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5期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
|
|
關鍵字: |
作者/沈紡緞
(本刊執行編輯)
|
|
|
|
※ 簡歷
郭馬西牧師,台北士林社子人,1892年11月13日出生,為台灣教會初代牧師郭希信之長子。曾於台灣、日本和美國接受神學教育。
郭牧師1927年從美國回台後即和台南市葉水樹女士結婚,並任教台灣神學校一段時期。1929-1933年間曾前往緬甸、新加坡、中國沿海地區自費傳道。1934年受聘擔任東京台灣基督教青年會宗教部主事,1940年成立「東京基督教台灣傳道會」,兩則即從事留日台灣青年的事工。
戰後1946年3月郭牧師舉家回台。1947年在台北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封牧暨就任。其間也兼任台灣神學院老師。1966年7月6日,於任期中病逝,享年75歲。
牧師娘葉水樹,台南人,1898年5月19日出生。曾於中國福建省集美接受師範教育。1972年5月31日,五子婚禮前一小時病逝於美國紐約,享年75歲。
郭牧師、牧師娘一生專心牧會事工,因此著墨不多。以下整理受他們牧會關?者的回憶、書信、証件、其他出版物的記載、講道摘要以及子女們的口述。
※ 與歐美神學教育和教會沒接軌體制下所培養出的神學生∕牧師
台灣北部第一位宣教師馬偕牧師所設立的牛津學堂,為了要配合當時日治教育制度,於1908年改制為台灣神學校由加拿大宣教師約美但(Milton Jack)牧師主持校務,採學年制收取六年制公學校畢業生為神學生。郭牧師是首批學生中之一。他於1912年畢業後開始學習客語,並前往苗栗、公館從事客語傳道二年。
後來郭牧師前往日本留學想直接繼續攻讀神學,但由於日本的神學院不認台灣神學校的學制,郭牧師得先在京都同志社普通學校修補普通中學課程於1925年畢業。其間與同來自台灣的陳清忠(台灣橄欖球之父)很要好,曾在校屢次共同公開演奏風琴。後來再前往東京明治學院高等學校進修,於1918年畢業後,才能進入明治學院神學部。
於1921年畢業後,連同其他近百名日本青年學生,郭牧師旋即被推派至美國留學。雖然當時的台灣北部「教士會」極力反對下,他前往美國紐約就讀歐本(Auburn)∕協和(Union)神學院。後來又由於美國的神學院不完全承認日本神學院的學制,郭牧師又得重修不少神學課程。獲得神學位後,又轉往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研讀人類學、南島語言。郭牧師是早期留學美國台灣人中第一位攻讀神學、南島語言的。
美國留學完成回台後,曾在台灣神學校?任教職。不過由於郭牧師覺得有海外宣教的使命感,因此教了一小段時間就離開台灣神學校。又當時「教士會」主政的台灣教會尚未有海外宣教以及學生事工制度,郭牧師只好在體制外,靠牧師娘變賣嫁妝、妥善經費下來從事這方面的事工。
郭牧師在歐本∕協和神學院畢業後,雖然同時獲取「牧師資格証書」,但在他40多年的傳道、牧會生涯中,前半部是以「先生」的職稱來從事。將近20年的時間在東南亞、中國和日本蹺了一大圈,回到台灣,郭牧師也得面對「牧師資格」的問題。1946年7月25日第三屆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臨時會議中,曾熱烈討論郭牧師應接受何種評鑑考試來取得他的牧師資格。對於此問題,參會的南部宣教師滿雄才(W. E. Montgomery)牧師發言:我們當中沒有人可能考倒他。緊接?十三位議員提出緊急動議申請大會「准郭馬西免試驗封立教師事宜」,北大議決照准,並令台北中會於通常中會封立之。緊接著「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會」議長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牧師在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封立郭馬西為牧師並就任該教會第一任牧師。
