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關鍵字:
作者/謝大立 (台灣神學院研究助理)
信仰的起頭及養成
  1928年林宗要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草地,幼少時,常常有憧憬未來的作為。在六十多年前的鄉下看到頭戴Helmet帽,身穿西裝(冬天是黑色,夏天是白色)的牧師,心中頗欣慕,但始終沒有想到自己會當牧師。然而在上帝奇妙的攝理之下,宗要存感恩的心,完全委身奉獻成為傳道人。談起家族皈信基督的故事,有著與提摩太相似的情節,是從母親洪叫以及外祖母呂烏三而得信仰形塑。林宗要牧師精神抖擻地道出:「當時阿媽失明,由年僅五、六歲的長女洪拈(謝秀雄牧師之母)牽她上教會,後來目睭在老蘭醫生細心的照顧下,得重見光明。」因著呂烏三的皈信及持守,帶動全家族熱心事奉上帝,其中長子洪萬成(洪伯宗牧師之父)以及第三代的孫子、孫女多有任職牧師或成為牧師娘,參與教會牧養的工作。

神學訓練到差派傳道
  1948年正值青年的宗要進入台灣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在院長孫雅各牧師的帶領下,虛心學習信仰、神學及服事的種種裝備。回顧在神學院的生活,宗要牧師提起兩件印象深刻的事,一為禮拜的參與,一為音樂的學習。他告白:「神學院的早、晚禮拜令我得到許多的幫助,在參與中靈命逐漸被建造。禮拜的參與看來像似形式化,但卻有其實質的影響力。」他進一步分析:「依我的觀察,在神學生時代常出席、參與禮拜的人,後來到教會工作都比較成功。」

  說到音樂的學習,更是看見宗要牧師對服事裝備的認真。他說:「入神學院之前,我尚不會識譜,吟詩時別人唱完了,我手上的譜還沒翻完。」後來在牧會中能彈一手好琴,他謙虛的歸功給鋼琴老師德姑娘。他回憶起當年的學習:「那時神學院的鋼琴老師主要有三位,德姑娘以外,還有她的兩位高材生林雅卿與李雅雅(李春生的孫女)。而我是德姑娘指導的,我每天都要練琴二至六小時,彈得不是很好,主要是熟練C調和F調,然後再一一推算。不過,這對我日後的牧會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常常是無牛駛馬。」

  1952年神學院畢業時,傳道局長親自找宗要,並告之「傳道局已決定派你到當時由全台TKC(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所發起的五角銀獻金運動所開設的新屋教會」。並說:「本局認為你去新屋教會較適合,也知道有許多教會要來請你去。」就這樣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教會工作。

牧會首站:新屋開拓(1952-1966)
  1952年7月初宗要帶著二大件行李,由台北至富岡,再轉乘輕便人力車,到新屋教會任首任傳教師。由開拓到獨立及建堂共十四年之久。9月5日舉行設教典禮,是晚起有三晚的佈道會,在當時的禮拜堂門口,群眾站在路上看楊漳牧師的佈道,那晚的鄉民係初接觸福音,且客家人民心保守,許多人以冷淡、反感的心態對待福音。在佈道會時,左鄰的人故意將電唱機的聲音放大,以擾亂佈道的秩序。宗要傳道雖前往拜託對方高抬貴手,但卻未被接納,首次體會到牧會事工的無奈與鄉民對福音的排拒。

教會因初設,各方面都必須自己去摸索,對一個不懂客話的青年實在是極大的挑戰。宗要牧師在〈四十憶十四〉的文中道出跨文化宣教的語言課題:「最先教我學習客話的是當時國四的廖久櫻,想到外國宣教師若在如此狀況中,至少有一年以上的語文學習期,本地的傳教者卻要在工作中去學習之,日後用客話講道時,一定在禮拜六晚上念一遍講道稿給金榮長老聽,以便修正,幸好當時,會友都很善解我所講的客話(有一次「清明」說成「睛暝」,會友還是聽出我說的正意)。」

  新屋的開拓工作,在上帝的恩手帶領下,五年後(1957)經濟獨立,七年後(1959)完成建堂。一切發展漸漸上軌道,也意味著十四年篳路藍縷的開拓告一段落,應將棒子交出,使其他恩賜的牧者繼續發展建造教會的工程。在新屋牧會時,林牧師確實體驗到牧會的滋味,這段過程雖然是相當辛苦的牧會生活,但卻常常在艱苦中體會到喜樂的感受。

