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7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紐西蘭學習之旅
關鍵字:
作者/古和書 (現為成功大學醫學院五年級學生,成大SCM團契契友)
※ 前言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問自己:「我是誰?」從小生活混雜在漢人社會與原住民文化中,心中難免會產生許多矛盾,而卑南族天性富有包容力,以致日本化、漢化的很迅速,再加上自己是卑南與阿美的混血兒,父母雖然認同自己的文化卻從來不強調它,之間的溝通也從不用母語而用北京語,因此即便在思尋我是誰的過程中,我繼承了父親的血統願意成為卑南族,但矛盾的是自己對卑南族的認識卻停留在孩兒時期。

  至於在我大學的這些年,由於學校沒有原住民學生社團,我也就無緣因參與原住民學生社團來重新學習原住民事物,直到利用寒暑假隻身進入許多原住民部落,才慢慢對原住民文化有所瞭解,而這樣的過程卻是很辛苦的。

※ 抵達紐西蘭
  紐西蘭之行是一次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很榮幸能代表原住民大專青年來參與。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跑道上,那已經是晚上八點的事了,但紐西蘭的天空依然明亮,這個國家在這個季節是要到十點以後才天黑。在入境窗口辦事的公務員有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我想這也是這個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國家的特色——多族群。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紐西蘭是人類遷徙史上最後一個被登陸的大陸,而首先登陸的毛利人也與台灣原住民一樣,同屬於南島語系,也是這次我們文化交流活動主要參訪的對象,從他們身上的確讓我們得到不少的啟示。

※ 毛利事務局
  1999年1月28日上午,我們一行人參訪毛利事務局奧克蘭分部(Ministry of Maori Affair Auckland Branch),在這之前我們對於毛利的文化只限於書本上的描述。這一天,毛利事務局的官員特別請了當地某部落的長老來為我們舉行歡迎儀式,雖然四周都是極為現代化的陳設與建築,但我們的心靈都被他們敬虔的心帶到另一個時空,那是充滿歷史、傳統與尊嚴的。在那裡我們第一次被他們用傳統的hony儀式接待,感覺很特別,很新鮮。而從接待我們的官員與長老的態度上,我看到了身為毛利人的驕傲與尊嚴,即便後來官員在簡單介紹毛利人後才得知,當地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與台灣幾乎如出一轍,但當地官員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驕傲與尊嚴卻令人印象深刻。

※ 瑪籟(Marae)
  下午我們來到Rotorua Wariki Poly Technic Institude,並住進他們的傳統建築物Marae裡。這是個木造類似三角形的建築,內部除了柱子與精細的雕刻圖騰外,幾乎空無一物,但它傳承了毛利人的歷史,也代表了毛利文化的精神。在我們還沒進入之前,他們同樣用傳統歡迎的儀式引領我們,以致我們不得不用敬虔的心進入這個神聖的殿堂,這樣的感覺是受他們對自己祖先的崇敬所感染。簡單的說,Marae象徵的就是毛利人的祖先,我們所住的地方就是祖先的腹部,象徵著祖先對毛利人的庇護。整個建築物被分成祖先的頭、肋骨、脊椎等,門口的雕刻象徵著祖先張開雙手對我們的歡迎;內部的每個圖騰雕刻卻詳細地訴說著毛利人祖先的歷史。Marae的功能相當廣泛,幾乎舉凡所有與公共相關的事物都可以在這裡舉行,包括政治集會、學校教育等,特別是其教育的功能,因為它本身就是素材,將毛利的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

※ 毛利人的教育
  當天晚上,我們在marae聽Dr.Rawiri Te Whare的演講,毛利族在他們傳統教育上所做的努力真的有目共睹,雖然教育的事永遠都嫌不夠,但對台灣來說已是望塵莫及了。不管是在母語或者傳統技藝的傳承上都有他們的一套,而且在方法上他們仍舊延續了祖先的智慧,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母語教學上捨棄雙語教學(bilanguage )而採用「沈浸式」(immersion)的母語教學。我想對一個在強勢主流社會當中求生存的弱勢族群來說,這樣的改變必須要有相當的勇氣,其中Tekoharga Reo在兒童教育上的成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幼兒的學習分成0-5歲與6-12歲兩個階段,前面的階段由祖母來帶,後面則由母親來帶,遵循毛利人傳統教育的方式,這樣的設計讓孩子得以沈浸在母語的環境當中,也彌補了現今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當中最艱難的一環——提供說母語環境。此外,1980年後,他們從最基礎的毛利人幼稚園開始,慢慢的成立毛利人的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將毛利文化的教育延續下去,深深的為毛利文化紮下根基。

