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2010年的總主題為:基督徒的公民責任。你可能會說:「又是老生常談」!的確,我們在2008年2月的104期,才做過公民社會的相關主題,而過去百多期的《新使者》亦可看到極多相關文章。然而,我們還是要一再討論、不斷提醒:基督教不是個人宗教,教會乃是在公共領域中見證的信仰團契;積極行使公民權、善盡公民責任,是基督徒的信仰實踐。在這一年裡,我們將分成幾個不同的領域,來探討此時此地的台灣基督徒可以怎樣來做光做鹽、有份於上帝國,而最核心的立場就是:「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
這期的主題主要介紹人權議題,特別是有關在惡劣政治環境中遭迫害的人們。陳南州牧師的〈人權被蹂躪,上主必關懷〉提醒我們:「維護並伸張人權,是跟上帝同工,期待上帝國實現在人間」,並指出基督徒關懷人權可透過人權意識教育、覺察並揭發人權議題、究查其因並結合有志者共同行動。普世教會協會(WCC)將人權關懷視為該組織重要使命,其神學立場具有帶領全球基督教會的作用,該組織中央委員鄭明敏女士除介紹WCC對當前世界諸多人權議題的關切之外,也提醒我們注意中國教會對中國人權議題無法發揮作用的實況。
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政治轉型過程,不少「為義受逼迫」的良心犯因此得到關懷協助。在一個高壓統治的社會中,遭到政治迫害者往往無人敢聞問,外界聲援的實質效果或許相當有限,但若連這都沒有時,就真的全陷入黑暗了。1970-80年代,台灣政治犯受到國際特赦組織的關心,而後台灣人也開始加入這關懷鏈當中。王興中和林世煜的文章告訴我們這樣的鏈節是如何造成,而你不難發現這裡面有教會的影子。「曾經有那麼多鄰人在我們受苦時伸手援救我們;我們也很樂意盡我們的力量,做一個好的撒馬利亞人。」
同性戀議題在教會中經常一討論就會引起對立爭執,但是同性戀者難道不是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是上帝的兒女?且讓我們從實況中先做了解、傾聽同志基督徒的心聲。楊鳳麟的文章提供了幾個個案,可供我們反省思考,而張仁和牧師和一位基督徒同志的書信往來,提供了基於信仰本質的倫理建議。
在新聞中看到外籍配偶的孩子在學校遭老師歧視侮辱,本期〈我的新朋友〉一文中則可讀到牧師怎樣與「新台灣人之母」為友,開拓新宣教事工。〈可愛無比‧暴力無敵〉從人權園區裝置藝術遭破壞事件及商品化行銷兩蔣談起,探討藝術創作背後的歷史意識和良知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