郭牧師二次大戰後回到台灣,受到盟軍的友善安排查看日本人所留下的禮拜堂做為他牧會的場所。在日本人台北幸町教會(現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或日本聖公會(現中山基督長老教會)二間禮拜堂中,他看中擁有大庭園的日本聖公會禮拜堂。不過為了教會財產權以及禮拜堂使用方法(維持原聖公會架構或改變為長老會形式)的問題,在中山教會牧會前幾年郭牧師也得面對許多波折。後來經過郭牧師與中山教會會友的共同禱告和努力,原先日產的教會硬體與土地正式成為中山教會所有,而原硬體結構也未有所改變。
※ 關懷留日學生
遠離家鄉和父母的留日學生,生活上往往有許多的不便和需求,郭牧師心疼他們,因此無論他們是否為基督徒,需要保證人在學校的成績單上蓋章,或因學業不順需要轉學,或因要報考醫學院而向他學習英語,郭牧師都竭力幫助他們。他經常也鼓勵留日學生到別的國家留學。透過他的不斷努力和英國宣教師希禮智牧師(F. G. Healey)的協助,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得以在英國進修。郭牧師逝世四十幾年後,仍有40年代留日學生對於郭牧師與牧師娘在留日期間的學業和生活的協助,向郭牧師家人表示感激。
由於留學生分散各處,又得利用學生上學前和放學後的時間去探訪,因此郭牧師夫婦往往事先買妥一日用的車票,以及要送給學生的花,背起幼子,坐首班電車出門,到很晚才回來。探訪時,郭牧師會詢問留學生的生活狀況,有否讀經?是否寫信回家?如果沒有,就一定要他們寫信回台灣。
在日本從事台灣青年的牧會期間,因東京都幅域大,必須早出晚歸乘坐國鐵和地鐵到各地訪問留學生。有一日當電車快要進站時,有位日本女子突然跳入鐵軌準備讓電車撞擊自殺。一看情況不妙,郭牧即刻也跟著她跳下去把她拉上來,救她一命。此舉,讓在場其他等候地電的乘客鼓掌稱讚。當時在日本「讀買新聞」?任記者的謝國城(台灣棒球之父)聞訊後,也特稿報導此同鄉的英雄舉動。又長榮女子高級中學100週年紀念?中,前校長劉青眼也記載類似的軼事:「有一位台灣女子因失戀,以瓦斯毒氣自盡於公寓,死後七日,無人願意去探視,郭牧師因基督的緣故為這位姊妹更衣、料理後事。」
郭牧師家裡客人很多,或來參加查經班或有事來過夜,牧師娘則習得一手好廚藝,常常滷日本人不愛而價格便宜的豬肝請客,經濟實惠,學生也非常高興。有一次,一位醫學生疑似罹患肺結核,吐血,被接待來家裡休養,牧師娘因擔憂家裡孩子會受感染而提醒牧師,但郭牧師卻將照顧這些離家的學生視為己任。
戰後留日同鄉會的成立
※ 普世信仰的表現
郭牧師的信仰關懷具有普世性精神。當他在日本留學時,受美國威爾森 (T. Woodrow Wilson)總統所提倡的「民族自決」思想的影響,極積參與喚醒台灣人民民族意識的運動,並與其他留學生於1920年創?「台灣青年」鼓吹以新思想、新文化建立新台灣社會。後來在他牧會中,「通台灣歸主耶穌」、「民族自決」、「建立台灣成為亞洲瑞士」常常成為他講道的主軸。
台灣人到美國留學的,始於二十世紀初期(20年代),但人數據瞭解僅十幾位而已。因美國地廣,除非在同校或同城市,這些同鄉們難得碰面聚?。而郭牧師於1926年與當時同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李昆玉(經濟學),邀請了在華盛頓霍金斯大學深造的杜聰明(醫學)、華盛頓大學的吳錫源(經濟學)、伊利諾大學的黃朝琴夫婦(政治學與文學)、印弟安那大學的劉清風(醫學)以及賓州大學的羅萬?(政治學),於紐約太陽樓開「台灣懇親會」。其中幾位是「台灣青年」的班底。往後這些留學生也都回台貢獻他們所學的。另一方面,後人認為該懇親會是美國最旱的「全美台灣同鄉會」。
