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4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字級調整:

老師開講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關鍵字:
作者/田筱榮 (台北東門教會會友,任教於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
※ 讀大學的日子
  讀大學的日子,在時間上已經離我很遠,其中的點點滴滴,有些影響深遠,在日後我所作的選擇中扮演重要的因素,有些看不出直接或積極的效用,但幫助我的行事思考、拓展視野、使生活有趣,讓我保有活潑、好奇的心。

  大一的我是屬於社團的。因為喜歡肢體律動的美,而土風舞的親切以及不同文化所呈現的多樣面貌,使得許多的課後時光,都可以在土風舞社看到我。因為常常出入,便成為核心的一員。我們常常笑稱自己是又土又瘋的一群,自然地負起社團興衰的責任;從來不具備美術才能也要硬著頭皮作宣傳海報,不善言詞也要招募社員;活動的規劃、準備、執行當然也是必有的經歷。

  說起社團的經驗,每一位真正參與過的人都是很有感受。多年之後,許多事雲淡風清,最叫人回味的是在參與中經過摩擦、協調與同心中建立的情誼;而社團經歷中每一次的小小挑戰,也累積出面對下一個挑戰的信心。

  大二寒假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救國團舉辦的訓練活動,稱作“國際事務研習營”。這個研習營的目的,是為了要儲備一些以外籍人士為對象的活動所需的工作人員。

  救國團的角色是有爭議性,然而對我而言,這個研習營提供我一個特殊的學習經驗。一方面,研習的活動內容是我之前感覺很抽象、遙遠的領域——國際關係、我們的國際地位與社會中的許多政經議題。再方面,一天多次的問答時段,問題涵蓋風土人情、社會上的各種狀況或是對國際、國內各樣事件的看法等,讓我發現自己對於所生長的土地認識真的很少,對於世界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為時空背景,這個研習營所提供的討論角度限於當時的官方思維,但還是提供了我一個跨領域的學習經驗,對拓展我這個普通的工學院學生的視野很有幫助。

※ 尋找歸屬感
  二下的暑假,我在“海外青年返國研習營”擔任工作人員。這個活動由僑委會委託救國團辦理,提供給僑胞子弟於暑假期間前來學習中文與文化。

  營隊開始前,雖經資深的工作人員提供經驗談,我對於即將面臨的挑戰並不是很有概念。英文是基本的一項,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應對內容含括食、衣、住、行的生活溝通,解說各項營隊規則,到交換對事物的看法,每天都在磨練語言能力中度過。

  語言之外,更多的刺激是來自部分學員和家長對營隊規則、作息、住宿各方面的負面反應;也許因為當時的台灣還是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中的各種束縛尚未解除,學員不適應我們習慣的約束或環境條件,如果學員和家長的態度失衡,真會教我們感覺不平。

  最讓我深思的是:學員們雖然有著黃皮膚、黑頭髮,與我們相似,除了極少數年紀較長才移民的,或是家裡特別費神教導的,大部分都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然而困難的是,在他們所認同的土地,他們很難得到完全的認同。尋找歸屬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要面對的課題。另一方面,家長也要面對孩子的認同選擇。

  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為友,只要能彼此尊重文化間的差異,相處融洽不是難事;但是,家人的關係要比朋友來得密切,中間的調適是不容易的。

※ 大使館的告誡
  三年級的寒假,我第一次出國。那時可能尚未開放觀光,我是參加大學青年訪問團去當時還是我們的邦交國的南韓訪問。

  韓國不是陌生的國度,在歷史課本中也曾經讀過和韓國有關的記載。在行前講習時,有專題演講的講員做了概況簡介,並提醒我們避免一些容易引起不愉快的話題;也有讀韓文系的隊友教我們幾首很普遍的韓文歌曲,大家互相認識,感覺很新奇。

  到了韓國,韓國的人員接機後先帶我們去大使館,大使館裡的館員接待我們時再度告誡我們當避免的爭議;相信這真是很重要。這時,陪同的韓國人員中的一位突然氣沖沖的走到前面疾言厲色地以一首臨時寫就的中文五言詩抗議起來。原來,他是在延世大學研究中文古典文學的研究生,聽了我們的談話非常氣憤。

  這件事,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歷史中的事件因為瞭解的角度不同真的會有截然不同的認知,出自一方的記載可能造成另一方沉重的傷痛。這提供一個很好地反省,如果我們不自覺地接受了有失公允地立場,在與人互動時很容易造成傷害。

  在這次的訪問活動中,我們有機會與接待地韓國學生及他們的家人互動,參觀了多處的名勝古蹟,也曾與北國的風雪相遇。最後一個訪問地點是板門店。還記得進入三十八度停戰區前,先聽了一段簡報,內容有關停戰區的歷史,及停戰區設立之後的一些衝突事件,最後發給我們每人一張聲明書,內容是我們充分了解停戰區內的危險性,如果遭遇意外,停戰區不需負責。雖然意外只有絕無僅有地幾次,但在這聲明書上簽下名字還是讓我們輕鬆的心情重重地嚴肅起來。真的,如果面對的是生死攸關,除了謹慎,我想沒有更適切的態度了。

  讀大學的日子正是年輕、希望無窮、不可限量的日子,有用不完的熱情與氣力,但是時間對每個人一樣,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不同的選擇讓我們有相異的經歷。雖然我總是希望我曾更有智慧地使用我在大學的那段日子,但我也對於得到許多的機會去經歷、去參與、去付出充滿感謝。希望每一位年輕的你也把握可以經歷、參與、和付出的機會。
同作者相關文章: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第 7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4 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74-7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4期  2003年  2月 網路交友面面觀 74
本期主題:網路交友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3/2/10
目錄s/
聆聽天籟
編者的話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網路福音事工的挑戰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我網路交友的經驗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論「單身寄居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佛教藝術?
聖樂與信仰
石牌教會社區日文班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福杯滿溢蒙福之年
「與神和好」
基礎神學往前走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東師長青,生日快樂!
颱風來了!?