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5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關鍵字:
作者/陳信惠 (現為彰化竹塘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2001年2月24日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十樓,舉行謝緯牧師別世三十週年追思禮拜時,會場內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她靜靜的凝視螢幕上追思謝緯牧師的圖片,並稱呼謝緯:緯醫師。她的一生因為緯醫師而改變,原來她之前在美國聽了緯醫師一席話,而自費來台協助緯醫師在埔里醫院的工作,後來隨著緯醫師到二林。在二林她終於明白,主呼召她來台灣的目的。

※ 年輕時受召來台
  這位八十七歲的老太太是Joyce Mcmillan,台灣名字是瑪喜樂,在二林彰濱一帶大家叫她阿媽。1958年的一個晚上,謝緯牧師參加美國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的祈禱會,並在會中報告台灣中西海岸、埔里肺結核的醫療事工。當時在安養院工作的瑪喜樂聽了大受感動。可是她顧慮到自己只有助理護士的資格,也許把想來台灣的旅費直接寄給謝緯牧師,會比較有幫助。教會的牧師卻鼓勵她,先去台灣看看再決定。1959年瑪喜樂第一次到台灣。

  第一次到台灣,瑪喜樂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答案,她認為自己的學識、經驗都不夠,只有一年的護理訓練,能為台灣人做什麼?更何況沒有任何差會會支持她,她必須自費來台。雖有這些疑慮,回美國後她仍積極準備,教會也全力支持。1960年5月,瑪喜樂帶著最初呼召的感動,還有教會為她募集的二手衣及樣品藥物,搭船來台。當她抵達香港時,才知道台灣有兩個接駁港:基隆和高雄,來不及與謝緯牧師聯絡,瑪喜樂禱告後就搭乘停靠高雄的船,憑著信心抵達高雄,謝緯牧師果然前往高雄港接她。瑪喜樂心中有一個打算:我就用一年來回應主的呼召。

※ 照顧小兒麻痺病患
  瑪喜樂在埔里,協助醫院的工作外,還教成人及高中生讀英文,結識了宣教師夫婦Donald & Betty Williams,以及英籍護士Barbara,有工作又有同伴,很快樂,而轉眼間已過了三年。所以當謝緯牧師告訴她,要在二林蓋醫院代替流動診所,請她搬過去幫忙時,雖然她不太願意離開埔里,但還是以禱告來尋求主的旨意。

  台灣西濱沿海彰化、雲林一帶,四十年前是台灣比較貧困、落後的地區,衛生環境差,缺少醫療設施,五十年代小兒麻痺病毒肆虐,荼毒沿海兒童。1961年台中中會(1971年才分為台中中會與彰化中會)成立醫療團,協助西濱沿海居民,醫療團於1964年11月3日開設二林基督教醫院,並為小兒麻痺患者舉行義診。義診當天有二百二十二個小兒麻痺病患來登記,這些無法站立或走動的孩子,甚至十幾歲還在家裡爬行,無法上學,他們深深打動瑪喜樂的心,她終於明白主呼召她來台灣的目的了,原來是為著這些孩子而來的。

※ 成立保育院
  1965年8月醫院成立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瑪喜樂有一個心願,就是每一個院童都要努力站起來走路,於是幫助他們開刀穿鐵鞋、拿柺杖,一步一步練習走路。如果是嚴重變形的,也訓練他們坐輪椅,學習獨立自主的生活。一位住在崙背的小女孩,開刀矯正後,穿鐵鞋拄著柺杖回家,父親首次看見自己的女兒能走路,高興地痛哭,因為能走路,就能夠去上學,這位小女孩的生命改變了。

  當時醫學知識不發達,在醫院內設置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有些病患深怕被傳染,不敢到二林基督教醫院看診。而當初只十六個院童,短短四年間增加到七十幾位孩子,房間、衛浴設備早已不敷使用。瑪喜樂遂於1968年7月回美國籌募設院基金,在醫院前右方購得七分地。1970年5月24日正式立案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

※ 毫無保留地奉獻後半生
  1960年第二度來台,原本計畫以一年來回應主的呼召,卻在一次的義診中完全明白主的安排,於是四十六歲的瑪喜樂,將她的後半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小兒麻痺的孩子。二林地區的居民稱呼她:瑪太太。一位高挺美麗的外國太太,常常穿梭在鄉間或沿海,尋找行動不方便的小兒麻痺孩童,用她有限的台語勸導孩子的父母,將孩子送到醫院來,幫助孩子站起來,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瑪太太記得:有一個住在中藥房隔壁的孩子,每一次瑪太太去拜訪他的父母,總是被拒絕,因為隔壁的中醫師認為這個孩子不可能走路。最後孩子的父母被瑪太太的誠意打動,答應送孩子去醫院開刀,隔壁的中醫師氣憤地說:「這個孩子能走路,我的頭給你當椅子坐。」瑪太太說:「我很驚訝竟聽得懂他在說什麼,不過當我陪孩子走回家時,看見嘴巴張大的中醫師,趕緊告訴他:『不要緊,不要緊,我不敢坐在你的頭上。』」

  不知何時開始,每一個人遇見瑪太太都稱呼她:阿媽。她的頭髮白了、背彎了,1991年保育院開始接受智障的孩子,對七十八歲的阿媽來說,她只是多了一群更需要照顧的孩子,阿媽說:「真歡喜,現在沒有小兒麻痺的孩子,不過還有許多需要照顧的孩子。」

※ 以生命見證主愛
  阿媽得過許許多多的獎,這些獎對她而言,沒什麼意義。她掛在嘴上,反覆說的是:「我是一個助理護士,我不會做什麼?我只想來一年,卻住了四十年;我什麼都沒有,上帝卻給這麼多,好像做了一場夢。」喜樂保育院將阿媽最喜歡的聖經節刻在大廳上:「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院生回想在保育院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咬著牙穿鐵鞋練習走路的皮肉痛苦經驗,而是阿媽對信仰生活的堅持,平日的早晚禱,禮拜日的早禱、主日學、主日禮拜、晚禱,禮拜日幾乎一整天都在作禮拜,院生們真是受不了。長大後才懂得感謝阿媽,因為阿媽為他們比別人更辛苦的人生,預備了豐盛的生命。

  阿媽延續著謝緯牧師及中中醫療團,在彰濱二林一帶所做的醫療福音事工,雖然她沒什麼學歷,也沒差會支持,然而三十六年來她照顧過四百多位小兒麻痺的孩子,以及現在所收容的智障兒童,阿媽用生命來見證上帝就是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尋覓最幸福的感覺 (第 89 期)
向日葵學園——中輟生的家 (第 83 期)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第 65 期)
社區兒童圖書室 (第 46 期)
愛是一條最短的路——記竹塘教會的青少年事工 (第 46 期)
竹塘工作手札 (第 43 期)
謝緯牧師(醫生)在二林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5 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27-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5期  2001年  8月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65
本期主題: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發行日期:2001/8/10
目錄s/
那夜,天空出奇的暗
編者的話
921集集大地震顯現之社會現象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懷心.宣教情.愛是永不止息
重建之愛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從日本新世代談台灣的主張
最後的反撲
陳麗如s
走過921——仁愛鄉復耕之路
抹油醫病與禱告
來自希望的深沉喜悅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慈暉獎得主——阿孌姐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墮胎議題正誤
上主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
「責任」、「超越」與「委身」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我見我思
永遠的家——集集教會
愛的團契
用自己的調,唱自己的歌——第五屆全人發展生活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