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0期 教會有性別嗎?——她的教會?他的教會? |
|
|
特稿 |
AEC2000亞洲普世課程 |
|
|
關鍵字: |
作者/葉景安
(現為嘉義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
|
|
|
|
本次亞洲普世課程(Asia Ecumenical Course, AEC)配合第十一屆CCA總會的召開,於5月16日至6月10日在印尼北蘇拉威西島的Tomohon舉行。亞洲普世課程之目的在訓練亞洲教會未來的普世運動領袖,是亞洲教協組織中的正式課程。本屆主題配合第十一屆CCA總會,為「Time for Fullness of Life for All」。本屆亞洲普世課程的參加者共20位,來自10個國家(包括2個普世組織),分別是大洋洲的紐西蘭(1位)、澳大利亞(1位),南亞的印度(3位)、巴基斯坦(2位)、孟加拉(1位)與斯里蘭卡(1位),東南亞的印尼(5位)、馬來西亞(2位)、菲律賓(2位),普世組織有FABC(1位,來自馬來西亞)以及WSCF-AP(1位,即筆者)。其中筆者是所有學員中唯一來自東亞的教會。
一、行前準備 在各國教會與相關機構的推薦者通過審核後,主辦單位在兩個月前便寄出相關的資料,說明整個課程之目的、主題、課程表、講師(resource person)、注意事項以及要求學員事前所必須準備的呈現資料。 個人需要事前準備的呈現資料,共有以下幾樣:1.自傳;2.本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現況;3.本國的教會普世運動歷史。此外,主辦單位要求參加者準備代表本國的傳統服飾、裝飾品,並準備能代表本土之表演節目。 對於學員呈現資料的寫作,主辦單位提出清晰的要點與項目,使參加者能夠有系統地準備。而在呈現資料的寫作過程中,筆者因此有機會重新檢視台灣目前的實況以及教會對普世運動的參與,並以此反省自己的信仰與神學。當時正值總統選舉前後,更促使筆者蒐集更多的相關英文資料,來向國際友人說明台灣人的心聲,以及駁斥中國在國際間對台灣的打壓。
二、課程內容 本課程強調「未來領導者」的培養,因此課程著重於個人的簡報、討論以及分享,尤其注重每位學員的投入。此外,每天由不同的小組(共5組,每組4人)負責程序的進行(司時、介紹講員、領詩、帶團康活動等)及早晚禱的主理,每週由一位擔任召集人(convenor而不是leader,因為主辦單位假設每個學員都是未來的領導者)。 課程安排大略如下: 第一天參加者必須提出自己對整個課程的期待,並共同訂出全體應遵循的規範。 第一週主要在熟悉環境與認識彼此。此外,有兩個印尼政經與宗教實況的講座(講師:Tom Therik,來自Timor)以及一個晚上的印尼文化之夜,讓學員更清楚當地的實況與傳統。週末並安排到當地教會(GMIM)參觀,並住在教會會友家中。筆者第一週主日因參與當地教會,生平第一次用英文主理團契,並在禮拜中(約有500人)用英文講道。 第二週進入主題「普世運動」。個人呈現部分,要簡報各國教會普世運動的歷史與現況。講座方面,有羅馬天主教印尼主教介紹天主教在印尼的現況,並簡介亞洲普世運動及世界普世運動的歷史與基督教傳統的歷史縱覽(講師:Kuncheria Pathil,來自印度的天主教神學家),最後討論CCA與FABC(遠東主教會議,亞洲最高的天主教機構)的合作與可能性。週末則到當地的回教社區,因筆者與羅馬教廷負責普世事務的主教也是回教專家Tomas Michael同行,因此能參加印尼回教穆罕默德學會(Muhammadia Society)在當地的聚會,並得到他印尼話和阿拉伯文的即席翻譯。 第三週主要在準備參與CCA總會的開幕、崇拜、會議及分組,並與CCA幾個工作坊(婦女、青年與人民運動)的成員座談。本週的講座為「宣教與對話」(講師:Ariarajah,來自斯里蘭卡,目前任教於美國Drew大學)。週日隨CCA總會各國代表至當地教會作禮拜。 第四週前半延續第三週,參與CCA的總會,並安排與各國普世事務領袖座談,其中與中國教會代表(美國宣教師Ewing Corril)的對談,使得筆者深覺台灣在國際事務上所受到的打壓與漠視是如何地嚴重。 第四週後半開始要將之前的課程內容轉為行動計畫,並要學員思考在實現行動計畫的過程中,自己所能運用的資源,以及彼此間如何成為合作的肢體,並由承辦人Corazon Tabing-Reyes(CCA的教育與婦女關懷幹事)對普世學習作總結。
三、參加之心得 能在當傳道師的第一年受派參加亞洲普世課程,深感榮幸。尤其能因此列席CCA第十一屆總會,更使筆者能一窺國際普世組織的運作及正式會議的進行。 筆者最大的收穫在於了解藉著投入成為一體的普世教會,得以用更寬闊的眼界來看本身的處境。因為在彼此的分享中,各個肢體能從相互的差異,體認到在這跨越國界的教會中本身的責任與義務。也因著分享,各個肢體發現彼此的共同點,因此其他人的受苦,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因為在基督的愛中各個地區的眾教會都是一個共同體。 因著相同的普世精神,教會也同樣要關懷與我們不同的人,儘管有不同的語言、膚色、信仰及社經地位等,因為他們一樣是上帝用祂的形象所造的,且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肢體。進一步地,世上一切上帝的創造都與你我息息相關,因此教會一樣要關懷我們的生態,因為都是上帝美好的創造。
四、反省與建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正式參與國際普世運動已逾半世紀,但普世運動仍然只停留在教會的高層。筆者曾在課程中分享:「很可惜的,我不是所屬教會總會所派的代表,而是一個總部設在外國的組織所推派,回國後什麼都不是!」因為在教會的基層,對普世運動充滿了誤解,往往認為普世事工只不過是接待外賓或是到國外出差(兼觀光)。因為這種誤解,使參與普世事工常被認為是少數當權者的特權,或是牧者的一項福利。 其實,普世運動也包括宗教間對話。尤其在基督徒只佔總人口3 %的台灣,基督教會與其他宗教信徒對話的機會不會少於其他國家。台灣教會如何在其他多數的非基督徒當中見證上帝的愛與公義,一樣是能在普世活動中作深入探討。台灣的基督徒要如何在彼此的差異中實踐聖經中合一的教訓,這也是普世事工所要做的工作之一。 出國參加普世活動,除了能吸取其他國家基督教會的經驗之外,藉著關心其他地區人民的苦難,也成為我教會實踐愛鄰舍如同自己之更具體表現。並且在台灣主權與國際地位被中國打壓的同時,參與國際普世活動也是讓世界聽見台灣人民真正的聲音之難得機會。 因此,我教會必須整合過去曾有參加過國際普世活動的牧長與信徒,將普世的精神貫徹在地方的宣教與教會的事工,並加強對信徒的教育,使其對普世事工有足夠的認識,並運用在自身的生活處境當中,實踐耶穌基督「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教訓。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AEC2000亞洲普世課程 (第 60 期)
|
.面對面s (第 55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