虎尾(1966-1977)、東勢(1977-1982)、路上(1982-1984)
  林宗要牧師於1966年,受虎尾教會禮聘擔任該教會牧師十一年之久,虎尾教會是間很健全的教會,組織完善、事工運作堅實且活躍,尤其對牧師的謝禮非常優渥(當時教會給他的謝禮是按總會規定加六成的謝禮),對傳教者的關愛,可做為其他教會的典範。特別在此階段,其三名子女皆順利完成高等教育。

  長子元生大學畢業後,找到頗理想的工作,因而建議林牧師夫婦可否考慮牧養較弱小的教會。因此,1977年林牧師夫婦就去新竹中會的東勢教會,原本認為適合他們當時的生活,預定在此牧會到退休。然因環境的變化及牧師娘的過敏體質,而不得不離開牧會已有五年的東勢教會,回到牧師娘的故鄉——彰化路上教會。此教會乃牧師娘的母親嫁入當地,成為最初的福音種子而後成立的;其成長的過程頗艱難,也常受到迫害。二年後(1984),因家庭的緣故,林牧師向中會請假三年,到台北與長男元生共同生活,因其妻兒都住在美國。

自由傳道協助木柵門諾(1985-至今)
  1985年木柵門諾會洪志芳長老(林牧師的表弟)獲悉宗要牧師的狀況,曾向他提起可否前往幫忙?宗要牧師回說:「若負責講道應該沒問題,只是無法全時間牧會。」因此與木柵教會結了頗深厚的情感。

  這般牧者與羊群的情誼從林牧師的文筆中自然流露出:「回想牧師娘於1990年7月的脾臟大手術,阮的子女都不在台灣,然而姐妹會妥善地安排輪流看顧手術中的牧師娘,連續三禮拜久。她對這種感情一直思念,銘感於懷,每次提起此事,她都會感動得流淚。」他們夫婦再次體會到比親情更可貴的主內情誼。
  
最大的滿足
  傳道至今五十三年,除了工作的成就之外,林牧師最大的滿足是家庭信仰的傳承,得以建立穩固的基礎。他分享信仰傳承的故事時說:「我人生最大的滿足與成就,就是子孫的信仰基礎有建立穩固,五個孫子每次回台都會自己隨身攜帶個人專用的聖詩、聖經。」至於信仰的培養,在家裡主要是仰賴每日的家庭禮拜,林牧師津津樂道:「家庭禮拜在家族中實施至今已有三代,程序並不複雜,吟詩、讀經、祈禱以及分享心得。時間雖也不長,但細水長流每日累積,無形中產生極大的轉變力量。希望此一信仰傳統能代代相傳,如此我們就心滿意足。」

大事記
1928年 林宗要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草地。
1948年 進入台灣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
1952年 神學院畢業時,受傳道局派到當時由全台TKC(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所發起的五角銀獻金運動所開設的新屋教會。
1966年 受虎尾教會禮聘,擔任該教會牧師十一年之久。
1977年 前往新竹中會的東勢教會工作五年。
1982年 回到牧師娘的故鄉——彰化路上教會。
1984年 因家庭的緣故,向中會請假三年。
1985年 受邀前往木柵門諾教會,協助講台至今已有二十年。
1.林宗要,《草地囝仔做牧師》,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年。
2.《慶祝新屋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三十週年暨慈愛幼稚園落成感恩禮拜特刊》,1981年。
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屋教會設教五十週年紀念特刊》,2001年。
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勢長老教會設教六十六週年暨獻堂紀念特刊》,1992年。
5.《虎尾教會設教五十週年慶特刊》,1980年。
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虎尾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特刊》,2000年。
同作者相關文章: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第 90 期)
白話字推廣者---姚正道牧師 (第 7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0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19-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0期  2005年  10月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90
本期主題: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發行日期:2005/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再見了!長老教會!?
新鮮人、新生命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咱的米——自己種的米
超教派合作與我
教會合一運動在台灣——論台灣教會的教派合作關係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音樂人的社會實踐
貞碼D940
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論上帝的全能和南亞海嘯
青少年,「輕」少年?——淺談教會青少年的「流失」問題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我不會迷失在社會的價值裡?——社會新鮮人在低潮中給上帝的禱告
找到可以貢獻的地方
幸福的再思——跨國婚姻家庭的新見證
EASY net韓國行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