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0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關鍵字:
作者/盧俊義 (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少一道菜、多一分愛
  今年(2003)元月中,我在教會推出「少一道菜、多一分愛」的活動,就是鼓勵信徒在準備農曆過年年夜菜時,少準備一道菜,而將節省下來的這一道菜錢捐出來,捐給活水泉教會作為事工經費之用。這項提案,獲得全體長執的認同,然後,我也將這個理念寫在2003年1月30日的《自由時報》上。

  我感到相當欣慰的是會友的反應很熱烈,且長執也全體一致地支持這項活動,除了台北東門教會的會友外,包括查經班的兄姊,以及兒童主日學小朋友也帶來了他們的零用錢。就這樣,總共收到十五萬多元的捐獻。在2月中旬,我帶著這些捐獻出來的錢,和幾位查經班的兄姊一同前往活水泉教會,才發現原來該教會就是躲在暗巷中,若不是有該教會吳得力傳道的帶領,實在沒有辦法尋找得到。也因為那次的探訪,並且與他們認識之後,才對活水泉有更深的認識。

「阿婷」和「阿娟」
  活水泉教會是在1991年3月31日復活節那天,由來自美國的「阿婷」和英國的「阿娟」這兩位內地會宣教師所設立的。都用這種稱呼,是為了要讓流浪漢容易稱呼,也讓他們覺得親近,甚至跟他們都一樣,沒有完全的「名字」可叫。

  「阿婷」與「阿娟」原本是在台灣進行關懷煙毒者戒毒的工作,後來因為在關懷戒毒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大多數染有毒癮者多數來自艋舺,於是她們打聽訪視之後,才發現原來艋舺乃是這些毒癮者口中經常說「很黑」的地區。於是這兩位女宣教師就向上帝祈禱,上帝若肯,她們願意去艋舺地區工作。

  1989年,她們到艋舺租屋,每天到大街小巷去訪視,發現在艋舺有三多:流浪漢多、妓女多、幫派也多。於是,她們去找當地臨近的教會,希望教會能提供上述這「三多」的人在教會活動的空間和機會,但當地臨近的教會都認為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她們只好四處去找,終於找到現在租屋的地方,可以作為收容流浪漢聚集的場所,並且先從關心流浪漢的事工開始著手。活水泉教會就是這樣子開始的。

「阿真」、「阿惠」和「小吳」
  然後經過兩年,有「阿真」和「阿惠」來接替「阿婷」和「阿娟」的工作;「阿真」來自荷蘭,而「阿惠」則是來自日本,兩人也都是女性。她們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說,若是知道來台灣是要關心流浪漢的工作,她們很懷疑是否會接受這項差派。而是因為當初只知道要受派到台灣,並沒有說對象就是流浪漢,她們是來到台灣之後才知道,想要說「不」也不行,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下來。但如今她們深深地體會出,這原本就是上帝要她們做的事,從1989年到現在,她們沒有離開艋舺這個「可愛」的地方。

  1999年,吳得力傳道當時是華神學生,曾來台北東門教會實習一個學期,參與每禮拜六晚上青年團契的聚會活動,以及當時的查經班,研讀〈路加福音〉。這使他一直有股動力,想要學習耶穌,投入關懷社會中最卑賤的人的事工。有一天,吳得力傳道路過新生南路的懷恩堂附近,看到一位流浪漢正在撿拾廢棄物,他心想:「這也許就是我要關懷的工作。」

  那天他回去,將所看到的這個異象告訴妻子張淑華姊妹。她又將這個異象傳遞給在華神的一些同學,因此,有人介紹活水泉教會的「阿真」、「阿惠」跟吳得力傳道認識。於是,吳得力傳道就利用神學院第三年的時間去實習,越實習,越發現心裡的快樂,他夫妻兩人都看到上帝透過關懷流浪漢在對他們呼召。就這樣,在2000年畢業後,夫妻兩人毅然決然地加入活水泉教會關懷流浪漢的事工。吳得力傳道被稱之為「小吳」。

沒有椅子的教會
  活水泉教會的房子是租來的,位於暗巷且是「無尾巷」中,但租金卻相當貴,才二十坪大的一樓,每月租金高達二萬八千元。可能是房東看準了沒有人會租給這樣的對象使用,所以故意抬高租金也說不定。再者,也因為該地點相當隱密,因此,才使得流浪漢願意去接觸,因為他們不想讓人看到他們的活動,由於是在「無尾巷」之處,所以也沒有人會去注意他們的進進出出。

  教會內部沒有椅子,原因是流浪漢不習慣坐椅子,他們比較習慣坐在地上,因此,走進該教會就會發現地上鋪著榻榻米,和幾張小板凳。沒有什麼特別的設備,唯有的,就是一支用木頭綁起來的十字架,然後在屋後有個衣服架,擺滿著讓他們來參加聚會洗澡時可以更換的乾淨衣服。有一間尚稱不錯的衛浴設備,讓他們來聚會時可以洗個熱水澡,以及小小的廚房,可煮開水、沖泡麵之用。有時則是發給他們便當,煮個熱湯以供他們在冬天驅寒。

  從開設以來迄今,他們才得到十位兄姊受洗,但其中只有一位將酒癮戒掉。幾乎每個流浪漢都有酒精中毒的問題,而且比例甚高,因此,要戒掉酒,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比登天還要難。

  他們沒有工作,談不上有任何收入。多數流浪漢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倒是有些人受過國中,少數讀過高中,這些人還可以打臨時工。這位戒掉酒的兄弟,每天會去街上撿拾人家丟棄的厚紙板,有時賣十元、五元或更多,他都會節省下來。有一次,當他來到教會,剛好遇到有人在浴室大喊說:「水會冷喔!」他發現是瓦斯桶已經沒氣了,隨即打電話去叫一桶來,然後他從身上傾出所有的銅板替教會負擔一次桶裝瓦斯費。