在日二次大戰期問,由於郭牧師曾留美讀書,常被懷疑是間諜而受軍警人員的監視,偶爾也要得到派出所報告自己的行蹤。日本戰敗後,1945年12月6日盟軍總部為了120名有功高級軍官舉辦贈勳宴會,郭牧師則受邀主持宴會前七分鐘的簡單禮拜儀式。在此段期間,郭牧師也屢次向駐日盟軍總部表達台灣人自立、自主的願望。對於萬名以上的台灣青年在戰爭期間被強制遣送到日本當苦力,戰後群龍無首到處流竄,郭牧師則以同胞愛的精神,也到盟軍總部交涉,要求盟軍給與這些台灣青年適當的處置。
戰後回台,由於他所牧會的中山教會會友的認同,郭牧師牧會的領域觸及到教會外。戰後「台灣文化協會」然頗為活躍,而郭牧師經常參與該協會活動。台灣首位女西醫蔡阿信戰後從北美回台,則安排她演講「美國醫學的進步」。郭牧師也經常要求主持人讓他為在協會公開活動中,為該協會、台灣祈禱。
50年代駐台北的一些外籍外交和軍事人員、以及宣教師都是郭牧師關懷的對象。某星期六中午後,郭牧師才回家。他的家人問他早上到那裡去為什麼沒有回來吃午飯,而他的回答是在了這尤太人安息日的早上,他去帶領幾位尤太教美國軍人與家屬讀經(舊約)與祈禱。
天主教大公會議和普世運動
又有一次他的子女拿了張日本大使與其他使?人員和20幾位日本與台灣的彿教高僧在使館庭園合照的像片,好奇地問郭牧師,為什麼他也在這些彿教高僧之中。他的回答:當他前日拜訪日本大使時,知道日本大使館要為二次大戰期問戰亡或失蹤的台籍日本兵舉行彿教記念法會。他即刻向大使表達,在這些戰亡或失蹤人中,有部份是基督教徒,因此在這彿教記念法會中應該有基督教的代禱。大使認為有理,也就在這彿教記念法會中,讓郭牧師為所有戰亡或流失的台籍日本兵和家屬代禱。
一些宣教師由於文化差異、思鄉、工作壓力又大,生活調適不易、甚至夫婦關係緊張。郭牧師由於對於西方文化的瞭解,也就駕輕就熟地成為這些宣教師的關懷牧師。退休的加拿大籍宣教師苗爾甘牧師(George Malcolm)曾道稱:「郭牧師是我們宣教師的牧師。」
每當有原住民傳道者來台北洽公時,若郭牧師事先知道,他常會邀請他們到中山教會用日語講道,由他親自翻譯。而自行來參加禮拜的,他則邀請他們用原住民語言主持禮拜結束前的祝禱。同時他也很高興可抓住機會?習他在美國所學的南島語言。
楊傳廣的十項全能銀牌
※ 喜愛自然界
郭牧師喜愛大自然也?重環保的小動作。蘇慶輝牧師在他自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我所認識的張哥 (第 161 期)
|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第 156 期)
|
.聖神佇咱中間 (第 113 期)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第 101 期)
|
.葉水樹女士(郭馬西牧師娘)——一位在患亂中堅持信仰的女性 (第 88 期)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第 85 期)
|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第 83 期)
|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第 81 期)
|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第 80 期)
|
.編者的話 (第 64 期)
|
.編者的話 (第 62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奉獻於東海大學的任賜瑞牧師——訪劉益充主任 (第 46 期)
|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第 44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第 39 期)
|
.靈異怪談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35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