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52期 現代的工作倫理 |
|
|
文化.藝術 |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二) |
|
|
關鍵字: |
作者/林皙陽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圖書館館長。)
|
|
|
|
四、1599年,天主教詩集 & Nicolai詩集出版400週年
1.Alte Catholische Geistliche Kirchengesang: 舊版天主教聖詩集(Alte Catholische Geistiliche Kirchengesang)1599年於德國科隆出版,它的底本起源於迪爾(Trier)卡特爾聖阿班修道院(St. Alban's Carthusian)。新聖詩16首由普來托里士改編的“偉大能力的奇妙”( ES IST EIN'ROS')(註1)自此詩集。
聖詩66首萬物相與聚歡喜則出自另一本1623年科隆出版的聖詩集,Ausserlesene Catholische Geistliche Kirchengesang。聖詩第五首OMNI DIE選自D. G. Corner(1587-1648)編輯的Gross Catholisch Gesangbuch(1631)。
2.Freden-Spiegel des enigen Lebens 尼可萊(Phillip Nicolai, 1556-1608)生於威達克的孟葛林豪生,是路德會牧師之子。他於1575年進入艾福大學(Erfurt)唸書,次年轉入威登堡大學,於1579年畢業。1583年他在孟葛林豪生(Mengeringhausen)封牧並任父親的助理牧師,後來擔任海德克路德會牧師,由於議會受天主教會信徒控制,以致很難做工,但1586年西班牙部隊到達海德克(Heidecke)以後,尼可萊才搬到尼德偉敦根(Niederwildungen)。1586年他成為威達克的瑪格麗莎女爵(Margaretha)的主任牧師及孩子的恩特斯(Wilhelm Ernst)的家教。女爵屬加爾文教派,在這個職位因為聖餐的觀點和加爾文教義不合,並參加協同書(Book of Concord)之聲明。尼可萊1894年被威登堡大學冊封為榮譽博士。1596年去西發里亞的安那城(Unna),捲入路德教派和加爾文主義之爭論。不久西班牙部隊來到安那,他又被迫離開安那。1601年他就任漢堡聖凱撒琳教堂牧師直到1608年他去世為止,享年52歲。
尼可萊於1599年出版“永生之鏡的喜悅”詩集,內含兩首重要聖詩,這兩首聖詩歌詞和旋律都由他創作。主若晨星遍照全地(Wie Schoen Leuchtet)又稱為聖詩之后(Queen of Chorales)。主若晨星遍照全地曲調取自德文首行,收於新聖詩23首,歌詞依據詩篇45篇所寫。原詩有七節,尼可萊用離合詩體(Acrostic)來處理,它把七節中的每一節的第一個字母取出,分別為W,E,G,U,H,Z,W為Wilhelm Ernst, Graf und Herr zu Waldeck的簡寫,意思為恩特斯威達克公爵和貴族。這首聖詩在短時間之內成為德國人喜愛之聖詩,常在各種場合吟唱,尤其喜歡在婚禮中使用,但現代出版的聖詩都把它用於每年一月六日主顯節。早期巴洛克作曲家很喜歡此聖詩,如謝德(Samuel Scheidt, 1587-1654),普來托里士(Michael Praetorius, 1571-1621),巴士德胡(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用於為完成神劇基督(Christus)中。巴哈引用此曲調八次。他用此聖詩當主要題材貫穿Cantata no.1。
警醒,警醒,夜已飛逝(Wachetauf, ruft uns die Stimme)又稱為聖詩之王(King of Chorales)。警醒,警醒,夜已飛逝曲調取自德文首行,曲調可能是流行於十六世紀之旋律。歌詞取材自馬太25:1-13; 啟19:6-9; 21:21; 林前2:9; 以西結3:17; 以賽亞53:8。這首聖詩採反離合詩體(Reversed Acrostic)來處理,它把三節中的每一節的第一個字母取出,分別為W,Z,G為Graf zu Waldeck的簡寫,意思為威達克公爵。恩特斯於1598年9月死於杜賓根,享年十五歲。安那城於1597年至1958年傳染瘟疫病死了很多人,此段期間全城一千三百人死亡,因此他領悟死亡就是到天堂,就是到永生之地,於是他在這段時期寫這首永生之詩。1599年出版永生之鏡的喜悅(Freden-Spiegel des enigen Lebens)詩集序言中寫:「若上帝要召我離開世間,我將很平安喜樂的離去,若上帝要我與患難的人留在世間,我將會探訪患瘟疫的病人。」Bach用於其Cantata no.140當中,他又用此旋律改編成Schuebler管風琴曲第一號BWV645。孟德爾頌用於他的神劇聖保羅兩次no.1&no.16。
五、1624年,密爾頓“願大家讚美上帝”克勞斯曼“主的愛疼許大”357週年
1.密爾頓:聖詩57首“願大家讚美上帝” 根據1623年出版的密爾頓傳記中,Warton和Mitford的記載,“願大家讚美上帝”( Let us with a glad some mind)是密爾頓十五歲的作品(註2)。這首詩根據詩篇136篇寫的釋義詩,當時他在倫敦的聖保羅中學,此首聖詩原有24節。它首次於1645年出版的Poems in English and Latin詩集中。
John Milton(1608-1674)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以外英國最有名的詩人,也是十七世紀英國最偉大之詩人。密爾頓於1608年於倫敦出生,起先在聖保羅學校唸書。1632年劍橋大學之基督學院(Christ College)畢業,精通希臘文,希伯來文,拉丁文及多種當時歐洲語言,之後在父親Horton的住宅中住六年並先後完成I1 Penseroso, L'Allegro, Comus和Lycidas等作品。他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革命的熱心支持者,並任職外交工作,1649年他為英國政府翻譯外交文件。1653年失明,他仍然為英國政府工作直到1659年克倫威爾退職為止,由於他之聲譽才免於上斷頭台之刑。