提供醫療和食物
  流浪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醫療的問題。因此,每次聚會都會有簡單的醫療服務,這些工作都是由「阿真」、「阿惠」和「小吳」夫妻來擔任。例如:擦傷、換藥等等。有時要帶他們去醫院看診,通常都是帶他們去和平醫院或是仁濟醫院就醫。嚴重的,就需要與社會局聯絡,原因是他們都沒有身分證件,更談不上健保卡。他們的身分證有的被人買去當人頭戶,也有的是遺失。還好這些同工已經認識將近三百位的街友。女性雖然不多,約有四分之一。因此,只要這些同工出面,社會局與上述醫院都會接受為他們進行必要的免費醫療服務。

  每個禮拜二下午一至四點聚會,教會提供洗澡、乾淨衣服、泡麵,以及簡單的醫療服務。然後也有唱詩歌、讀聖經,和帶領他們學習怎樣祈禱。每個禮拜四晚上七點到十點,同樣提供洗澡、乾淨衣服,以及簡單的醫療服務,但不是提供泡麵,而是台北「Costco」公司提供的麵包或蛋糕,該公司老闆和「阿真」很熟,每個禮拜三下午將該公司因為製造過程中有「不好看」、「表面受損」的這些麵包、蛋糕免費送去給他們,他們就提供給這些流浪漢,讓他們吃到可口的蛋糕、麵包。

  不論是禮拜二或是禮拜四,出席都會比較固定,平均都在二十五名。其中約有五名是女性。

  每個禮拜日下午三點到五點,舉行主日禮拜。參加的人就少到五至十名。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提供上述這些「服務」。這些兄姊比較喜歡來教會的原因,就是可以洗澡、換衣服、吃個熱熱的泡麵,或是可口的麵包、蛋糕。

流浪漢的福音事工
  台北東門教會是從今年元月推出「少一道菜、多一分愛」的活動開始關心,然後從今年4月開始,長執會正式決議,每個月提撥一筆固定經費,協助該教會吳得力傳道師,希望他夫妻能專心投入這項事工,同時聊表我們教會參與該教會關心流浪漢的福音事工。

  目前還有基督教救世軍每禮拜三、四下午六點,在台北火車站北門出口分發便當給流浪漢,每次約發兩百個,他們最近又在太原街成立「街友服務中心」,主要工作是替這些街友去勞工局接洽工作,以及社會有關醫療協助的工作。另外,板橋貴格會恩友中心也在今年11月開始投入這項關懷街友的工作,他們在教會臨近設立一專責中心,以服務街友。

  要投入關懷流浪漢的工作並不簡單,不僅需要相當大的耐心,更需要有豐富的愛心才有可能,更重要且是最基本的要件,就是有足夠謙卑的心靈,否則是不適任的。看來,這並不是每個傳道者都能勝任擔當的工作,也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有辦法做得到的。單單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要能夠忍受那種來自身上特有的味道,尤其是看到他們喝醉而口語不清的時候,就需要很大的耐性和謙卑之心來關懷他們。另一方面也要忍受過路者投以奇異的眼光,或是根本就是以「不屑」的態度在看待時,這些都需要更多的毅力來承受。因此,當我們說關心活水泉教會時,其實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的事,就是提供經費的支助而已。而這是所有關懷事工中最簡單,也是最輕快的,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書的地方。

  當我看到「阿真」、「阿惠」和「小吳」夫婦投入這項艱辛工作時,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因為這兩位姊妹都是來自內地會差派來台灣的福音使者,而「小吳」夫婦也不是來自我們長老教會。我想到自己經常在傳講耶穌是貧困者的福音、朋友、親人,但我卻離這些貧困者是那樣地遠。唯一讓我感到安慰的,就是東門教會長執們通過議案,全力支持活水泉教會的事工,只要他們在經費上有任何困難,我們都將責無旁貸。
同作者相關文章:
看守神的產業:從《走過崎嶇路上》到《東基向前行》 (第 145 期)
我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 (第 138 期)
話說彌迪理牧師 (第 136 期)
基督宗教看永生與祭祖 (第 125 期)
基督宗教看死亡 (第 124 期)
撿郵票的神父 (第 119 期)
「萬民皆祭司」之我見 (第 111 期)
話說傳道者的牧養工作 (第 101 期)
掛上帝的名行殺戮之實 (第 97 期)
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顯出基督徒狹隘的胸襟 (第 85 期)
信徒間的「錢」事 (第 82 期)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第 80 期)
從大專神研班到教會查經班 (第 73 期)
黑函…你相信這種信所說的嗎? (第 72 期)
現象篇---是「特惠」或是「特會」? (第 71 期)
沒有媒體傳播觀念的台灣長老教會 (第 70 期)
我甚為懷念的長老——溫吉安 (第 63 期)
在上帝的話語中敬拜 (第 63 期)
牧師的講道都是「上帝的話」嗎? (第 61 期)
上帝的「聖殿」遭污辱? (第 55 期)
教會談改革或運動,先從研讀聖經著手 (第 54 期)
論在教會中的服事 (第 52 期)
用聖經上帝的話重建教會 (第 49 期)
喜愛讀聖經的教會 (第 47 期)
憑著感覺走,啥米攏呣驚? (第 41 期)
我們的青少年在哪裡?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0 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35-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0期  2004年  2月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80
本期主題: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發行日期:2004/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廖文毅家族信仰史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被遺忘的流浪兒
簡介「動物神學」——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
釋放——基督拯救的福音
最後的一瞥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關懷的意義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恩典與服事的歲月
擁抱s/
學作老二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祝福s/
承載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母語——參加加拿大國際原住民教育研討會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