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5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文化與藝術
過去幾十年我們總認為西方國家才有『文化』,近年特別是政黨輪替之後,本土藝術才被大量的重視,甚至在國中、小也加入了『鄉土藝術』的教學。
關鍵字:
作者/李仁豪 (彰中鹿港教會牧師)
文化與藝術這兩件事情其實是一體的,要分別來談有些困難。但她既是一體兩面的,我們還是可以來談談這『兩面』的事。

就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攝影、人生、藝術》中提到的,藝術必須與生活結合,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才是最好的藝術。而文化更是如此,如果您有機會出國,特別有機會到歐洲大都市的行人區,您會發現有街頭表演者〈照片1〉1,這些街頭表演者許多都是學音樂的人,音樂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他們的文化特質,而所展現出來的我們稱之為藝術或稱街頭藝術。我想還是從三個角度來分享文化與藝術!

《生活與文化》
文化並不是最先出現的東西,而生活卻是從上帝創造之初就出現了,在人的生活中才漸漸的發展出一套共同的生活模式、娛樂方法,文化的特質就在此漸漸的形成。過去幾十年我們總認為西方國家才有『文化』,近年特別是政黨輪替之後,本土藝術才被大量的重視,甚至在國中、小也加入了『鄉土藝術』的教學。這些都是我們開始重視本土文化而產生的效應,但是現在的人從本土藝術開始學習、了解,總有一些非常困難了解之處,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文化已與過去的生活文化離太遠了。

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生活、歷史背景去了解,會比較容易了解當時的文化特質,進而要欣賞當時的藝術也會比較容易。就以鹿港古蹟『瑤林街』街中一景『半邊井』〈照片2〉來說,許多人不明白為何有人要挖個井,一半在牆內、一半在牆外。就歷史、地理背景來看,鹿港在百年以前碼頭就在『瑤林街』附近,所有從大陸來的旅客上岸後『瑤林街』是必經道路,這條街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商業活動最活絡,人口最集中,外客也最多之處。當時的出外人〈大陸客〉在經由海路長途跋涉後,需要補充水份,當時並不像現在有『罐裝水』、『杯水』,路旁有許多飲料可以買來喝。這一家主人是一位秀才,屬經濟較好的人家,這位秀才主人就將井放一半在牆內自己使用,一半放在牆外,供過路的人使用,以現在一般民間宗教的作法就是請人『奉茶』做功德!

《文化與藝術》
上述這個古井已經沒有原來的功能,而鹿港『瑤林街』也曾由文建會斥資數億元整修,這個原本因為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井,因此得以保存,成為文化的資產,遊客到這個地方也要拍個照做記念,這口井也儼然成了藝術品。

在基督教的範疇中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藝術!在羅馬統治時期的基督徒所使用的暗號,是為了躲避羅馬兵丁的取締,在地上以魚及五個希臘文單字第一個字母寫成的特殊文字,即成了當時基督教的文化,現代的基督徒則廣泛的使用這個符號,成為一種藝術品,由不同材質所製作,也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當然也成了現代基督徒的特有文化。雖然有許多人仍不知其真正的意思,但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用它,當然更有不少基督徒的車子後面喜歡貼上一條魚成為一種象徵。十字架更是如此,有不少非基督徒的朋友也喜歡配戴十字架。

今年五月19日,彰化中會彰化小區為了聖靈降臨節舉辦了聯合禮拜,並由鹿港教會策劃風箏製作及放風箏比賽,期盼在聖靈降臨節禮拜後可以展現在靈裡合一的精神,在這個基督教特殊的節慶中,風箏比賽有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融於台灣傳統藝術中,也就成了另一個新的藝術的產生。以〈照片3〉為例,鹿港教會因為是地主教會,鹿港又是台灣民藝保存較完整的城鎮,因此在教會郭獻榮長老的設計、策劃下就製作了兩個風箏,這兩個風箏融合了兩個文化--台灣民間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左:鴿子-代表聖靈;右:十字架-代表基督的救贖,加上『慶祝聖靈降臨節』的文字,及三色的框框欲表達三位一體的信仰基礎〉。

