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57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
|
|
本期主題 |
尋找——看不見的信仰 |
|
|
關鍵字: |
作者/楊紫穗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助理)
|
|
|
|
之一 三年前,玉珍不顧家族反對嫁入佛教徒家庭,她深信自己有足夠的意志力抵擋誘惑,並相信這是她向夫家分享基督信仰的一個契機。婚後三個月,她的丈夫死於車禍,留給玉珍的是無比的傷痛與未出世的孩子,同時改變了她的生命。玉珍埋怨上帝,如果他是眷顧她的上帝,為何奪去她的幸福,並將無盡的悲慟留給她。因此,她決定遺忘自己和他的誓約,轉而投入佛教的行列,至今玉珍已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之二 玉美於去年年底和相戀已久的男友共結連理,嫁入信奉道教的家庭。有一次我們談到「異象」的問題,她說:她公公可以在作法時看見人的命運,而且準確無比。如果上帝可以讓基督徒看見異象,那麼每一個宗派的上帝是不是也做同樣的事?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我們要獨信上帝是獨一的真上帝?我們到底在執著什麼?又在尋找什麼樣的上帝……?
之三 淑慧從小至今對基督信仰就有著一份無奈,要不是家族都是基督徒,她可能就會是一位無神論者。雖然家人經常鼓勵她要加入團契生活,要她盡可能將休假排定於週末,但她仍然以上班作為藉口,對上教會無動於衷,不願放棄現在的逍遙快活。看在家人的眼中,也只能默默地的為她祈禱,祈盼有一天她有所改變。
除了她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我們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也會遇到這樣的疑惑。當理想和現實衝突時,人就會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來。有時我不禁要問:「家庭教育和教會的宗教教育對我們發揮多大的功效?」 家庭是我們第一個受教育的地方,是我們第一個接觸信仰的場所。從小就和父母一同參加教會聚會,一同作謝飯感恩的禱告。似乎這一切是理所當然,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為何要禱告?又如何禱告和讀經?關於信仰的事全在教會中學到。如果有人和我的成長背景相似,那有朝一日孩子離開了教會,要怪誰呢? 很多父母以為將孩子交給教會就算完成任務了,其實不然。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上帝的愛,學習到基督信仰;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家庭要謹守職責,提供對孩子的保護、教育,以及心靈的穩定;更有責任將信仰深植於孩子心中,時時為自己作信仰的反省,是不是有固定的靈修生活,是不是曾和孩子一同讀經、禱告、敬拜、分享或談論信仰,是不是會教導孩子基督徒的價值觀,是否有跟孩子共同發展屬靈生活。從小就讓孩子習慣教會生活,可幫助他們成人時適應各種團契生活;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信仰。所有的父母必須視箴言二章6節:「教導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為一生的目標。 除了家庭之外,教會是另一個學習基督信仰的場所。如果說教會是教導理論的地方,那麼家庭和社會就是實踐基督信仰的場所。原住民教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姑且不論沒有申請實習生的教會,有申請神學生的教會大多有一個現象,就是「太依賴神學生」。你會發現,無論這間教會是否有傳道人在牧養,他仍然會把兒童主日學、青少契全權地交予神學生,甚至把婦女團契或詩班交出來,把神學生當作是萬能的。值得關切的是,教會是否有督導神學生的教學內容,這一套教學內容是否有它的一貫性,還是每一位神學生來的時候就換一套內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到的會不會都是一些沒有系統且重複的東西呢?會不會每一年都在適應這些東西,而無法學到最基本且關乎信仰、關乎生命的真理。 其實,原住民五百一十三間教會中,顯少有教會的主日學教育是健全的。我想大多數教會的聚會是兒童主日學、少契、詩班、家庭禮拜、祈禱會等,這些聚會是例行性的,顯少教育工作者真正在乎我們的屬靈生命;顯少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如何學道(理論)、如何傳道(實踐)。以至於我們隨波逐流,不明白真理,遇事則埋怨、逃避,無法堅持到底。可能有人會說:原住民教會除了傳道人外沒有其他的同工,教會盡是老年人我能做什麼?但我卻要說:那信仰的尺在自己的心中,這是一個藉口抑是事實,到底方法是自己想出來的還是上帝給予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亦或上帝的力量,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我必須沈痛地說:家庭和教會要為離開教會的人付大半的責任,因為他們在教育的崗位上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如果我們在家庭和教會中得到足夠的裝備,心靈得到足夠的滿足,就不會在看到教會問題時就心灰意冷地離開,不會因為其他教會比所待的教會好而離去,更不會遇事則逃避、離棄上帝。 當我們在探討長老教會的青年何處去時,不妨也自問他們因何而離開?不要一味地批判別人或其他教派,應給予自己反省、學習的空間,這樣我們方能找出方法,齊心為上帝國圖謀大事。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尋找——看不見的信仰 (第 57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