他的成名作品是失樂園(Paradise Lost, 1677),之後又於1671年完成樂園復得(Paradise Regained)和參孫(Samson Agonistes)。嚴格而言他並不能稱為聖詩詩人因為他只寫十九首釋義詩篇,而且大多數並不為大眾所熟悉。他對聖詩最大的貢獻是他影響瓦茲(Isaac Watts, 1674-1748, 聖詩27, 94, 115, 254首之作者)和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 聖詩82, 246, 251首之作者)。
曲調CRESSBROOK是傑克森(Robert Jackson, 1842-1914)所寫,他1842年出生於英國蘭開夏的奧漢(Oldham, Lancashire),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後任倫敦聖馬可教堂管風琴師。他以後也擔任伯明罕Halle交響樂團樂師。1868年接他父親工作48年之職位奧漢聖彼得教堂管風琴師直到1914年他去世為止,一共工作46年。他們父子兩人為聖彼得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將近一世紀,是無以倫比的記錄。
2.克勞斯曼聖詩116首“主的愛疼許大” 克勞斯曼(Samuel Crossman, c1624-1684)生平不詳,直到1720年A. Wood之Athenae Oxonienses出版之後才有資料。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在必斯妥大教堂(The Cathedral Chruch of Bristol)就任牧師,本為聖公會牧師後來支持清教徒而辭去聖公會牧師之職務,但後來又在聖公會復職被任命為國王之牧師。1684年去世享年59歲,葬於Bristol大教堂墓地。
他除了出版講章以外他寫了一些詩集,是第一位不用詩篇經文作為寫聖詩的依據的英國詩人。這首聖詩選自他1664年出版的九首詩集(The Young Man's Meditation)當中。這本詩集出版以後並沒受到重視,1863年由D. Sedgwick再版以後才被重視。1868年才首次被選於Anglican Hymn Book。Kristen L. Forman認為歌詞中Love Unknown出自Goerge Herbert之詩(註3)。
曲調LAWES PSALM XLVII(LAWES PSALM 17)出自英國作曲家勞斯(Henry Lawes, 1596-1662)的詩篇十七篇之曲調,於1596年出生於Wiltshire的Dinton,他是早期英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歌唱家和老師。他的作品包括四百首歌曲,二十首讚美詩,其中最有名的是加冕頌讚曲(Coronation Anthem for King Charles Ⅱ,1660)為查理二世加冕而作,除此之外他還為杉帝(George Sandy)的兩本詩篇集(Paraphrase upon the Divine Poems:Psalms,1638 & Psalms put into Musick for Three Voices,1648)作曲。這兩本聖詩曲調和他弟弟威廉(William Lawes,1602-1645)共同於倫敦出版。他的曲調由二十世紀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William,1872-1958)所編於1906年出版的The English Hymnal中選錄五首以後才廣為世人所喜愛。他是第一個使用小節線來加強力度及應用韻律區分旋律的音樂家(註4)。
他早期為Bridgewater公爵女兒的音樂老師。後來從事專業聲樂教學。他於1631年任職於英國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皇家教堂之聖餐助祭、樂師、會計。後來因為克倫威爾在位而失去職位。到王權復興英王查理二世就任以後才恢復官位。他於1634年曾為密爾頓的劇本Comus作曲,為此密爾頓寫一首十四行詩題名“To Mr. H. Lawes on His Aires”。1662年逝世於倫敦享年66歲,死後葬於西敏寺教堂內墓園中。 |
|
|
註: 1.見使者第62期,1987年3月,pp.46-47。
2.E. E. Ryden,The Story of Christian Hymnody, p.257記載為其十六歲之作品。
3.Kristen L. Forman,The New Century Hymnal Companion;A Guide to the Hymns,p.322。4.James Moffatt,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Rev. ed. With Supplement), p.400。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 (第 145 期)
|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第 129 期)
|
.古典聖樂欣賞(一): 禮拜中會眾與聖歌隊的詩歌 (第 124 期)
|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二) (第 52 期)
|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一) (第 51 期)
|
.孟德爾頌與聖詩──導論 (第 43 期)
|
.布拉姆斯與聖詩(二) (第 41 期)
|
.哈與聖詩補遺(四) (第 39 期)
|
.巴哈與聖詩補遺(三) (第 38 期)
|
.關於曲調(二) (第 35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