簡單的劃分文化與藝術,文化是生活的內涵,而藝術的表現則是文化的招牌。

〈藝術的功能〉
文化由生活而出,文化的活動也產生了許多的藝術,這些藝術包羅萬象,有建築、字畫、手工藝、音樂……等,這些藝術的產生就成了文化的『招牌』,就以彰化小區的風箏比賽來說,這個比賽是在彰濱工業區內,星期日有許多民眾及風箏玩家都會到這個位於鹿港海邊的區域來放風箏,當我們三百多人一同前往,並將各教會所製作的風箏取出開始放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士都知道我們這群人是教會的人,因此就有鹿港鎮上一位小兒科醫生〈鹿港教會附設愛育拖兒所的家長〉主動的來找我們打招呼,可見我們放在天上的『招牌』是多麼的明顯。

藝術由文化生活而出,開始時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是展現人們生活的品質。但當人們的經濟逐漸富裕後,藝術創作就開始由生活層面提升到純藝術層面。奧地利有位藝術家〈Hundert Wasser〉他對藝術的追求不遺餘力,有一次他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自然線條》〈他認為在上帝的創造中沒有一條線條是直線的〉,為此他裸體上街表達自己對自然線條的主張及看法,其實我們從他的設計、建築風格來看就可看出他的主張,他所修建或設計的房子看不到對稱的構圖,甚至連地板也是不平的,他為維也納市設計修建的公寓、垃圾焚化爐也是如此〈見照片4〉,不但有特色也成了觀光景點,成了維也納的另一個地標〈招牌〉。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一個人的穿著,通常穿著會表現出一個人的內涵或是氣質。大多數的人都穿西裝打領帶,我們知道他們是上班族,也稱之為白領階級。年輕人喜歡穿破破的牛仔褲,露出皮肉顯示年輕及叛逆的氣息。有些人穿著喜歡與眾不同,當然有些得體、有些不得體,得體的我們會說他穿得很有氣質,不得體的我們說他們『搞怪』,但基本上在穿著藝術上多多少少都透露出穿者的內涵與思想。

藝術創作既然是文化表現的招牌,招牌本身也可以非常藝術而有特色的〈見照片5〉3,當然也展現出當地人們生活的內涵。文化與藝術無法分開,這兩者又與生活密不可分,也真可稱之為三位一體的藝術展現。

1 在維也納(Wien)第一區Stephans Dorm 前的木偶表演。或奧地利第二大城(Graz)的街頭表演。

2 台灣神學院陳慶文教授、永靖教會汪奕宏傳道探訪筆者,與筆者的雙胞胎兒子於半邊井留影。

3 奧地利第二大城Graz的熊熊屋招牌;或捷克首都Praq〈布拉格〉的玩具博物館招牌。
同作者相關文章:
看,孩子在宣教 (第 171 期)
聖經的色彩 (第 112 期)
嘉義南門教會街頭巷尾大小事 (第 106 期)
畫說「信心」 (第 95 期)
另眼看鹿港 (第 77 期)
文化與藝術 (第 75 期)
攝影、人生與藝術 (第 69 期)
我的姑婆──李幫助牧師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5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39-4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5期  2003年  4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75
本期主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發行日期:2003/4/10
目錄s/
樹豆湯s
編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係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由政黨輪替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民進黨之關係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門諾會本地初期的傳道者--翁頂傳道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文化與藝術
大安教會在馬拉威的宣教服務事工
上帝與人關係的橋樑 - 信心
外遇的緣起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奇異恩典----懷念---王福慶長老
走非拉鐵非教會的路
詩歌敬拜與詩歌創作
傳道人的溝通
我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的生命見證分享
我的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