※ 觀光
  文化與觀光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議題,如何從中得到平衡點一直是吾人常常思考的問題,在這次參觀的經驗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解說員的敬業態度,以及他自身對自己毛利文化深刻的認識,流暢、精闢的解說並實際示範傳統服飾的製作,在他的引導下,遊覽整個園區可以用「舒服」來表達當時的感受。觀光除了是異文化消費外,更應該是異文化教育,在教育的這部分他們做的的確很成功。之後我們又參觀一個仿古的毛利部落,可以看到他們經營的用心,努力呈現傳統流失已久的傳統生活模式,在其中確也看到南島文化許多的相似處,但商業化的問題仍舊存在著,不過這是我個人主觀的感覺。

※ 奧克蘭大學
  這次紐西蘭之旅的最後一站是奧克蘭大學,同樣地,我們在接受毛利人特別的歡迎儀式後進入了奧克蘭大學的Marae。在那裡,我們聽了幾場演講,對毛利的教育、經濟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毛利人傳統的經濟模式不是現今最普遍的資本主義,相反地,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毛利人強調「spirit of gift」,一種以物易物當中帶著互惠精神的方式。而如何循著傳統的模式,在競爭激烈以資本主義為主流的市場經濟中仍能生存下去,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新穎的題目,希望台灣的原住民也能培養一批經濟人才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此外,演講者Dr. Manuka Henare在毛利人天主教社會當中領導者的地位也吸引我的注意。當他拿起胸前一個用毛利雕刻品做的傳統項鍊,他說,很多人會質疑他,一位在毛利天主教信徒中的領袖,為什麼還配掛著這樣象徵祖先意義的項鍊?但他從不以為意,執意配戴這樣的項鍊,在他的思想中,祖先的信仰跟基督教信仰是完全融合的;他認為毛利人需要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神學觀,我們姑且稱它毛利神學,用毛利神學來解釋傳統信仰上的問題。這也是值得我們一同思考的。

※ 賦歸
  帶著飽滿的行囊我們平安地回到台灣,這趟學習之旅,倘若肯用心,相信一定會滿載而歸。雖然是短短的七天,我們無法深入去研究每一個議題,但在當中我們多少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啟示。特別感動的是我們成員當中的互動,大家都認真地看待每一件事,用謙卑的心去觀摩和學習,彼此分享、批判和反省,當然收穫最多的卻也是自己。另外,特別懷念我們在Hotel彼此分享、討論的那段美好光陰,最後更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感動化成行動,我以身為卑南族為榮,我也願意奉獻我的生命給孕育我的卑南族南王部落。
同作者相關文章:
紐西蘭學習之旅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7 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74-7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7期  2000年  4月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57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發行日期:2000/4/10
目錄s/
留還是不留?
編者的話
為尋找真理
出走記事
為何出走?
雅各的夢,不是我的夢!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尋找——看不見的信仰
原住民大專青年的教會參與
愛與執著
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班
基督精兵營
原住民青年全人發展生活營
TCMA台中學生部
教育營事工
服事這一條路
教會的「品牌形象」
「教會青年出走篇」探討
教會的年輕人到哪裡去了?
我的姑婆──李幫助牧師
論網路之流行語言
被弄瞎眼的參孫
作伙來辦桌——半客庄教會的福音工程
為什麼要「按手」﹖
感謝---一路上有你
圖像!偶像!
「鐵安妮」的省思——祈求智慧,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啟航
近事分享
復興鄉課輔有感
紐西蘭學習之旅
原鄉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