時時提醒自己站在邊緣的立場去同理其他被忽視、被壓迫的弱勢族群,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創造出同性戀,去體會被壓迫的處境,才能進一步去『為最微小的人做』,在他們的身上,彰顯上帝的慈愛和公義。所以『同志身分』又何嘗不是一種祝福呢?同志基督徒又怎能置身於社會運動與人道關懷之外呢?」

聽聽同志的心聲
  在一個新聞報導、入學、求職等事情上面都不得因為個人的特質,包括種族、膚色、國籍、性別、年齡、性傾向、家庭的關係、宗教信仰、身體或心理的障礙等,而受歧視的時代和社會中,基督徒社群豈不應該在新的實況中,從耶穌基督上帝國福音的精神<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2 期 瑪門或上帝? (35-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2期  2004年  6月 瑪門或上帝? 82
本期主題:瑪門或上帝?
發行日期:2004/6/10
編者的話
目錄s/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教會的金錢觀
當金錢遇上信仰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信徒間的「錢」事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以「圓滿」的方式進入社區——中泰教會社區工作分享
與土地、人民一起成長
「同志神學」面面觀
無解s/
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
都市中稀有動物自述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愛滋
是主s/
思念主上帝的羊羔
〈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和平與其營造
說歷史太沈重!?
五○到六○年代的年輕人
活水泉源
原味十足
種下希望的種子——一個教育營小孩的告白
心繫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